【對影談心】關於「月餅」

2021/09/2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轉眼間,又要過中秋節了。而每到這個時候,不免俗的,就要有「月餅」這樣的食物來應應景。
當然,現在想吃月餅就跟粽子一樣,不用非得在特定的節日吃,更用不著出門,只要動動手指頭,付錢等貨送上門就行了。
至於口味,也不再只有傳統的蓮蓉和五仁餡的,「摩卡咖啡」也能夠和紅豆沙及松子,組合成一款全新口味的月餅—這也是我今年吃過的很特別的月餅,老實說,甜甜的紅豆沙,伴隨著淡淡的咖啡味和越嚼越香的松子,口感還真不錯!
不過,我這吃著吃著就開始想了,吃了那麼久的月餅,除了相傳在元末,為了反元而在月餅中夾著「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互相傳遞的這個故事以外,關於它的事,我就真不是那麼了解。於是,我就動了我的手指頭去查了相關資料。
據史料記載,「月餅」最早的雛形,應該追溯到商、周時期。那時候武王伐紂,商紂王派出太師聞仲迎戰,為了不想因為埋鍋造飯影響了行軍速度,命人做了一種「糖燒餅」的乾糧;後來傳到民間,就被叫做「太師餅」。
到了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引進的芝麻、胡桃,為製作餅類增添了新的配料。於是,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也叫「胡餅」。
至於「月餅」的名字是怎麼來的,似乎已無從考證,只知道它最早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但是是屬於「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並未提到它和「中秋」有關。直到明代的《西湖遊覽志餘》中才寫道:「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想不到,手中的這一塊月餅也藏有那麼多故事和謎團,中華文化還真是博大精深,就連「吃」的也夠你研究一輩子!
    0會員
    21內容數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