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連假結束,也結束了禮尚往來的征戰。坐望著客廳的三盒月餅,我還不知道怎麼處理(冰箱還有一盒),是困擾但也珍惜。
記得年輕時收到禮盒總是心煩,連去參加喜宴都不拿喜餅,完全一副我不愛的我不要的態度。甚至連媽媽準備好一大袋的食物要我帶回北部,我還抱怨太重,最後只拿了兩顆芭樂,完全否定她的用心。這舊習已經深刻檢討。
年紀漸長多了人情世故,總有送禮的場合和時機。漸漸地,自己收禮的態度也轉變了,放下喜惡和揣測,就會覺得收禮沒有負擔,單純是好意的流動。其實大部分送禮的人,是想要示好拉近距離而已,至於送到心坎裡就看熟悉度了。
會送禮的人就知道怎麼收禮。收到禮物的第一動作,是一聲宏亮的「謝謝!」就足夠了,其他的都可以不要說,拆不拆禮物是交情問題,享用對方的好意,感謝對方記得自己,就算裡面的東西派不上用場,那是隔天的事。
難免會遇到不擅長收下好意的人,收到禮物時總面露為難,百般推託,萬般不願。這種人大概分兩種,一種是嘴巴沒有受過訓練,以為拒絕才是禮貌。另一種是擔心無法回禮,腦袋忙著猜測,不相信自己值得這份好意。
禮尚往來本身是善的交流,雖然是社交的工具,但「禮」本身是一個很好的開場白,見面拿出一盒餅乾或茶葉,從這禮開始聊起,慢慢認識對方的喜好,超適合內向話少的人用來破冰,總比聊天氣有話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