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兩個新聞,都是在講政府統計的空屋率。

2021 年內政部與主計總處空屋統計數據差異觀察
根據 2021 年內政部公布資料,全台空屋約為 88 萬戶,總戶數約為 890 萬戶,空屋率降至 10% 以下,創下近年新低。
然而,同一年度主計總處的統計則指出,全台空屋高達 166 萬戶,數字不僅未見下降,反而再創新高。
兩組數據相差多達 78 萬戶,統計落差引發關注。數據背後究竟藏著哪些差異?是哪一方的統計更接近實際情況?
依據內政部的統計方式,空屋需同時符合兩個條件:房屋已設有稅籍,且根據台電帳單記錄,每月用電量低於 60 度。此標準具有一定實證基礎,畢竟若無實際居住行為,僅靠基本照明難以達到 60 度用電量。
外界曾質疑新成屋待售是否被排除在外。實際情況為,建照發出後,建案即列入稅籍登記,建物完工後即需繳納房屋稅,即使尚未售出,稅負由建商承擔,理論上已納入統計基礎。
進一步查閱統計說明後可發現,內政部與主計總處對「空屋」的定義存在根本差異:
- 主計總處統計的是「空閒住宅」,不分新舊,只要該戶無長期居住記錄,即納入空屋。即便名下有兩戶住宅,只要其中一戶未使用,也會計入。
- 內政部則排除尚未完成產權轉移的新成屋,即建物完成初次登記後,五年內若未轉售至他人名下,則不列入統計。
由此推估,主計處多出來的 78 萬戶中,大多屬於新建未售的成屋。即使扣除部分地主自建自住的情況與統計誤差,保守估計仍有約 60 萬戶新屋待售,未被內政部納入空屋統計中。
這樣的分析,有助於釐清兩組數據背後的結構與邏輯。
觀察與思考:
- 內政部的空屋率,更接近「市場上已售但未使用」的實質空置率。 在此定義下,空屋率下降代表購屋者多為剛性需求族群,購後實際入住的比例提升,投資性購買比例可能低於預期。亦可解讀為當時市場熱潮的主力,是為居住需求而非短期投資。
- 供需結構仍是房價調節的核心。 物以稀為貴,供給不足自然導致價格居高不下。若政策過度限制交易流動性,例如房地合一稅 2.0(甚至從 1.0 起即有討論),可能反而扼殺市場活絡,形成價格僵固。更有效的方向,應是針對非自用多屋者及待售新成屋徵收重稅,透過囤房稅等制度設計,使其釋出至市場,增加有效供給。在供需平衡與交易順暢的環境下,房市價格將有機會自然回歸合理範圍。
參考資料:
內政府統計
https://www.google.com.tw/....../amp....../news/id/4723757
主計處統計
https://www.google.com.tw/....../news/amp/story/6656/5747728
統計說明(p.24
https://pip.moi.gov.tw/V3/Z/SCRZ0004.aspx?Func=SCRE0104&Param=20191212141367.pdf%2C統計資訊簡冊(108年11月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