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庭芝
五月的時候,街道上總是充滿康乃馨的裝飾、母親節促銷的活動,電視廣告不間斷放送溫馨感人的廣告,臉書上貼滿朋友的聚餐合照,孩子的幼稚園也會敦促他們帶回可愛小卡片送給媽媽。不管這節你想過還是不想過,總之你絕對不會錯過。
但說到父親節,就好像有點……沒什麼存在感,沒有屬於自己的象徵物品(如康乃馨之於母親節、月餅之於中秋節);促銷活動總是給人一種奇怪的不確定感,不知道哪樣商品比較適合在這個時候賣,而各家商店的宣傳活動也不怎麼熱烈;再加上小孩都在放暑假,學校沒辦法在這件事上發揮提醒的作用。搞不好等到八月十一號的時候,才猛然想起:啊,前幾天是父親節欸!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在 1998 年出版的《台灣查甫人》中有一篇文章,標題就叫做〈父親節的尷尬〉,內文寫道:「這些年來,任何節日,一旦到臨,商人都不忘炒作一番趁勢廣告宣傳。父親節的廣告卻總是來得不起勁,甚至有點躲躲閃閃的。好像除了說『父親節到了』,其他的話就不知怎麼去說了。」看來關於父親節的尷尬由來已久。這份尷尬恐怕不只是幫忙過節的人尷尬,被過節的人大概也覺得有點不知所措:這個時候該說什麼呢?手腳要怎麼擺呢?我會不會笑得不夠開?被稱讚感覺好奇怪啊!
為什麼會這樣呢?
※
第一個原因也許是:坐在一起很尷尬,沒話講。很多時候,一個男性成為爸爸後,對自己的期許是「可以一肩扛起整個家」,因此埋首投入工作,希望能供應家人生活無虞。但如此一來便犧牲了待在家裡的時間,能跟孩子說到話的時間又更少了,而且坐下來和家人一起的時候,腦中還是很容易打轉著關於工作的種種繁雜瑣事。
可是即便是家人,感情還是需要透過培養才能越來越濃密。如果家人之間很久沒有說上話,真的要講話的時候,很容易就不知道該說什麼。這樣的尷尬,其實可以靠平時的關心、假期出遊的共同美好回憶等方式來緩解,讓家人習慣你的參與、認識你的性格,聚餐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找到話題。
如果還是對尷尬的氣氛感到緊張,也許可以即刻累積共同美好回憶:挑一款自己喜歡、孩子也樂意玩的桌遊,或是可以在餐桌上玩的團康遊戲,解放你的童心,拋開在每個上班日必須要做到的嚴肅形象,讓自己重新長出體驗單純快樂的小天線。
※
另一個尷尬可能是,以供養家庭為己志的爸爸,大概也很難適應自己從送禮物的人變成收禮物的人。王浩威在《台灣查甫人》裡就寫道:「也因為父親是說道理的,是照顧別人的;當父親節到臨時,家裡的一切氣氛也就顯得尷尬。……這時,爸爸從平日高高在上的位置,突然必須變成一個要接受別人關懷,接受別人給予禮物。甚至感動或感激地表示謝意,許多的尷尬也就浮現了。」
這個社會衡量男人地位的方式,往往是用他可以提供家人多豐厚的物質生活為量尺。如果他月薪十萬,而每周只回家三天,大家也會覺得他還算是認真負責的好爸爸;但如果他月薪兩萬,就算一天有四個小時以上都在帶小孩,社會的眼光還是會說:「是還不錯啦,可是……」
發放禮物、購買東西,在社會集體給男性累積的潛意識中,變成別具特別意義的行為,能夠給出厲害的禮物,就好像通過了某種考試,成為了「夠好的男人」。有時候可能沒有特別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想法,但無意識中,好像還是會覺得收別人的禮物,好像哪裡怪怪的,有點不太適應的感覺。
遇到這種狀況,感覺到尷尬從心裡冒出來的時候,可以先深呼吸一口氣,讓自己專注在那個尷尬的感覺上,並告訴自己:收下家人的禮物,並不表示自己的能力被挑戰了,而是自己身為「爸爸」的這個存在被肯定了。這時候,簡單的謝謝,或是一個擁抱,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是把他們放在心上,才不斷努力到今天的,而他們也是理解到你的辛苦,才因此精心挑選或製作了禮物。
※
還有一種可能的尷尬是,台灣的男人總是被期待要果斷、勇敢、不感情用事;爸爸更是被期待要有威嚴、有紀律,這樣才能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但是當男人/爸爸陷在這個形象當中的時候,情感表達的能力很容易就會因為長時間不使用而停止成長。在父親節這個需要密集情感交流的場合,就容易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反應才好。
例如「果斷」這個特質,是認為男人應該要在混亂的情況下,也能快速地做出決定,這樣才能在危急中成為家人的倚靠。可是男子氣概的壓力,有時候會讓「果斷」變成「搶快」,還沒完全了解狀況就下判斷。但了解狀況需要傾聽和理解語意與情緒的能力,太久沒使用的話,這兩項能力很容易就會退化,變成他在講東、你在講西,兩者對話沒有交集的狀況。
又或者「勇敢」這項特質,原本是很好的,讓人們在遭遇困難的時候,不因恐懼而退卻。只是有時,我們很容易忘記,家庭應該是生命的避風港,彼此之間可以相互扶持,共享脆弱,並在分享之中重新找到勇氣和新的道路繼續前進。或許可以稱做是一個秘密的療傷聖所吧!在家裡蓄滿力氣,離開家門繼續打拼。
如果忘記了這件事,很容易就會讓家裡成為外界社會的延續。當孩子想向你表達心情的時候,就會忍不住用「要勇敢」回應,久而久之雙方的感情交流就停止了,而爸爸也會越來越忘記該怎麼接收和釋放自己的情感。遇到重要節日就會容易用美食和禮物逃避,在感情上和家人越來越疏遠。
面對這樣的狀況,可以在平時多多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也練習接受別人的情緒。當孩子在平日提到自己生活的挫折或難過,試著猜想他為什麼會這樣,而自己是不是也會有這樣難過的時候呢?透過平日的練習,遇到像父親節這樣需要情感表達的時刻,就不會陷入措手不及。
※
在台灣,周遭的眼光給男人和爸爸這兩個身分設下重重限制,好像要鐵石心腸、毫無感情、不斷與別人競爭廝殺,才是真正頂天立地的好男兒。但是每個人都值得愛與關懷,就連爸爸也不例外。
這份愛與關懷並不只是來自家人,更重要的,是必須要來自爸爸自己的心。當你能敞開心胸,在孩子稱讚你的時候,告訴自己「我值得這份稱讚」,在孩子擁抱你的時候,告訴自己「我值得被擁抱」,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心接收到來自家人的愛,從而能夠享受這份溫暖。
不過如果大家不小心都忘記了要過父親節,你也可以幫自己買塊蛋糕,放下那些沉重的壓力,好好犒賞自己一年的辛勞。
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 36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