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溝通]88節的8件事


有很多媽媽會說爸爸是豬隊友,需要的時候都不會幫忙。抱怨不公平,覺得需要被照顧,突然老公變得都沒有用處。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夫妻的溝通出了什麼狀況?
今天父親節用8個情境來談談夫妻溝通和父親角色,來翻譯看看爸爸們是怎麼回事。
.

1 溝通要循序漸進

既然要談溝通,我們需要有類似場面構成的概念,將環境安排好,才適合好好說話。因此循序漸進,讓對方擁有需要的訊息就很重要了。而在育兒的當下,有許多狀況都很緊急,沒有說明的空間,只希望隊友能馬上補上空缺,來緩和自己緊張的情緒。
.
然而,如果處在一個資訊不對等的狀況,生手幫忙通常只會越幫越忙。一個力不從心,一個有心無力,最後就是吵架收場。要溝通,要幫忙,需要從平常累積默契開始。可以有疲倦的無力感,但也不能無理的指責,因為 #在關係中沒有人應該委屈

2 男性不習慣讚美

男性很不利的是表達能力,尤其我們傳統教育要求忍耐而不教表達感受。「驕矜勿喜」、「忍一時風平浪靜」,總之安安靜靜會咬牙苦撐的就能夠換來一聲「好」。這樣的現象造成很多父親們從來沒有聽過來自自己父親的讚美,成為一種缺漏的記憶。而陌生的行為與概念如果要自己創造實踐,也不是每個人都辦得到,心裡的話真的說不出。

3 有很多不能

男孩子不能哭、不能抱怨、不能小氣、不能發脾氣、不能娘娘腔,有很多的不能,但不知道什麼可以。這助長了「沒有經驗的行為就不會去學」的模式,所以學不會讚美,學不會表達,學不會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感覺,所以只能呆呆地被罵或者直接生氣。認識的時候稱之為木訥,有孩子以後叫做木頭。

4 有很多的應該

應該要堅強,應該要買車買房,應該要當一家之主。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最危險,是吵架的隱藏地雷。儘管傳統男女角色有別,但是相處起來就是兩個人類的問題,當自己的責任被視為理所當然,不管哪一方都會生氣。賺錢養家被視為理所當然,照顧孩子被視為理所當然;各自都覺得自己很累,彼此都覺得需要被體諒。

5 打到大

「男孩子皮厚可以打」,「用打得比較聽得懂」,這種奇怪的觀念就這樣傳承下去,很多人也只懂得這種教養方法。肢體語言的發展比口語能力好得多,反正辯解也是要打,不辯解也是要打,那何必多費唇舌,讓自己比較耐打一點還比較有效。

6 要像個男人

哭了被說娘,訴苦被說不夠man。忍耐不說話的結果,就是長大後跟老婆吵架。像個男人的結果是失去溝通能力,還有脆弱的高自尊。從小學習掛著大男人的面具,只讓內心的小男孩從未好好被看見。

7 沒有存在感

有事孩子叫的是「媽媽」,老師找的也是「媽媽在嗎?」,刻板印象的加持下,爸爸育兒角色的立足點一開始就比較小,甚至被忽略的也不少。懷孕中,孩子在媽媽肚子裡,爸爸自然退到背後支持的角色。出生後,爸爸身上也沒奶,只好又退到後面成為背景。有些爸爸已經習慣成為背景或跑龍套的角色,也沒想過要到前面刷存在感。另一方面樂得輕鬆也有好處,可以找回一點單身的生活感。當個花瓶也有花瓶的好,畢竟遠離煩惱逃避問題是人類的天性。

8 爸爸需要被溫柔的對待

母親節還有個康乃馨,寫個卡片,幫忙做一天家事,孩子能做的事情很多。父親節就是年復一年的「西裝、領帶、刮鬍刀、皮夾」,好像恨不得爸爸再出門多賺點錢回來給大家花。
其實爸爸的角色也可以不一樣,家庭主夫也好,傾聽角色也好,不一定要說這些是女性化。而表達想法需要練習,跳脫框架需要練習,沒有人會想被冠上豬隊友的稱號。爸爸們需要的,其實只是被溫柔的對待,當內在的小男孩好好的被照顧,他就有能力成為給下一代力量的大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非典型臨床心理師,現為沛智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中山企管畢業後前往澳洲、日本渡假打工,回台工作後發現自己想要做「適合自己的工作」而轉職臨床心理師。現在專長是早期療育與親職教育,讓我一起陪你和孩子一起面對人生的煩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