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好好生活 慢慢相遇:30歲,想把溫柔留給自己

【讀書心得】好好生活 慢慢相遇:30歲,想把溫柔留給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本書很好讀,也許可以看得很快,但闔上後,有些情感的發酵是關不住的。

這是一本談「愛」與「回家」的書。

25歲跟30歲要的是什麼?!
對愛有了不同的認知,從對方比自己重要,到更該優先照顧的是自己。
面對受委屈或負能量,從心中的忿忿不平,到去劃清界線不浪費時間。

那是一種成長,一種犧牲生活換來的體悟。
要得很簡單,一個舒服的自己。

從這本書中,看到一個青年世代的轉變,我相信也是許多北漂南漂,離鄉背井打拼的人能感同身受,甚至有些經歷,也許還有點既視感。

不容易,但他,找到回家的路。

談家—對於無根的打拼青年

「我掉眼淚,是因為我住在一個家,這個家卻沒有歸屬感。」

我們對家有很多想像,有穩定的工作,有金子、房子、車子、妻子、孩子,也許這就是人生中的「五子登科」,也大概是大多數人所盼望的。
對於作者而言呢?!
「家,要有一位懂我的另一半。」

學會好好生活,走在緣分的人海裡,慢慢相遇。
黃山料


在愛裡面,我們唯有先整理好自己,才能夠相遇那個最適合自己的對象,也會成為值得愛的「自己」。單身,可怕嗎?可怕的應該是不清楚自己要什麼,而胡亂搭進去,又迷迷糊糊地走出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卻又執迷不悟。對愛的渴望,促使了我們重複這樣的循環,而身陷其中,整理好自己,看看自己要的是什麼,是陪伴、物質、精神還是那個滿足家的想像。

愛情,不要將就,好好講究。

30歲的愛情裡,有多一點的務實,多一點的理性,因為這也許是很重要的決定,有承諾的重量,甚至是「用一生來承擔」的責任。一段簡單的定義,說盡了從20多歲的感情中,傷痕累累後的明白,愛不應強求,因為轟轟烈烈的愛,終將有回歸平凡的一天,如何在細水長流的日子裡,互相扶持也許也是更重要的事。那種「務實」比起一昧追求的物質,也許來的重要許多。

媽媽,妳可以對人好,但好要有分寸,妳已經做得很好了,這輩子還有三分之一,接下來的日子,不要再為誰犧牲了自己,好嗎?
黃山料

這段話,心有戚戚焉甚至有種既視感。對於單親家庭的人而言更是。
母親,一個可以為孩子放下自尊,為其付出一切的存在,正因如此,她們是如此的強大。在山料與白癡公主的訪談中,母親的角色與付出,我想有了很好的詮釋。而在看到山料與母親的對話中,讓我想起了張曼娟「我輩中人」的書,青春的我們長大,大人的父母走向年老,如何陪伴我們珍重的家人,那是一個多麼需要學習跟付出的課題,人老了,走醫院跟可能跟進廚房做羹湯的次數會越來越接近,有多少長輩是一個人去諾大的醫院,花長時間等候那令人煎熬的診間,有時只是換來一句不這麼擔憂的結果,但滴答滴答的時間,依舊流逝,老年一個不可抗力的方向,退化只是隨之而來的結果…。如何一同好好陪伴這時候的家人,顯得格外重要,因為那跟我們小時候一樣,都需要有人陪伴甚至照顧。不讓她孤單。

30歲,如何找到自己,照顧好自己,我想這本書,會好好告訴你。

如何好好生活,與自己慢慢相遇。



avatar-img
泰愛碎碎念
8會員
11內容數
有人說過,閱讀就如同邀請作者與自己對話,也像是場不限時、不限地點的講座,思想的交流,將人生體悟與歷練,濃縮成幾百頁的文字,何嘗不是件最好的投資呢?分享一些閱讀心得,關乎人生議題、自我成長、理財、行銷、商管等書籍的分享。相信閱讀能帶來改變,歡迎分享不同觀點, 一同學習成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泰愛碎碎念 的其他內容
這本自傳談的正如書名,談的是張忠謀1964年在德儀前的故事。 他經歷了我們都不曾經歷的大時代裡,期間經歷了百日維新、軍閥割據、中日戰爭爆發、日本侵略中國,國民政府搬遷來台的大時代。輾轉去過上海、廣州、洛陽、西安、重慶、香港、而後到美國讀理工。那是一個變動的時代....
這本書讓我更深刻了解我們身處的台灣,中華民國需要共感的部分,兩位記者耗時五年,藉由彼此不同的視角,一位澎湖人、一個曾在馬祖服役,道出金門與馬祖兩地,好似身為台灣人,都應該能了解的地方,實際上在歷史、生活、環境、經濟等各層面,都大不相同,我曾以為的台澎金馬,看完本書,也能看到那條台澎–金馬間,那條
一位經濟學家,如何踏上修行的旅程,在期間經歷了什麼,又如何與病魔與低潮相處,裡頭有許多藏著面對人生的,智慧寶典,也讓我帶走了三個隨身錦囊。 為什麼翻開這本書? 光書名「
這本自傳談的正如書名,談的是張忠謀1964年在德儀前的故事。 他經歷了我們都不曾經歷的大時代裡,期間經歷了百日維新、軍閥割據、中日戰爭爆發、日本侵略中國,國民政府搬遷來台的大時代。輾轉去過上海、廣州、洛陽、西安、重慶、香港、而後到美國讀理工。那是一個變動的時代....
這本書讓我更深刻了解我們身處的台灣,中華民國需要共感的部分,兩位記者耗時五年,藉由彼此不同的視角,一位澎湖人、一個曾在馬祖服役,道出金門與馬祖兩地,好似身為台灣人,都應該能了解的地方,實際上在歷史、生活、環境、經濟等各層面,都大不相同,我曾以為的台澎金馬,看完本書,也能看到那條台澎–金馬間,那條
一位經濟學家,如何踏上修行的旅程,在期間經歷了什麼,又如何與病魔與低潮相處,裡頭有許多藏著面對人生的,智慧寶典,也讓我帶走了三個隨身錦囊。 為什麼翻開這本書? 光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