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算是作者的心路歷程,在成為所謂的「照顧者」,也就是照顧生活不太能自理的父母之後,該如何去處理、面對、並活出屬於自我的方式。
看完這本書以後,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傳達給我,告訴我必須 Follow my heart。
很多時候,我們都被一些我們所認為的一般認知給限制住,好像做的所有事情都一定要有個目的:
- 念書就是為了未來找工作
- 找好工作就是為了能賺比較多的錢買車買房
- 努力工作、加班,就是為了搏個升遷機會
諸如此類的種種目的,往往使我們背負著沈重的壓力。
實際上,我們常常有很想走的路,卻是不能走的路。一次又一次對自己的壓抑,讓我們漸漸迷失自己,導致我們其實並不快樂
如果我們都一直以目的為出發去做事,那麼,很有可能會出現如同書中舉的其中一個例子:
年輕時聽見的最理想的愛情,是「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一旦達但結婚的目的,又該如何安排愛情呢?
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思考,想想有什麼事是我們真的想做的,然後去做。
書中有個令人難過的例子,內容是這樣的:
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子,因為她的工作不穩定,其他兄姐的經濟狀況好很多,便請她先辭職,由兄姐們支付生活費,讓她專職照顧臥床插管的母親。因此,她便搬回家與母親同住。原本以為是一年半載的權宜之計,沒想到已過三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一天可以鬆懈休息。照顧者壓力之大,身體毛病漸漸浮現,她因此與兄姐們商量,希望可以請專職看護。她已經到了極限,想休息一個月,而且她也不是為了不想工作才照顧母親的。沒想到大哥打來,義正嚴詞地對她說:「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妳有妳該做的,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事情要做,每個人都把事情做好,就沒有問題了。妳現在擺個爛攤子,是誰要幫妳收拾?」等到母親狀況平穩時,兄姐回來探望,似笑非笑的說:「情況還好嘛,哪有妳說的那麼糟?妳自己要放輕鬆。待在家比上班好太多了,沒有那些明爭暗鬥,想休息隨時可以休息,多輕鬆。」
是在哈嘍?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往往不小心都會犯這種錯誤,容易覺得自己最辛苦,做的事最困難;當我們看別人時,卻只看到別人輕鬆的一面。
想起以前奶奶需要人照顧時,因為姑姑很早就退休,因此奶奶其實就是由姑姑照顧。
小時候偶爾會聽到奶奶說姑姑對她生氣,口氣不好。
小時候的我心中只想著,奶奶是姑姑的媽媽,姑姑怎麼可以對自己的媽媽不好呢?
往往付出最多的,卻是最不被重視到的。
小時候的我只看到姑姑對奶奶不好,沒有注意到身為一個照顧者,其實是 24 小時的事,一點閃神都可能會造成任何意外。
再分享個作者的經歷
有一次,作者家的看護在洗澡,作者扶著父親去廁所,就在作者轉身拿紙尿褲的三秒鐘,她的父親摔倒了。嚴重到必須動手術。而作者家的看護聽到驚呼聲連忙從衝出來,臉色蒼白,渾身發抖的不斷的說:「對不起啊。」
我們可以從這看出,看護的壓力真的很大,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鬆懈,稍有一閃神,即便短短幾秒的時間,都可能造成不好的結果。更別說晚上睡覺時間,被照顧者若是起床廁所,或是睡不著,照顧的人也得一起起來協助。
那該如何是好?
雖然書中有很多照顧者的真實經歷,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並不是要強調照顧者。而是身為一個人、一個照顧者的作者,她該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這不可避免的處境,但又盡量不使自己的人生被「照顧」這兩個字綁架。
其實我也看不出有什麼方法可以做到,但作者很明顯傳達有一種「活出自我」的態度,而這恰恰也是最重要的。
要煩惱的事已經太多,但從書中看到一些滿有效的「轉念」能讓我們脫離束縛
- 世界上只有兩件事,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
- 大多數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糾結在一起,自己的事處理不好,卻想干預別人的
在面對嫉妒心理時:
最後,「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與其擔心這個煩惱那個。
不如,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吧!讓我們好好面對自己的未來~
這些道理年輕時不懂,懂得了已不再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