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與宗教 一定有關?談瑜伽、內觀、打坐、禪與冥想的關係
冥想與宗教 之 間 的 關 係 可 以 很 複 雜 。很 多 人 以 為 冥 想 與 宗 教 或 瑜 伽 有 關 , 的 確 冥 想 有 著 不 同 的 派 別 , 而 不 同 的 派 別 有 些 是 始 於 宗 教 , 但 是 隨 著 冥 想 在 現 今 社 會 變 得 大 眾 化 , 有 些 冥 想 則 除 去 了 宗 教 色 彩 , 有 些 則 被 應 用 到 身 心 理 健 康 的 層 面 上 。 「 我 學 瑜 伽 有 時 都 會 聽 到 人 講 頌 缽 呀 、 冥 想 呀 之 類 㗎 喎 ! 」 今 天 就 讓 V o i d 來 介 紹 宗 教 、 瑜 伽 和 冥 想 的 關 係 吧 !
冥想和瑜伽的關係是什麼?
瑜伽的起源久遠而不可考究,有文字記載的可追溯至公元前500年,古印度吠陀哲學文獻《奧義書》和梵文名著《摩訶婆羅多》也對瑜伽有所記載。瑜伽一詞意譯為合一,顧名思義,瑜伽著重身心靈合一的靈修修習。古印度哲學家
波顛闍利(Patanjali),在《瑜伽經》中闡述了瑜伽八支,為內在精神世界的自我約束和道德倫理,身體以穩定的姿勢,收攝感官和心神,身心高度集中,進入冥想,繼而臻至三摩地的境界。三摩地在佛教裡指心定不亂的狀態,不受外在環境騷擾,又名禪定。
瑜伽在現代社會大行其道,連不少知名的運動品牌也以瑜伽做為招徠,究竟起源於古東方文明的瑜伽,如何傳入了西方國家?傳入西方的主要有兩大瑜伽分派,分別是辨喜派和尤迦南達派。辨喜(1863-1902)是印度教哲學家,師承為當時孟加拉社會菁英所尊敬的瑜伽士拉瑪(1836-1886),拉瑪認為當時的印度各宗教的最終目標是,導人達至與神合一的靈修境界,人們應透過靈修,例如瑜伽,達至這樣的高境界,辨喜將之稱為梵。19世紀,辨喜創辦的吠檀多研究中心在美國、英國、法國、瑞士等地發揮了對西方社會的影響力。尤迦南達(1893-1952)生於印度,篤信印度教,1920年於美國創立了悟真會(Self-realizationFellowship),任印度教瑜伽導師,積極向西方社會推廣瑜伽哲學理念,1946年出版了有關瑜伽的名著《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後被翻譯成30多個語言,蘋果公司的創辦人喬布斯(SteveJobs)也有冥想的習慣,他亦有閱讀這本書。尤迦南達認為俗世的物質生活往往使人心意煩亂,唯有靈性修行才能讓身體的能量往上湧動,到達更高的能量中心,即是頸椎的頂端、頭顱的底部、雙眉中間和頭顱的頂部,旨在淨化身和心的行動,讓身心與宇宙連結,與脈輪(chakras)中的心輪、喉輪、頂輪有異曲同工之妙。尤迦南達推崇瑜伽,透過冥想,把注意力集中在沿著脊椎往上流動的能量,減少人對物質世界的執著,將人的意識與宇宙的廣闊結合。
冥想與宗教2
冥想在瑜伽的角色是什麼?
對印度教瑜伽而言,冥想的過程可以使人的內心變得沈靜,釐清和檢視俗世的貪慾、憂慮、情感等,不再受俗世所煩擾,達至最純淨的超然意識境界,和內在的神聖性乃至整個宇宙融合。換句話說,冥想是瑜伽中平靜心神的一種靈修方式。平靜心神也可以讓人領悟內在快樂,所謂的內在快樂是指,「我」的快樂並非倚靠外在物質而產生,例如別人對「我」好、「我」今天學校考試考獲一百分、「我」升職加薪等等,而是因為「我」在冥想當下感到安好而生出喜悅。
佛教裡的內觀亦著重冥想的體會,修行者透過內觀,如實地觀察事務的實相,從八苦之中解脫,達至覺醒頓悟;內觀的修行方式有觀息法、靜坐等。佛教裡的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人是感官動物,時常因為無可避免的種種生理現象和在社會裡的人際關係,而感到苦惱不堪,佛陀的教導是讓人透過看破事物的真實面貌,不再單靠感官經驗來理解事物。
約公元6世紀,佛家的「禪」在中國盛行,流傳至東南亞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禪」出自於梵文「禪那」一詞,「禪」重視統一內在,心無雜念,達至身心和諧,可以透過打坐、冥想體驗外在環境和內在心靈的合一,求取覺悟。禪宗不限於單一的修行方法,因為把「禪」融會貫通後,「禪」存在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密宗,又名金剛乘,亦以打坐、冥想為修行方法。密宗目前在盛行於日本和西藏。
冥想與宗教 那麼基督教、猶太教中有冥想的元素嗎?
冥想與宗教其中不得不說的是基督教。答案是:基督教中的祈禱、默觀(contemplative prayer)、歸心祈禱(Centering prayer)與冥想類近,目的是讓人更靠近神。猶太教伊始便有冥想的靈修方法,但直至最近30年才受宗教研究學界所重視。冥想在猶太教扮演著以下的角色:提高自省和覺悟力、提升愛神和他人的能力、加深人們對摩西五經(Torah)的認識、更了解神的旨意。另外,伊斯蘭教中的密契主義派,蘇菲派(Sufism)教徒通過冥想、禁慾、誦經禱告,來除去個人的驕傲自大,追求對真主阿拉的敬畏。
不 同 的 冥 想 派 別 源 於 不 同 宗 教 , 讓 很 多 人 以 為 冥 想 必 然 與 宗 教 活 動 劃 上 等 號 , 其 實 並 非 如 此 。 時 至 今 日 , 冥 想 已 普 及 化 , 有 的 帶 有 宗 教 色 彩 , 有 的 則 沒 有 , 大 眾 可 因 應 個 人 需 要 、 宗 教 信 仰 等 選 擇 合 適 自 己 的 冥 想 方 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