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之樂:等待馬丁·馬吉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當得知馬丁·馬吉拉Martin Margiela作為視覺藝術家的作品,將於今年秋天舉辦展覽時,我嘗試更深入了解。這位腦洞無限的服裝設計師已經吿別時尚界十幾年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我不知道他真是否(如某些人所說)徹底顛覆了這圈子的小宇宙,然而我卻清清楚楚地記得自己對於他80、90年代作品的強烈好奇,那些創作遠遠超出了時裝設計。

raw-image

設計師在關於”觀看與注視”的作品中,毫不猶豫地玩弄著懸缺或神隱(走秀時蒙面的模特兒,衣服上出名的空白標籤,他拒於玩媒體遊戲的缺席……)再加上他幾乎總能自成系統地、機智精巧地運用轉化和挪用,我們自然而然會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他在視覺藝術領域的創作。就這次展覽而言,一如繼往,馬吉拉只讓人們聚焦他的作品,而非他本人。所以,在等待揭幕同時,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訊息透露,只有些許視覺效果僅供展覽線索,而展出作品將在開幕前保秘。

因此,我們將不得不等待。

raw-image

期待著讓我們好奇(或渴望)的事物是種很有意思的感覺。很難不引頸期盼那些在預料中即將發生的興奮與新奇。再說,期待,本身就是樂趣。一種讓想像力馳騁以創造出無限可能的樂趣。瞧瞧這個例子:假期。出行前的雀躍總在於期待。

有了旅遊指南或地圖,我們便已經能想像自己身處某個攜來攘往的街區,位在一方仍全然未知的城市之中;在某個山村,它是一段長長的徒步旅行的起點;或某座小島上,我們讀到此地的浪花於衝浪堪比完美。我們開始想像那個地方,我們將在那兒做些什麼、我們可能會相遇的對象、我們絕對要嚐上一口的特色菜餚。指南上幾段隻言片語,網上搜出的一些照片、市街圖上的路名、或地圖上所表示的地點,滋養灌溉了我們的想像力,創造了一個假想的未來(因為所有這些都仍不過是些片段,來自一個尚屬未知的現實,)同時令當下興高采烈。

這種憧憬未來的幸福是旅行體驗的一部分。如果現實與我們想像中的大相徑庭,那又如何?沒關係,因為這問題從來不在於猜不猜得準,而某程度上,只在於造夢。

raw-image

這個期待的醞釀有時很漫長,足以令腦海中的畫面發展得細微入裡,幾乎肯定遠離現實,但它本身有其生命,就像編造出一個替代現實。這就是發生在我身上的經驗,在第一次去紐約之前。這個20世紀下半的藝術首都,在通俗文化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其城市意象的累積,橫亙我青少年時期以及後來的年歲,層層疊疊形成了一座夢想之城。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的20年代紐約街頭,與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70年代後期的電影《曼哈頓Manhattan》的街道融為一體,配樂則是“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作為主題曲。一股意識流之風將我從作家約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所描述的20世紀早期城市,帶到70年代馬丁·史科西斯Martin Scorsese電影《殘酷大街Mean streets》鏡頭下的小意大利,然後跟隨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在80年代的小說《玻璃之城Cité de verre》中主角奎因Quinn的長長漫遊,我快步走過“馬戲團Le Cirque”餐廳(1986年至1992年的那家),因為害怕在那裡遇到布雷特·伊斯頓·埃利斯Bret Easton Ellis筆下《美國精神病American psycho》中那個駭人的角色。我穿過中央公園(總出現在浪漫喜劇中的那個,不管哪部),最終回到哈林區,在50年代的阿波羅劇院Apollo theater聽場塞隆尼斯·蒙克Thelonious Monk的演奏會。

時代、背景、畫面、真人真事和捏造杜撰……在洛克菲勒中心的溜冰場,骯髒的下東區以及充滿活力的格林威治村,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拜訪傑克遜.帕洛克Jackson Pollock的工作室,才談到實驗性的滴流技法,電影《當哈利遇到莎莉》裡頭,發生在卡茨熟食店Katz's Delicatessen的搞笑一幕,鮑厄裡Bowery街上放著野獸男孩Beastie Boys嘻哈樂正熱火朝天的鐵馬球比賽…所有的一切全都扎堆成團,經過擠壓和濃縮,最終形成了一座虛構的城市。

所有這些畫面(還有其他更多)都是對這次旅程期待的結果,它們盤旋在我腦海中,直到當我踏入這座城市。那一瞬間,我知道這座城市已經變了,她失去了很多傳奇光環。但我也知道她是所有這一切的產物。出發前的豐富時光與旅行本身同樣值得,因為它是現實的一部分,更在於感官的經歷。體驗和期待當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樂趣,但它們相輔相成。

raw-image

馬丁·馬吉拉的展覽也喚起了類似的心境。在他無聲而響亮地離去的十年間,他始終保持沉默。 2018年在巴黎加列拉宮Galliera舉行的回顧展,以及2019年一部追溯他職業生涯的紀錄片(天衣無戒:馬丁·馬吉拉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使我時不時想起他。

每次我告訴自己,他不可能停下來,而且他絕對會繼續用別種方式表達他的創造力,我想知道他的探索。今年秋天,這個機會總算給了我。

展覽將在拉法葉基金會藝術中心Lafayette Anticipations(順道一提基金會名字的有趣巧合,Anticipations意指期待)舉行,其基金會源於巴黎百貨公司集團,支持當代藝術創作。

座落巴黎瑪黑區,該中心於2018年落成,位在一座1891年的歷史建築之中,由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與其建築事務所OMA所翻修。這是本位荷蘭建築師在巴黎的第一件作品,他在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因其成就頒獲金獅獎(由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授與),並在2000年獲得了普利茲克獎。

選擇這位建築師在位於巴黎歷史遺產區域中,為一棟受保護建築工作,這令人驚訝。雷姆·庫哈斯熱衷於激進的現代性,他的建物很少能被視而不”見”:北京的中央電視台總部(俗稱大褲衩),波爾圖音樂廳Casa da Música,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迄今為止,這種風格一直難以融入巴黎建築:他為法國國家圖書館(1988 )或巴黎大堂les Halles(2004)的設計項目被認為過於大膽,紛遭否決。對於拉法葉基金會藝術中心的展覽空間,庫哈斯表示,他成功地“抗拒了奪人眼球的衝動”。

外部,建築已經被完美地修復(石頭、鑄鐵柱以及玻璃屋頂)。內部,空間粗獷而整潔。建築師設計了一座20米高的玻璃鋼鐵塔,嚴絲合縫地鑲嵌在建築的中庭。這座塔除了為這個相對較小的地方提供更多空間外,還藉由四個移動平台提供了49種不同的佈局,使空間靈活而且可重新配置。基金會還負責作品製造,因此在地下室有一個400平方米的工坊。

raw-image
raw-image

儘管起用建築明星幾已成了一個美術館的業內標準(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之於路易威登基金會,安藤忠雄之於商業交易所) ,但在開幕式時,拉法葉基金會執行長所強調的支持與促進藝術品製作的願景,仍在巴黎眾多的其他基金會中顯得獨樹一幟。

他把這個新地方比作一個“工具箱”,而不是“收藏家金主的首飾盒”。基金會的宗旨是向公眾展示藝術家的工作過程,以及他們的成果。

raw-image

馬吉拉將如何使用這台“策展機器”?即將展示的部分作品將在現場製作。藝術家可任意部署整個展覽空間(我們已知它靈便機動)為了自己的場面調度。這種手法是一項越來越流傳開的藝術實踐,安妮·伊姆霍夫Anne Imhof今年在東京宮Palais de Tokyo做得相當精彩。讓我們來看看一個完全不同的藝術家和場所會產生什麼結果。無獨有偶的是,馬丁·馬吉拉在展現作品的舞台方面已經顯示出過人的天賦。

他喜歡稱自己的走秀為表演行為。例如,1989年10月的那次是在巴黎20區的廢棄兒童遊戲場(後來變成小混混與遊民徘徊的都市暗角)裡舉行。當時,中產階級化並未擴展至巴黎東北部,貝爾維爾Belleville還沒有當代藝術畫廊涉足,這個特別貧窮的地區聲名狼藉。

夜幕降臨,天氣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走秀在巨大的白色布幕底下進行,背景則是冷峻的龐克音樂以及粗暴的白色燈光。然而,活動也不乏熱度,偷竄進來的街坊小孩們很高興在盛會中湊到熱鬧,最後全禁不住與模特們打成一片。在來賓中,有人大贊這種遠離傳統的非典型走秀,有人則深惡痛絕,但沒有人無動於衷。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對展出作品目不轉睛。

馬丁·馬吉拉知道如何抓住注意力,並將其集中在他的設計上。且獨獨對於自己的創作,他低調而緘默,甚至彷彿不存在:設計師沒有在走秀結束時出來迎接觀眾,也沒有與記者交涉對談,神隱依然故我。這種有意識的匿名性對於保護自己來說是必要的,他說。因此,媒體在沒有選擇之下,只能評論他的時空和他的衣服,並且要花費積極的努力從它們自身去理解。

raw-image
raw-image

與愛馬仕Hermès合作,由馬吉拉出任女裝成衣系列的藝術總監,這個官宣起初似乎不太協調。很難想像這兩個世界並置,一個是純化的、革新的、樂於挑釁的比利時設計師,另個則是歷史悠久的奢侈品牌,更加保守以及色彩繁複(例如那些絲巾的花樣)。然而這無損他們的共同熱情--其對時尚和奢侈品來說至關重要--完美剪裁、精雕細琢和匠人工藝。在這六年的冒險期間(1997-2003),無論從美學還是商業角度來看,它都是一個完美的成功。

馬丁·馬吉拉的作品,不管是透過他的服裝創作,通過它們的展出呈現,還是通過為他的品牌創造的宇宙,都揭示了一位觀念藝術家。一位對造型與媒材充滿熱情的藝術家,對他來說,每個季度的系列都是一個可供發展的想法線。在時尚圈發展並不是迫於無奈的選擇,而是他從小就對時尚設計充滿熱情。他的願望--在更廣闊的領域中發揮自己獨特的視野和創造力--這在我看來是很自然的,不言而喻。

他是否能夠在視覺藝術上留下專屬的天才印記,就像他在時尚界所做的那樣?我們還得再等一會兒,10月20日,我們會有答案。


raw-image
raw-image



喜歡我們分享的內容,請給我們一顆愛心鼓勵鼓勵!
也歡迎追蹤或訂閱PTexpress的專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Texpress的沙龍
40會員
28內容數
英文的"design",就是起源于法语"desin"(繪畫)和"dessein"(想法)。由一個巴黎人與一個桃園人的寫作組合,PTexpress用中文和法文(嘔心翻譯),帶領看看第一手的巴黎設計+當代藝術+文化想法。
PTexpress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17
愛麗斯‧尼爾的作品描繪了「人」的真實與情感,她獨特的繪畫不僅挑戰了當時的美學規範,也對性別與社會議題提出了質疑。尼爾的藝術不僅是美的呈現,更是一種深厚的人道主義表達,令人思考我們社會中的包容性與多樣性。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4/09/17
愛麗斯‧尼爾的作品描繪了「人」的真實與情感,她獨特的繪畫不僅挑戰了當時的美學規範,也對性別與社會議題提出了質疑。尼爾的藝術不僅是美的呈現,更是一種深厚的人道主義表達,令人思考我們社會中的包容性與多樣性。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2/07/20
馬琳·杜馬斯展示的是流竄在畫中人物的一股電流、這些人物的私密內在、他們最如實的自我、他們情感的本質。
Thumbnail
2022/07/20
馬琳·杜馬斯展示的是流竄在畫中人物的一股電流、這些人物的私密內在、他們最如實的自我、他們情感的本質。
Thumbnail
2022/06/06
在一個平等主義的社會裡,女權主義當然會消失(或變得極端邊緣化)。且「女性藝術」並不比「男性藝術」更顯存在,而是「女性藝術」和「男性藝術」一樣都不存在。
Thumbnail
2022/06/06
在一個平等主義的社會裡,女權主義當然會消失(或變得極端邊緣化)。且「女性藝術」並不比「男性藝術」更顯存在,而是「女性藝術」和「男性藝術」一樣都不存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之前曾看過一本書《譫狂紐約:為曼哈頓寫的回溯性宣言》,記錄了1900到1940年之間紐約曼哈頓的從平地拔尖而起的建築競賽。 這種結合瘋狂、浪漫、想像與實踐的精神, 讓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本繪本—《祕密的地下鐵》。 這幾個關鍵字看起來有點衝突,但在《祕密的地下鐵》裡,卻絲毫不衝突。
Thumbnail
之前曾看過一本書《譫狂紐約:為曼哈頓寫的回溯性宣言》,記錄了1900到1940年之間紐約曼哈頓的從平地拔尖而起的建築競賽。 這種結合瘋狂、浪漫、想像與實踐的精神, 讓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本繪本—《祕密的地下鐵》。 這幾個關鍵字看起來有點衝突,但在《祕密的地下鐵》裡,卻絲毫不衝突。
Thumbnail
最有趣的是團員們急忙忙在台上換場,沒有簾幕遮擋,也還沒準備好,但必須開演的時刻,只能不斷前進,並不回首、也沒時間懊惱。
Thumbnail
最有趣的是團員們急忙忙在台上換場,沒有簾幕遮擋,也還沒準備好,但必須開演的時刻,只能不斷前進,並不回首、也沒時間懊惱。
Thumbnail
馬丁·馬吉拉已經吿別時尚界十幾年了,他也許真如某些人所說徹底顛覆了這圈子的小宇宙。 期待著讓我們好奇的事物是種很有意思的感覺。它的醞釀有時很漫長,幾乎肯定遠離現實,但本身有其生命。這就是發生在我身上的經驗,那是第一次去紐約。
Thumbnail
馬丁·馬吉拉已經吿別時尚界十幾年了,他也許真如某些人所說徹底顛覆了這圈子的小宇宙。 期待著讓我們好奇的事物是種很有意思的感覺。它的醞釀有時很漫長,幾乎肯定遠離現實,但本身有其生命。這就是發生在我身上的經驗,那是第一次去紐約。
Thumbnail
藝術在幹什麼? 是為世界創造全新的美麗嗎?還是創造全新的眼光看世界... -追蹤、訂閱《郝廣才 群星閃耀》來閱讀全文,每周二、周四更新,每月8篇文章。  
Thumbnail
藝術在幹什麼? 是為世界創造全新的美麗嗎?還是創造全新的眼光看世界... -追蹤、訂閱《郝廣才 群星閃耀》來閱讀全文,每周二、周四更新,每月8篇文章。  
Thumbnail
你跟我一樣希望自己是個有「創意」的人嗎? 為什麼我們相信創意靈感理論呢? 創意是有模式的! 而掌握的法則有四, 1。吸收 2。模仿 3。創意社群 4。反覆修改 創意不是神話,是鍛鍊來的!
Thumbnail
你跟我一樣希望自己是個有「創意」的人嗎? 為什麼我們相信創意靈感理論呢? 創意是有模式的! 而掌握的法則有四, 1。吸收 2。模仿 3。創意社群 4。反覆修改 創意不是神話,是鍛鍊來的!
Thumbnail
喜歡巴黎當代藝術與文學的人我覺得這部電影很適合介紹給她們!
Thumbnail
喜歡巴黎當代藝術與文學的人我覺得這部電影很適合介紹給她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