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2019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光之再現
方格精選

展覽|2019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光之再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直以來都喜歡美術館和展覽,但對博覽會倒是沒有特別的興趣,直到去年秋天到上海玩,剛好遇上他們的當代藝術博覽會,進去看了覺得非常驚艷、也得到許多啟發,才開始留意藝術博覽會。可惜今年初在南港的台北當代藝博會讓我有點失望,可能有太高比例的作品明顯是為了商業而藝術。

這週第一次去在世貿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非常喜歡。會場很大,以藝廊為單位展出,作品五花八門,各種媒介和風格並陳,多樣性很高,許多作品都讓人像在逛美術館一樣願意駐足仔細欣賞,也許是鮮明的特色、有意思的概念、或者就是美。也有好幾個大型作品特別吸睛:

Anthony James, Icosahedrons (二十面體)

Anthony James, Icosahedrons (二十面體)

說明牌上是這樣寫的:「二十面體,由二十個相同的三角面集合而成的幾何球體,是柏拉圖用於演示在三維空間裡完美對稱的理想構圖。詹姆士的作品強烈的趨近於數千年來人們的理解和信仰,並最終引導我們對現代金屬和科技立下定義。」

而當我站得靠近一點向裡面望去,會感覺它創造出了一個不只三維的空間,三角形也不只是三角形,會有點分不清這些幾何結構是實是虛,是互相複製或各自獨立,是無限延伸或盡頭就在正中心,像宇宙,也像內心。

raw-image
MOTSE, ENDLESS

MOTSE, ENDLESS

「圓形機械矩陣將隱秘在公式與法則中之真實,轉化為充滿詩意之感悟。規律與自由、靜謐與生機、永恆與瞬間,感染純粹、凜然、淡泊並尋求光的人。」

在黑紗幕外遠遠看的時候覺得不怎麼樣,可是一踏入藍光空間裡、沉浸在舒緩空靈的輕音樂、看著圓形們規律緩慢地起伏變換,光影從藍漸變到綠、綠漸變到紫,呼吸的節奏跟著沉穩放鬆了下來,它想說的規律與自由、靜謐與生機,站在那裡的幾分鐘之內好像真的都感受到了,在這光影的節奏裡。

Nyoman Nuarta, Freestyle

Nyoman Nuarta, Freestyle

這是我當場最喜歡的一個作品,讓風凝固的大膽與自由。後來才知道,這位印尼藝術家重要的創作理念,是帶著對文化建築可能即將消逝與毀滅的危機意識,而以這樣的表現手法來呈現看似穩固的事物的浮動不定。

Manolo Valdes, Helechos plateados (銀蕨)

Manolo Valdes, Helechos plateados (銀蕨)

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有渾然天成的古典美,來自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篆刻師馬諾羅・瓦爾代斯,他擅長挪用藝術史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圖像,加以革新創造。

其實在一座美術館或一場展覽裡,能遇到幾件自己喜歡的作品就很幸福了;這麼大型、多元的博覽會中,幾乎人人都可以遇見各自的心頭好,光是這樣就十分值得。作為一位學習中的創作者,更能被各式各樣的表現和創意激起靈感,並看見其他藝術家如何在藝術和商業之間找尋平衡。於是,才剛逛完博覽會,已經開始期待明年了呢。

深井隆,詩與哲學的雕刻

深井隆,詩與哲學的雕刻


avatar-img
黃郁書的沙龍
872會員
64內容數
我所喜愛的,有藝術、電影和文學陪伴的日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郁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走進展間,久久駐足於她年輕時的第一件行為藝術《成為畫》,那將自己獻祭於藝術般的血紅印記與覺悟神態;以及另一件行為藝術錄像《浴室》,她光著身子瑟縮在狹窄浴缸裡,反覆不斷將混濁的泥水從頭往下澆灌,落魄又壯烈。看著跟著內心澎湃的當下,感受到她那句輕巧又慎重的「藝術就是我的宗教」,安靜低沉地迴盪在整個空間。
在不間斷的樂音聲中,導演娜塔莉・瓊斯以詩意抒情的鏡頭,適切開展了我們的靈魂之眼與無垠想像:仰望飛機如流星劃破夜空,見證夜晚大教堂裡餘音繞梁;穿梭未知盡頭的樹林小徑,感覺赤腳踩沙踏浪的柔軟與冰涼,抬頭直視刺眼的光亮。沉睡的高樓,無人的街道,花園、擁抱,每一道光與光圈的變化,每一個動態卻寧靜的瞬間。
從以前看白先勇的《孽子》、《一把青》,以及雲門舞集的許多舞作,就經常見到董陽孜的書法,不過都是簡短的題字,只覺得好看、剛毅有力,但從未深究。直到這次看了北美館的董陽孜階段性回顧展,非常震懾驚嘆於她的書法之美和創造性。 
走進展間,久久駐足於她年輕時的第一件行為藝術《成為畫》,那將自己獻祭於藝術般的血紅印記與覺悟神態;以及另一件行為藝術錄像《浴室》,她光著身子瑟縮在狹窄浴缸裡,反覆不斷將混濁的泥水從頭往下澆灌,落魄又壯烈。看著跟著內心澎湃的當下,感受到她那句輕巧又慎重的「藝術就是我的宗教」,安靜低沉地迴盪在整個空間。
在不間斷的樂音聲中,導演娜塔莉・瓊斯以詩意抒情的鏡頭,適切開展了我們的靈魂之眼與無垠想像:仰望飛機如流星劃破夜空,見證夜晚大教堂裡餘音繞梁;穿梭未知盡頭的樹林小徑,感覺赤腳踩沙踏浪的柔軟與冰涼,抬頭直視刺眼的光亮。沉睡的高樓,無人的街道,花園、擁抱,每一道光與光圈的變化,每一個動態卻寧靜的瞬間。
從以前看白先勇的《孽子》、《一把青》,以及雲門舞集的許多舞作,就經常見到董陽孜的書法,不過都是簡短的題字,只覺得好看、剛毅有力,但從未深究。直到這次看了北美館的董陽孜階段性回顧展,非常震懾驚嘆於她的書法之美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