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EA的賣場的沈浸式設計,總是能讓客戶很快融入情境,巧妙的動線設計讓消費者從門口直達展示空間,善用空間營造氛圍,每個展示櫥窗都在跟消費者傳遞訊息,彷彿買了加劇就可以輕易打造美好的個人空間。在銷售過程中,如果不讓客戶悸動感動,怎麼會有心動與行動?打造每個銷售環節的感動,創造屬於你自己的怦然心動銷售體驗。
連假時趁空去走了一趟IKEA,其實只是想多買個收納箱用,眾所周知的,IKEA整個的賣場都是經過巧思設計,手扶梯路線讓消費者從門口就一路走向四樓,巧妙地讓消費者迴避到其他樓層的機會,四樓是偌大的展示空間,從臥室、客廳、廚房以及衛浴等一應俱全,每個展示櫥窗都在向消費者傳遞訊息,「買了這些家具,你就能把自己的空間變成如此美好。」而消費者在整個沈浸式體驗的展示空間,以及身邊的人也都在討論欣賞不同空間的氛圍下,接下來就自然而然進入挑選、評估預算等的階段,想起去年初我的房間大翻修時,我也曾經跟我妹在這樣沈浸式的空間中,盡情的試躺不同的床墊,挑選舒適的椅子、櫃子等。
雖然IKEA東西的品質稱不上高檔精品等級,但在這裡的購物感覺卻是相當舒服,以前結帳時還得排很長的隊,這次發現多了自助結帳,對我們只購買幾樣物品的客戶來說,實在非常方便,而目前為止這也是我用過最好用的自助結帳系統,商品上條碼清楚,掃碼機固定但有伸縮的線,方便掃描在不同商品角落的條碼,感應刷卡靈敏度很高,整個結帳不用五分鐘就結束。
設計商品者必須懂得站在消費者視角看待商品,銷售人員要去創造讓客戶怦然心動的銷售體驗。
寫了兩大段IKEA消費體驗,這可不是業配文,而是從這樣的體驗中回想起自己和客戶間的互動,一直以來,客戶總反映我們機械設計的某部分機構不好用,操作說明書講解得不夠詳細等,剛開始我們會直觀認為是客戶不會用,但是幾次反映加上我和售後服務人員現場服務的觀察,我試著去跟設計主管溝通,我們是否能把設計修改的更簡單使用?我們是否能把使用說明書大量的文字以圖面取代?甚至可以用短影片的方式來示範?我們是否可以站在使用(消費者)的視角來看待這些產品,而不是站在設計者視角來主張使用者不懂設計,一但購買者在整個購買體驗中感到不悅、不便、不安,很難促使成交,更別說有動機回購,但這些可能跟產品本身的質量無關,而是一種很主觀的感覺,很多人都主張不要衝動消費,但我們能否在每個銷售環節創造讓消費者悸動、感動、心動才會有近一步的行動?
觀察很多業績好的業務與客人的互動,這些業務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銷售手法與技巧,但這些人都有共同點,客戶之所以喜歡找他們買東西,其實就是他們讓客戶心動,那種心動包含銷售商品時能把客戶利益放在商品獲利前,能夠在服務客戶時永遠幫客戶解決問題點(痛點),永遠多一份細心貼心,想到客戶沒注意到的細節,所以客戶喜歡和這些業務交易的怦然心動感。
言語、肢體動作、空間甚至一些行為,都是一種情境創造的工具。
而這樣的怦然心動感不只是言語、肢體表現、像賣場或是咖啡廳營造出的氛圍以及空間,甚至於逢年過節的送禮心思,都可以當作是一種銷售情境的塑造,近期網路上以及賣場上都出現萬聖節訊息,原本和我們生活看似無關的節慶,卻因為這些情境成為我們購買的一種心動理由(我就買單了),這不就是一種情境塑造?情境塑造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客戶與商品產生連結,進而產生購買的行動(衝動)。
我們無法讓每個客戶都喜歡自己,但我們可以讓客戶喜歡跟我們做生意,享受我們提供銷售的過程,銷售不是只有技巧,試著創作自己讓客戶怦然心動的銷售體驗吧!
#海邊小鎮的工作日誌之銷售體驗篇
#過程中有悸動感動才會有心動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