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早餐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喝慣台灣茶的我,喜歡或淡雅或溫郁的茶香,喜歡或淺綠或琥珀的清澈茶色。

三十年前,初去英國時實在無法接受紅茶裡加奶加糖的古怪滋味,也深覺英國人的謙虛多禮真是虛偽世故。

一直到很久以後,才慢慢體會到濃淳奶味下的茶香及世故多禮下的人情。

雖然英國人與美國人都說英文,但民族性卻大不同。

英國人溫文多禮,常把sorry及thank you掛在嘴上,碰面時,也常說How are you today,好像彼此很熟稔。進出門,英國人總是為下一個人把門,直到那人抓到門為止(在台灣我總是如此,但很少獲得道謝,甚至有人快快閃過,視我為門房)。

英國人愛說sorry。打嗝時說sorry,但當眾打噴嚏或用手帕擤鼻涕時卻不說。雖然說是多禮,但足球聯賽失利時,卻打架滋事甚至於暴動。

英國雖重視基礎科學(美國重視應用科學),但英國研究卻常被嗤之以鼻,一直列名世界X大不可信的第一名。

總之,如未在英國待一段時間,會以為英國就是高貴老成在位70年的伊莉莎白女王,或氣質出眾但死於非命的黛安娜王妃,會出現腦海的不是金碧輝煌的大笨鐘、可以開合的倫敦橋,就是身穿紅衣戴著熊皮帽的御林軍。

英國人愛喝茶,從家庭主婦總是買100入量販包就可以知道。一般公司行號上下午都有tea break,喝一杯就畫一槓,自由心證,月底結算收錢,再輪值來補給茶包、糖及牛奶。因此,美國影集常見俊男美女高舉酒杯談情說愛,英國肥皂劇就是幾個老太婆邊喝下午茶邊八卦。

當時台灣人飲茶非常講究,茶葉、水、茶具等都很有學問,街頭也有很多專門品茶的茶藝館,我還曾拜師學習如何泡茶。因此,很難想像茶加奶加糖變成甜飲怎能入口。

但homestay早餐喝、morning break(要翻成早茶嗎?)也喝,下午茶也喝。百貨公司、烘焙店或博物館等附設的食坊,以及每年只有特定時間開放的私人花園,都有下午茶,有些還搭配三層點心。

但喝著喝著,喝出感情,竟也習慣它,喜歡它,離不開它了!

離開英國時,買了好多Twinings早餐茶包、伯爵茶包及各式各樣的香草及水果茶包,想說回到台灣也可以如法泡製一番。茶包一樣,但不知是水或奶,或心境不同,竟再也喝不到一樣的早餐茶了。


以前的家庭號是紙盒裝著100個裸茶包。現在網購或代購買到的是50個裸茶包裝成一袋,兩袋一盒(作者拍攝)

以前的家庭號是紙盒裝著100個裸茶包。現在網購或代購買到的是50個裸茶包裝成一袋,兩袋一盒(作者拍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抱雲-avatar-img
2024/06/26
文字有人情與茶香溫度。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6/26
抱雲 非常感謝回看舊作及留言。華人與英人飲茶,飲的不只是茶香,也是人情及文化。
小步隨安-avatar-img
2023/04/18
看了這篇更了解"茶金"這部劇中,為何歐洲需要如此大量的茶葉了....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5/01
小步隨安 的確是,英國主要由印度及斯里蘭卡進口茶葉,自福建或台灣去的茶葉較少,茶葉種類也不一樣。
迪麥-avatar-img
2021/11/12
文內讓我想起以前讀一本民族誌《瞧這些英國佬》~~ 我也好愛喝茶!!一直覺得飲品是一種最能延長旅行餘韻的東西,尤其是國民飲料。所以我去韓國就搬Maxim咖啡、去馬來西亞就買美祿、越南就是越南咖啡,同事們去英國、德國也一定帶茶包回來。用舌尖環遊世界真的很棒~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1/12
用舌尖環遊世界,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性及文化特質,五感同時被滿足。
JUMI觀察室-avatar-img
2021/10/16
Twinings的茶包真的是我在英國想喝茶會拿的!!! 我記得那時五磅左右算便宜的>< 回國前也會買這個當禮物,讓大家有喝不完的茶XD 我也滿喜歡去逛他們賣茶的小店,有些都做得好美~~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0/16
各式茶包的確是很棒的伴手禮。 回到台灣後,總覺得時間地點不對,水和牛奶也不對,一樣的茶包,似乎味道兒都變了! 姊喝的不是茶,是記憶啊!
avatar-img
無腦老嫗小沙龍
20.6K會員
275內容數
這裡不做美髮不修指甲,開房間只做明的,不做暗的。朋友不嫌多,讀者不嫌少,無腦老嫗談談笑笑,大家隨意走走看看,坐坐聊聊。
無腦老嫗小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30
如未在此刻讓他清醒,他將會繼續編織美夢,不可自拔。
Thumbnail
2024/07/30
如未在此刻讓他清醒,他將會繼續編織美夢,不可自拔。
Thumbnail
2024/07/03
我不再追求相同滋味的早餐茶,不再用英文思考,也不再用英文作夢。
2024/07/03
我不再追求相同滋味的早餐茶,不再用英文思考,也不再用英文作夢。
2024/06/29
就在那刻,我知道我真的遠行了。
Thumbnail
2024/06/29
就在那刻,我知道我真的遠行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你是每天都要來一杯手搖飲,才會感到幸福的人嗎? 手搖飲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罪惡。就算每天來一杯超商味道不怎樣的咖啡,也不須蒙受壓力和惡名。 所有精算師都會告訴你,把省下的錢換成等值的好茶葉,是個更聰明的作法。但偏偏你就是要來一杯手搖飲,有點甜也不會過份甜的茶水,是少數可以讓自己感到存在意義的生活物事。
Thumbnail
你是每天都要來一杯手搖飲,才會感到幸福的人嗎? 手搖飲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罪惡。就算每天來一杯超商味道不怎樣的咖啡,也不須蒙受壓力和惡名。 所有精算師都會告訴你,把省下的錢換成等值的好茶葉,是個更聰明的作法。但偏偏你就是要來一杯手搖飲,有點甜也不會過份甜的茶水,是少數可以讓自己感到存在意義的生活物事。
Thumbnail
上了八個月的課,終於能靜心紀錄一下目前的心得。 見網路上早有眾多職人分享茶的各類專業知識,當然不缺我錦上添花啦! 今天想分享荷版侍茶師課程中,讓心裡發出小火花的小感想~ 原以為上課內容純理論居多,想說只要讀讀講義+實作品茶+期末考試,應該就可以順利過關,真的是白日夢做多了哈。 雖說講師都是荷蘭人,並
Thumbnail
上了八個月的課,終於能靜心紀錄一下目前的心得。 見網路上早有眾多職人分享茶的各類專業知識,當然不缺我錦上添花啦! 今天想分享荷版侍茶師課程中,讓心裡發出小火花的小感想~ 原以為上課內容純理論居多,想說只要讀讀講義+實作品茶+期末考試,應該就可以順利過關,真的是白日夢做多了哈。 雖說講師都是荷蘭人,並
Thumbnail
離家多時,我踏上旅程, 乘上飛機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國度; 這裏濕地般的溫度曾令我非常不習慣; 天氣大都清涼,不用喝夏枯草及涼茶; 他們的啤酒就是我們廣東人的涼茶, 他們人高馬大,有一套不同的價值觀, 絕對與家鄉差天共地。 這個地方也有着許多的本地方言, 有時他們也相互說不清,
Thumbnail
離家多時,我踏上旅程, 乘上飛機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國度; 這裏濕地般的溫度曾令我非常不習慣; 天氣大都清涼,不用喝夏枯草及涼茶; 他們的啤酒就是我們廣東人的涼茶, 他們人高馬大,有一套不同的價值觀, 絕對與家鄉差天共地。 這個地方也有着許多的本地方言, 有時他們也相互說不清,
Thumbnail
異國婚姻或異國工作是很多人嚮往的吧? 聽起來就像偶像劇的情節,超浪漫的! 但真如童話故事般一樣的幸福美滿嗎? 聽聽在英國工作和結婚的讀者太太怎麼說唷。 ■ 英國和台灣有哪些差異呢? 文化不同的差異 1. 需適應英國口味的食物。 2. 英國消費高、稅金高、公共交通費高,且經常罷工,不準時。 .
Thumbnail
異國婚姻或異國工作是很多人嚮往的吧? 聽起來就像偶像劇的情節,超浪漫的! 但真如童話故事般一樣的幸福美滿嗎? 聽聽在英國工作和結婚的讀者太太怎麼說唷。 ■ 英國和台灣有哪些差異呢? 文化不同的差異 1. 需適應英國口味的食物。 2. 英國消費高、稅金高、公共交通費高,且經常罷工,不準時。 .
Thumbnail
英國人除了喝茶,最常出現的典型行為還有:喜歡排隊、喜歡談論天氣、常說抱歉、過度重視禮節及對皇室的忠誠度等等。
Thumbnail
英國人除了喝茶,最常出現的典型行為還有:喜歡排隊、喜歡談論天氣、常說抱歉、過度重視禮節及對皇室的忠誠度等等。
Thumbnail
大家有喝茶的習慣嗎🫖 英國人特別愛喝茶的,種類也很多的哦☕ 除了喝的那種茶,大家還聯想到甚麼呢? 英文裡關於茶的慣用語也很多🍵 你知道哪幾個呢😏
Thumbnail
大家有喝茶的習慣嗎🫖 英國人特別愛喝茶的,種類也很多的哦☕ 除了喝的那種茶,大家還聯想到甚麼呢? 英文裡關於茶的慣用語也很多🍵 你知道哪幾個呢😏
Thumbnail
之前提過公司有很多國際留學生,但也是不少本土英國人,主管多是義大利、波蘭籍。從英國同事那學到的打招呼方式"Hey ya",招呼客人會Heyya,客人跟我打招呼會Heyya,完全沒有在任何書上看過。來英國前看過讀者太太的〈大不列顛小怪癖〉,就有提過英國人是外冷內熱的,目前遇到兩個實例。
Thumbnail
之前提過公司有很多國際留學生,但也是不少本土英國人,主管多是義大利、波蘭籍。從英國同事那學到的打招呼方式"Hey ya",招呼客人會Heyya,客人跟我打招呼會Heyya,完全沒有在任何書上看過。來英國前看過讀者太太的〈大不列顛小怪癖〉,就有提過英國人是外冷內熱的,目前遇到兩個實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