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班 543

2022/11/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了八個月的課,終於能靜心紀錄一下目前的心得。
見網路上早有眾多職人分享茶的各類專業知識,當然不缺我錦上添花啦!
今天想分享荷版侍茶師課程中,讓心裡發出小火花的小感想~
原以為上課內容純理論居多,想說只要讀讀講義+實作品茶+期末考試,應該就可以順利過關,真的是白日夢做多了哈。
雖說講師都是荷蘭人,並不算從小生長於在茶文化裡的族群,但每位對茶的熱情、相關知識與對課程設計還真是不容小覷,不得不佩服虛心請教~🙏🏼
除了對茶種本身了解外,他們對產地的政治環境、行銷手法、生意習慣、茶農薪資、採收及運輸工具、文化淺規則、市場價值等一條龍,都掌握一手資料。
是滴,講到台灣,老師可以從台茶某號聊到杉林溪、臭豆腐、台積電、採茶人月薪、繁體字到兩岸關係等(阿里山、凍頂烏龍、東方美人只算是基本知識,而且主講師一年至少造訪台灣五次,比我還常回去QQ) ,還說全世界只有一間持續研發新茶的學術中心,地點就在台灣,可惜所謂的茶金時代只留在影集裡了。
這邊可能要解釋一下我的驚訝,因為主講師除了訓練侍茶師外、也訓練咖啡師(barista)和侍酒師,這表示他要含括的國家有夠多,每個都了解一二真的是要下點功夫的。後來和老師比較熟了,他說基本上365天他有200天都在飛,一下子去巴西看豆子,一下子去日本講習,一下又去肯亞採茶或斯里蘭卡選茶,連暑假6週的road trip都是和自己老婆自駕從蘇格蘭到葡萄牙走訪歐洲自家茶園,真的是辛苦但又令人嚮往的生活呀 🥰
話說安荷芬附近也有一家茶園呢,離我們家開車15分鐘,有沒有人想要一起去玩玩~~~
既然老師們在世界各地的茶葉大國走遍遍,我很好奇他們心目中喜歡的茶種與產地各為何,令我驚訝的是,講師們竟一致最鍾愛台灣茶,我一開始還想有那麼誇張嗎,沒想到這幾個月研讀各類茶種製作、品了世界各地的各種茶款後,完全認同台灣茶的層次令人驚艷,真是沒有比較沒有傷害,小時候不惜福啊~
沒有想到在這茶藝課裡,因住在歐洲十餘年而許久沒有經歷文化衝擊的我,竟然毫無防備地被重撞到。我好像一位法國人完全不以自己的紅酒為榮,一位義大利人不知道披薩很有名一樣,這個例子舉得好嗎 🥲
我以前都會覺得在家用茶座泡茶嗑瓜子好像老人,但和姐妹們一起去吃個英式下午茶卻感覺很優雅,又或者觀賞日本的茶道儀式也很有文化感,久而久之喝純的台灣茶和老人茶被淺移默化地劃上等號。好像不把茶入菜、入甜點、入手搖飲、入酒、入保養品,無法打進普羅大眾的市場。我也不知道這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有沒有社會觀察家願意分享呢?
做個問卷好了,若是今天你會收到一份禮物,你會想要收到台灣的高山茶,還是某歐洲牌的香氛混茶?
拜託,光想到包裝,就覺得歐洲茶鐵盒才會有粉紅少女泡泡啊,而且名字多會取,什麼french blue, royal wedding的,喝一口都感覺變得很高級。嗯,我還是不要講太多茶的來源好了。
齁,台灣的高山茶都是阿杯在喝的,而且包裝都是那種長方形俗俗的紙盒,收到真的會尷尬不失禮貌地微笑轉送愛喝茶的長輩...
(該不會只有我如此膚淺 😆)
再用酒比喻好了,若是假設最複雜製作的酒種和最精緻的味道屬香檳,最低級的是啤酒(只是打個比方勿戰 🙈),台灣茶真的可以列在香檳的級別。看著我茶藝班同學對待台灣茶那神聖的態度與認真的眼光,我小小羞愧😳
人類的消費行為真的蠻好掌握,對於產品的喜好、刻板印象等,90%可以歸咎行銷的手法。加上今年在店裡和客人互動,實際證明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買茶或咖啡的認知與選擇完全有跡可循,好似每人背後都有一個隱形背板,紀錄著行銷此類產品的話術與包裝。嘿,那我當然是好好操控客人啦,看歐洲人說歐洲人話,看亞洲人說亞洲人話 😏
看朋友當然是說真話啦 😘
本人生文章的速度真是有夠慢,自己立下要把課程內容寫成網誌的目標,不知道有沒有辦法堅持下去,大家若願意讀那我更有動力鼓勵自己寫下去 ❤
雪莉愛找碴
雪莉愛找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