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的藝術家靈魂」不是尋找終點,而是不斷進化的過程

更新 發佈閱讀 19 分鐘
《找到你的藝術家靈魂:啟動你創造性魔法的實用指南》一書上市!不過「藝術家靈魂」是什麼呢?作者在書籍第一章就提出了解釋。一起來尋找你的藝術家靈魂吧:

說出你的真心話

藝術家靈魂是你身為藝術家的觀點。這包含了你的獨特風格,例如你慣用的色調、符號、線條和標記,你的技巧、你的媒材、你所選用的主題,以及使用這些東西的連貫性。這反映了你獨特的觀點、生命經驗、身分認同和價值觀,也反映了你所認為的重要事物。歸根到底,這是之所以讓你的作品成為你的作品的原因,也是讓你的作品與眾不同,並且有別於其他藝術家,甚至有別於與你風格相似的藝術家之特點。透過持續不斷的實驗、有意識的創作實踐,以及在漫長的發展道路上跟隨靈感和直覺的湧動,你的藝術家靈魂會在這過程隨著時間逐漸形成。

大多數藝術家都忙著創作受歡迎的作品或忙著維持生計,以至於忘了藝術創作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傳達自己所認為的真理。我們所創作的作品反映了我們對世界根深蒂固的想法。這些想法有時候非常簡單,例如像是:

鬱金香很美麗。

日落是一天之中最美的時刻。

簡單的網格是視覺上最令人感到舒適的圖像。

有時候我們的想法又十分錯綜複雜,例如:

我受到壓迫。

宇宙一片混沌。

掙扎中仍有光明。

大多數時候,你信仰的真理會以介於簡單和複雜間的狀態,出現在你的作品中。你所創作的作品,以及傳達真理的方式都反映了個人生命經驗、自我認同、你的想法、你的想望、痛苦和所執著的事物。無論你的風格或創作主題是什麼,藝術創作都是一種非常個人的經驗。

最後,當你努力探索創作靈魂時,所有構成創作靈魂的元素(包含風格、技巧、創作主題、媒材和連貫性)都將無可避免地交織在一起。此時,作品就會成為擁有你靈魂的東西。其實,藝術家靈魂元素合作表現的方式,正是你創作靈魂的特色所在。

仍在發展藝術家觀點的過程時,不妨退一步思考組成創作靈魂的要素,有助於釐清你想要琢磨或深入發展的領域。大多數藝術家靈魂,雖然不易梳理,但仍能劃分出幾個不同的組成成分。對有些藝術家來說,有些成分相較其他元素更為明顯,但所有的創作成分都將建構出你的藝術家靈魂。

藝術家靈魂中的主要成分包含了風格、技巧、創作主題、媒材和連貫性,現在就開始探索吧。

風格

一般情況下,風格一詞可以和表現觀點交互使用。在此也值得多花幾分鐘解釋這兩個概念,風格是你的創作靈魂中,其中一個重要的面向,而你也會發現,你的藝術家靈魂則涵蓋了你的風格。創作風格指的是作品的外觀和給人的感受,這包含了作品看起來是否簡潔嚴謹或鬆散、毫無章法。風格一詞也說明作品的表現方式是具象抑或抽象,你的作品有什麼樣的特徵,或這些特徵如何重複出現在作品中。

以下的例子是構成風格的幾個概念,我們不妨就稱它們為「風格的要素」

在你的作品中,你是如何畫出線條?這些線條是細膩或是粗獷,是清晰明顯還是模糊隱晦呢?

形狀 你慣用什麼樣的形狀呢?如何以形狀來定義創作內容呢?在你作品中,你使用的是幾何圖形或是弧形呢?這些圖形的邊界柔和還是俐落分明?所畫出的圖形是單維度的扁平平面,還是具有深度和立體感?這些圖形看起來是否簡潔俐落,或你構想創造雜亂無章的形狀?呈現的形狀代表了真實的物品,還是抽象或非具象的圖形呢?

層次感 你的作品具有層次感嗎?怎麼使用圖層的疊加來呈現深度和立體空間感?反過來說,會有意識地讓作品以平面的圖象呈現嗎?

顏色 你作品的代表色調是什麼?是暖色調,還是冷色調呢?你會被什麼樣的顏色吸引呢?所選用的顏色會讓作品產生怎樣的氛圍呢?你是只會使用幾個簡單的顏色的人,還是會在作品中注入大量不同顏色的人呢?你會翻玩不同明暗的色彩嗎?

質地 你的作品有特別的質地嗎?如何使用你所選取的媒材來創造出不同的質地呢?還是你有意識地讓作品看起來沒有明顯的紋理質感?

構圖 你一般都怎麼構圖?是否慣於使用某種規格的畫布、畫紙或立體結構?你都怎麼表現視覺平衡呢?如何透過負空間和正空間的使用,來改變整體構圖?

節奏和律動 你如何在作品中傳達節奏和律動呢?會重複或交替使用不同筆觸、畫記和意象嗎?還是會重複使用不同層次的顏色呢?會透過創造衝突的畫面來製造張力嗎?還是同時使用冷暖色調來創造張力呢?如果沒有的話,是有意要呈現平穩、靜止的畫面嗎?

圖案和重複的意象 不管是在同一件作品中,或在不同作品之間,你習慣重複描繪什麼圖案或意象呢?

雖然大部分風格要素都會重複出現在你所有的作品中,但你可能會像許多藝術家一樣,不只擁有一種風格。有些藝術家既創作具象作品,也創作抽象作品。有些藝術家創作平面且圖像化的作品,同時也創作富有層次,構圖更為複雜的作品。擁有什麼樣的風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各種風格中仍能保有風格要素的連貫性。接下來的內容將會詳述這一點。

技巧

技巧是藝術家靈魂的基本要素。有了更精妙的技巧,就能創作出更為豐富、在視覺上更為繁複的作品,透過視覺意象來傳達想法或情緒也將更為簡單。

提到「技巧」一詞,有時候甚至連最資深的藝術家都會感到懼怕。這是因為一直到十九世紀為止,數百年來的藝術世界中,技巧臻熟的藝術家代表特殊的意義,那就是能夠將事物描繪得栩栩如生,尤其是生活中的事物。在技巧這個概念的背後,是年復一年的刻苦練習和學院訓練的精準度。即便這個想法已經相當過時,但每當我們談到「技巧」時,這個古老的概念還是牢牢地深植腦海。

幸虧有像喬治亞・歐姬芙(Georgio O’Keeffe)、克勞德・奧斯卡・莫內(Claude Oscar Monet)、巴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羅梅爾・貝爾登(Romare Bearden)和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這些偉大的人物,在二十世紀中期,這些藝術家打破了單一藝術「技巧」定義的傳統。我所提到的藝術家,大都曾受過古典的繪畫訓練,他們與其他無數的藝術家一起創作出打破傳統精準具象的繪畫和素描的創作模式,並發展出新的流派,諸如印象派、抽象風格及立體的觀念作品。他們都為新的風格披荊斬棘,並且擴展了我們對技巧熟練的藝術家之定義。我們對素人藝術(由主流文化外未經訓練的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愈發欣賞,這也進一步說明了藝術技巧的全新定義。

技巧有很多種形式,根據「Dictionary.com」線上字典,技巧意即:「來自一個人的知識、練習和天資而能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在此重複我認為這個解釋中最重要的部分: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好」表示需要技術能力來執行你的想法,無論你使用的是什麼媒介。這也表示你可以持續地執行你的想法,不是只做一次而已,而是做過一次又一次,因為你已經練習⋯⋯非常多次了。假使你是自學創作的話,也能像受過多年學院訓練的人一樣,熟稔地創作藝術作品。你的技巧就只是你所做的事情,並非一定要是傳統的技法。當然,擁有技巧不表示不會出現彆腳或失敗之作。對任何人來說,實驗和失敗都是創作過程的一部分。

培養技巧的十個步驟
1. 著手開始
2. 練習
3. 持續展現
4. 勤加練習
5. 鍛鍊心性
6. 練習
7. 練習
8. 記錄自己的進步歷程
9. 加緊練習
10. 重複練習

創作主題

我將在第五章深入討論這個主題。但培養技巧的方法,終歸一句,就是不斷重複練習同一件事情,直到你能輕鬆駕馭為止。換句話說,培養技巧的方式就是透過練習。有充分的練習,就能有更好的表現。就拿學習外語當作例子好了,剛開始學習一種外語,你會覺得自己很笨拙,也難以找到相應的詞彙來表達想法。但隨著對這種語言的勤加練習和學習(或許是經常讓自己沉浸在使用這種語言的文化中),你就能說寫流利,而這個第二語言彷彿也成為你的第二天性。培養藝術創作技巧也是類似的道理。只要勤加練習,並且愈來愈擅長於素描、繪畫、雕塑、攝影、製陶或其他媒材的使用,你就能信手捻來、行雲流水。這種創作上的流暢性也有助於創作靈魂的發展,唯有得以掌握技巧時,才能專注發展創作的其他要素,例如主題、顏色、構圖和風格。

為撰寫此書,我最先採訪的人是插畫家夫婦西恩・奎羅斯(Sean Qualls)和瑟琳娜・艾爾珂(Selina Alko)。「什麼是藝術家靈魂?」他們當下的回應令我大感吃驚。對他倆來說,藝術家靈魂主要圍繞在創作主題上,而不是風格或技巧。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的創作具有高度敘事性,取材於自身生活經驗,並聚焦在他們兩位對於講述歷史故事、公民權利和社會正義的共同興趣。對某些藝術家來說,創作主題是藝術家靈魂中最重要的面向。對大多數的我們來說,即便是創作模糊抽象作品,往往也是我們創作靈魂的決定性特徵。選擇用這些重要面向來傳達我們所認為的真理,正是我們所認為美麗或令人厭惡、有趣或意義深遠的部分。

雖然我們大部分在談創作主題的時候,總是聚焦於外在主題,例如風景、敘事場景、物體等等,但能吸引我們進而創作描繪的都是極為個人化的因素,對每個藝術家來說,這些因素也不盡相同。大部分會吸引我們的主題,都是基於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圍繞在身旁,以及影響我們的人事物,好比說教育、母國、政治傾向、性取向或性別認同、文化、宗教、種族、民族、優越感(或優越感的缺乏)等。我們對於主題的選擇往往受到我們的道德感、價值觀以及對於是非對錯的判斷影響。也被我們認為美麗、引人入勝或甚至憎惡的事物所影響。

當你在思考特定主題的時候,考慮從何汲取靈感和如何思考你所要繪製的東西一樣重要。這對運用想像力創作(而非參照具體事物創作)的人或創作抽象作品的人來說尤其如此。這些藝術家仍從外在世界尋找靈感,但他們運用靈感的方式,和那些直接參考照片或生活中具體物件來繪畫的藝術家不一樣。舉例來說,幾年前我對北歐設計以及民俗藝術圖像非常有興趣。那時候,我從未造訪過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所以大部分的靈感都取自書籍或網路。我大量閱讀了這些素材,以至於最終創作出我的想像畫面時,大多數的場景都在遙遠且不知名的北歐土地上。我從那些素材中汲取靈感,但也同時創造屬於我的圖案和地景。但抽象或非寫實藝術家處理靈感素材的方式也不一樣。引發他們創作靈感的來源,通常和具象藝術家一樣,是風景、情感或色彩,只是他們並非以表面上的意義來描繪創作主題。

西恩・奎羅斯與瑟琳娜・艾爾珂:關於故事、個人詞彙和共同創作

作家及插畫家瑟琳娜・艾爾珂(Selina Alko)屢次獲獎,她目前致力於結合文字與複合媒材藝術,也就不太讓人意外了。瑟琳娜透過創作傳達帶有希望和鼓舞人心的故事以及她的另類觀點。瑟琳娜在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長大,父親是會說七種語言的土耳其人,平時教授繪畫,母親則在其家族的百年金屬回收事業工作。因此,她自然而然地被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字和故事所包圍,自小即在多元的世界觀下滋養成長。在她的作品中,也不難發現這些特點;像是她和丈夫西恩・奎羅斯(Sean Qualls)合著的《相愛的理由:為異國婚姻而奮鬥》(The Case for Loving: The Fight for Interracial Marriage)、由佩吉・布里特撰寫,瑟琳娜與西恩共同繪製插畫的《我為何是我?》(Why Am I Me?),以及由瑟琳娜撰寫並繪製插圖的《布魯克林》(B Is for Brooklyn)。

在布魯克林工作的西恩・奎羅斯是位複合媒材拼貼藝術家、童書作者及插畫家,曾為數本得獎兒童讀物繪製插畫。他的靈感來自電影、兒時記憶、老建築、自然、民間藝術、童話故事、黑人紀念品、素人藝術、洞穴繪畫、復古廣告插圖、心理學、神話、歷史、音樂和文學等一系列的影響。近來的創作包含與妻子瑟琳娜・艾爾珂合作插圖創作的《我為何是我?》、《相愛的理由》,以及由辛琪・曼德拉(Zindzi Mandela)撰寫的《祖父曼德拉》(Grandad Mandela)。西恩目前正撰寫《音樂和群眾》(The Music, the People)並為此書繪製插圖。除了寫書和創作外,他偶爾也兼做音樂DJ。

麗莎:你們認為什麼是「藝術家靈魂」呢?

瑟琳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你的創作靈魂包含了過往的經驗以及讓你與眾不同的事物,這涵蓋了你的興趣、家庭和身處的文化。創作靈魂同時也可以是你使用的媒材。好比說,我很喜歡拼貼,這種創作方式包含了所有吸引我的物品、紙張和圖案,當我把這些素材重新放在一起的時候,我就做了一件新作品。

西恩:藝術家靈魂是你看待及解讀這個世界的方式,是你對某一個主題的獨特詮釋,是透過自己的眼光來觀察和描述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

麗莎:在找尋你們的創作靈魂時,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瑟琳娜:我記得我必須把那些負面想法還有干擾我的「噪音」隔絕在外。我開始反問自己:「有什麼東西會吸引我?我想要讓作品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有哪些事情會讓我感到興奮?」我們也會拿自己和其他藝術家來比較。我們會想,「噢,我還沒有到那個程度。我就要失敗了,為什麼我還要這樣做呢?」身為藝術家,你常會覺得這是個競爭激烈的行業,這就是所謂的「噪音」。「噪音」彷彿烏雲罩頂,常會影響我們的創造力。我需要很努力工作,才能不讓自己被那些負面想法影響,並且好好發揮自己的能力。我開始傾聽自己的內心,順從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真的很喜歡畫畫和蒐集不同的紙張,也喜歡把它們兜在一起,每每這樣做,都讓我非常愉悅。我才意識到,原來神奇的事情就發生在我身上,但我把注意力放在其他藝術家身上時,我不會發現這件事。

西恩:其實我後來才突然意識到,其實我不擅長用學校教的傳統方式畫素描。但我開始允許自己使用不同的工具,像是用影印機放大和縮小畫面還有複製影像,我接著發現,原來我還能使用拼貼這個技法。但我不想要讓作品看起來和其他人的一樣,所以開始在要用來拼貼的紙上作畫。當我意識到設下創作規則,就可以創造出更獨特的作品時,作品也開始吸引到更多的讀者。我並沒有特意要發展自己的風格,只是千方百計找出讓工作過程有趣愉快的方法而已。創作靈魂其實就是在不斷地重複做喜歡的事情,並在不斷發現新事物的過程所發展出的副產品。倘若我開始深入研究我所著迷的事物,我身為藝術家的靈魂,就開始有了自己的生命。

麗莎:你們各自獨立工作,也會一起合作。那和擁有不同創作靈魂的人合作,是什麼感覺呢?

西恩:身為藝術家,我們陪伴彼此成長。我們一起欣賞藝術,後來發現彼此喜歡的東西都很相似。藝術是我們的關係之中很重要的成分,所以開始一起工作時,就只像是多年對話的延續。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滿容易的,因為我們各自獨立工作了很多年,我們對自己的創作靈魂和作品都很有自信,就不怕會被對方影響。

瑟琳娜:我們也會在彼此創作卡關時拉對方一把。好比我們可能同時在為一本書創作五幅插畫,而這五幅插畫的完成進度都不同,當有一方不知道要怎麼繼續創作,就可以交給另一個人接手。我們相信對方可以把作品做得更好,足以解決眼前的問題。

麗莎:一開始妳提到,你們兩個已經發展出「第三種創作靈魂」了。

瑟琳娜:一開始,你還能夠認出,「噢,這裡是西恩畫的,那裡是瑟琳娜畫的。」你可以看出作品裡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靈魂。但到了我們第三次合作時,風格和表現方式開始相互融匯。西恩每次都說,這是第三位藝術家的創作!

西恩:我是套用李奧和黛安・狄倫說過的話。在創作過程中,我們一直持續討論,而我們的共同創作就是那些對話的延伸。不過到了第三次圖文書的合作,我們各自的觀點開始互相滲透、融合,就產生新的創作靈魂。這有點像是兩個人一起合唱,你可以聽到他們各自的聲線,但又能聽到兩條聲線結合後的第三種聲音。

麗莎:對於目前正在發展創作靈魂的插畫家,你們有什麼樣的建議?

西恩:要記得,業主是付錢請你做自己。不管你的看法是什麼、不管你有過什麼樣的經驗,業主之所以僱用你,就是因為你有自己的看法和經驗。插畫的意義在於協助別人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你只能完全從你的經驗出發,才能做到這一點。

瑟琳娜:不妨去上上課或換一個環境、接觸新的事物。這些都是讓你在創作中還能得到全新靈感的好方法。

西恩:只要持續累積你的創作語彙,你的創作靈魂就會愈來愈茁壯。而要累積創作語彙,就要到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電影、聽聽音樂和線上有聲節目、讀書、欣賞其他藝術作品,尋找吸引你的事物。讓你的周圍充滿挑戰你或還不理解的觀點,而不是只在同溫層跟有共鳴的藝術家或你想要效仿學習的人往來。

進入自己的軌道

正如我先前提過的,「找到你的藝術家靈魂」是個誤導之詞,因為這聽起來像是到達最後的終點,也暗示著當你找到屬於你的藝術家靈魂時,就達到最終的階段,而這個階段將會保持不變。但事實上,所有的藝術家靈魂是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的。這是因為,只要我們不斷創作,作品就會隨之進化。我們會有新的想法和新的靈感,也會發展新的創作技巧,會出於無聊而開始嘗試新的事物。有時候這些變化極其幽微,有時候則是刻意且相當戲劇性的變化。

基於這些原因,與其說是到達終點,我更喜歡把找到自己的藝術家靈魂看成進入自己的「軌道」,你將會像行星沿著軌道圍繞著太陽運行般,漂浮在自己的環形軌道上。軌道環繞的中心點,是你的天賦和技巧、你的想法、風格和立場,正是這些因素讓你有了自己的創作靈魂。軌道中心讓你維持穩定,但你也不會因此將自己束縛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你始終會在軌道上移動前行或改變前進的方式。也因為你花上好幾年才形塑出軌道繞行的中心,所以無論你的創作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你都不會失去你最真實的藝術本質。

(本文節錄自《找到你的藝術家靈魂:啟動你創造性魔法的實用指南》

raw-image

典藏網路書店 https://bit.ly/2YdoRZ8
博 客 來 https://bit.ly/3u8e2mP
誠品線上 https://bit.ly/3zAFStd
蝦 皮 https://bit.ly/3a1wd4D
讀 冊 https://bit.ly/3BbvkChMOMO https://bit.ly/3Ff32JK

拿起這本書,準備好起身探索你獨特的創作風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rtco Books 典藏藝術出版的沙龍
67會員
122內容數
典藏藝術出版藝文相關論叢,範疇涵蓋電影、建築、手作、哲學、策展、文創、法律、文學、書畫、藝術市場等,將藝術以任何形式分享給所有人。 本專題希望以藝術為媒介,帶領讀者回到生活中,尋找一些日常的美好,或是一些碎碎念。
2021/11/19
藝術是一種深度思考 我們的思考大略分為兩種,「淺層思考」與「深度思考」。 淺層思考是指完成短期的課題與目標,深度思考則是為了達成長期目標,落實想法等。我經常聽到來自學員的疑問,好比「我不曉得要如何將在這裡學到的技巧,運用到工作上」等。 那麼,屬於「深度思考」的藝術的功用究竟為何?
Thumbnail
2021/11/19
藝術是一種深度思考 我們的思考大略分為兩種,「淺層思考」與「深度思考」。 淺層思考是指完成短期的課題與目標,深度思考則是為了達成長期目標,落實想法等。我經常聽到來自學員的疑問,好比「我不曉得要如何將在這裡學到的技巧,運用到工作上」等。 那麼,屬於「深度思考」的藝術的功用究竟為何?
Thumbnail
2021/11/11
你懷抱的是哪一種心態?是挨餓藝術家、還是成功藝術家?即使在進展較緩的時刻,仍然充滿著從事管理、學習與成長的潛在機會。當你正處於較為閒散的停工空檔,最重要的就是繼續維持固定的創作時數,並且運用以下的活動繼續認真發展你的藝術事業。
Thumbnail
2021/11/11
你懷抱的是哪一種心態?是挨餓藝術家、還是成功藝術家?即使在進展較緩的時刻,仍然充滿著從事管理、學習與成長的潛在機會。當你正處於較為閒散的停工空檔,最重要的就是繼續維持固定的創作時數,並且運用以下的活動繼續認真發展你的藝術事業。
Thumbnail
2021/11/09
雖然社群媒體是一種絕佳的行銷工具,它也可能讓你騷動分心而擱下該做的正事!總會有另一個藝術家擁有更多追隨者或粉絲。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起了嫉妒之心,只想著要監測自己的人氣統計資訊,或是因為沒人對你的 Facebook 貼文留言評論而大失所望時,切記要贏得粉絲的支持並非是一蹴可幾。
Thumbnail
2021/11/09
雖然社群媒體是一種絕佳的行銷工具,它也可能讓你騷動分心而擱下該做的正事!總會有另一個藝術家擁有更多追隨者或粉絲。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起了嫉妒之心,只想著要監測自己的人氣統計資訊,或是因為沒人對你的 Facebook 貼文留言評論而大失所望時,切記要贏得粉絲的支持並非是一蹴可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看了這本書後反而對裡面;藝術家的守則跟體悟身有同感就先寫這篇長達3,000字的心得文章。 雖然本書主要闡述的對象是藝術家,但身為文字創作者覺得裡面的內容也非常受用,是值得所有創作者所一起閱讀的好書!
Thumbnail
看了這本書後反而對裡面;藝術家的守則跟體悟身有同感就先寫這篇長達3,000字的心得文章。 雖然本書主要闡述的對象是藝術家,但身為文字創作者覺得裡面的內容也非常受用,是值得所有創作者所一起閱讀的好書!
Thumbnail
一位好的藝術鑑賞家,並不一定是為創作家,只要人人有起碼的美感知覺,便能吸取藝術的精華,達到移情默化的功能。「藝術品」基本上是有五個部分組成:
Thumbnail
一位好的藝術鑑賞家,並不一定是為創作家,只要人人有起碼的美感知覺,便能吸取藝術的精華,達到移情默化的功能。「藝術品」基本上是有五個部分組成:
Thumbnail
我非常喜歡李滄東的《生命之詩》。六十多歲的女子去參加了詩歌寫作課,開始要在生活裡尋找詩。詩,就在那裡,但是你要如何打開眼睛,如何看見,如何將它捕捉下來,放到你的紙頁裡,要如何讓它與你的生命產生連結、與生活碰撞、共舞?
Thumbnail
我非常喜歡李滄東的《生命之詩》。六十多歲的女子去參加了詩歌寫作課,開始要在生活裡尋找詩。詩,就在那裡,但是你要如何打開眼睛,如何看見,如何將它捕捉下來,放到你的紙頁裡,要如何讓它與你的生命產生連結、與生活碰撞、共舞?
Thumbnail
藝術家靈魂是你身為藝術家的觀點。這包含了你的獨特風格,例如你慣用的色調、符號、線條和標記,你的技巧、你的媒材、你所選用的主題,以及使用這些東西的連貫性。這反映了你獨特的觀點、生命經驗、身分認同和價值觀,也反映了你所認為的重要事物。
Thumbnail
藝術家靈魂是你身為藝術家的觀點。這包含了你的獨特風格,例如你慣用的色調、符號、線條和標記,你的技巧、你的媒材、你所選用的主題,以及使用這些東西的連貫性。這反映了你獨特的觀點、生命經驗、身分認同和價值觀,也反映了你所認為的重要事物。
Thumbnail
然而我們又該如何找到風格、建立風格? 說實在,這問題就跟「我到底要寫什麼」一樣不是簡單幾句話就能給出答案,也並非一蹴可幾的成就;在寫作這條路,我們常常得要面對耐心的考驗:寫字的耐心,尋求成長的耐心,自我懷疑的耐心,以及各式各樣來自內部、外界影響的耐心挑戰──
Thumbnail
然而我們又該如何找到風格、建立風格? 說實在,這問題就跟「我到底要寫什麼」一樣不是簡單幾句話就能給出答案,也並非一蹴可幾的成就;在寫作這條路,我們常常得要面對耐心的考驗:寫字的耐心,尋求成長的耐心,自我懷疑的耐心,以及各式各樣來自內部、外界影響的耐心挑戰──
Thumbnail
讓我們一同來學學如何成為藝術家吧。 人人都能從事藝術創作,在這個時代,藝術家,博物館和畫廊似乎比以往更多。然而,該如何擺脫疑惑,邁出腳步,開始創作真正甚至偉大的藝術作品呢? 你當然能成為藝術家,要有所成就,方法比比皆是。讓我們一同來學學如何成為藝術家吧。
Thumbnail
讓我們一同來學學如何成為藝術家吧。 人人都能從事藝術創作,在這個時代,藝術家,博物館和畫廊似乎比以往更多。然而,該如何擺脫疑惑,邁出腳步,開始創作真正甚至偉大的藝術作品呢? 你當然能成為藝術家,要有所成就,方法比比皆是。讓我們一同來學學如何成為藝術家吧。
Thumbnail
藝理 藝術有高低好壞美丑之別 此中之標準非精於藝者所能知 其實亦無玄奧之處 而在乎於是否明理 此理是藝術之魂 亦是作品之精神所在 非呈現於作品之表, 由物質感官所能查覺 如此 凡習藝者未得師親授此理 任汝如何嫻熟其技 亦只是皮毛之術 久之多誤入歧途 與大師之道遠矣 不過 亦有天資聰慧之人 自悟此理
Thumbnail
藝理 藝術有高低好壞美丑之別 此中之標準非精於藝者所能知 其實亦無玄奧之處 而在乎於是否明理 此理是藝術之魂 亦是作品之精神所在 非呈現於作品之表, 由物質感官所能查覺 如此 凡習藝者未得師親授此理 任汝如何嫻熟其技 亦只是皮毛之術 久之多誤入歧途 與大師之道遠矣 不過 亦有天資聰慧之人 自悟此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