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係,只是成長痛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兒童在生長發育的階段,有時四肢會產生一種不明所以的痛症,叫做「生長痛」。據說那是當你在成長時,肌肉趕不上骨骼伸展的速度,經由拉扯而產生的疼痛。
生長痛常常會在夜晚休息時痛到哭叫,在白天卻又彷彿沒事一樣,有的人只發作過一、兩次,也有少數會反覆發作直到年歲漸長後便自然消失,因此,它也被視為是種良性的暫時現象。
一直反覆困擾著文鋼太的生長痛則表現在他的心理狀態上,兒時那些被媽媽忽略的記憶、因為哥哥而感到委屈的記憶、以為自己的存在只是為了照顧哥哥的記憶……從小到大累積而成的無形壓力漸漸地讓他抹去自己真實的情緒,像個joker一樣戴上了表情面具,他認為只要自己壓抑隱忍就沒有問題,只要犧牲自己就可以讓大家都獲得幸福。

然而,我們的潛意識裡同時也會產生一種自我防禦機制,保護自己不會真正受到傷害。當你的記憶深處被觸動時,回填的卻是媽媽回首招你躲雨的手,炒碼麵的味道其實是母愛的味道。

因為那些自以為不被愛的記憶其實都隱藏著愛,那些愛埋藏在母親為了填飽孩子而笑著說不餓的謊言中,隱藏在深夜母親慈愛不捨的懷抱裡。
其實,你只是個孩子,一個靈魂沒能跟著身體一起長大的孩子。
記憶會欺騙你嗎?其實那是你的大腦因為心受到委屈而選擇性失憶,因為怪罪別人向來是最輕鬆的麻藥,而自我犧牲則成了冠冕堂皇的藉口。於是當你的身體成長時,你卻像個受盡委屈的孩子,選擇彆扭又卑鄙地躲避在自己高築成牆的方寸之間。

只有當回憶的真相洶湧襲來而宣洩釋懷的那一刻,你才能從一個孩子成長為真正的大人,才能解開身上自己親手扣上的枷鎖,才能擺脫一直以來揮之不去的心魔。
人,不就是在任性、誤解、矛盾、理解……再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中慢慢長大的嗎?
就像最後抱著母親的殘骸卻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母親溫暖的喪屍小孩,文鋼太緊貼著哥哥的後背而嗚咽著:「哥,我想媽媽了……」
沒關係,這只是一種成長痛,痛苦的蛻變正是成長的契機。就像毛毛蟲,唯有經過蛹破化蝶的蛻變後才會得到振翅飛舞的自由。
在《啖食惡夢長大的少年》中,以靈魂作為交易,刪除掉不好的記憶也無法獲得幸福的少年不懂,魔女這麼對他說:
「痛苦的記憶、深感難受的記憶、傷害他人與被人傷害的記憶、被拋棄的記憶,唯有將這些記憶埋在內心深處過活的人,才能變得更堅強、更熱情、更有韌性。只有那樣的人才能獲得幸福,所以不要忘了,不要去忘記,而是選擇克服過去,如果你克服不了,你就只是個靈魂長不大的孩子。」

文鋼太的心裡也住著一隻因為被束縛得太久而忘了如何自我掙脫項圈的「春日之犬」,不管那是因為安全感使然而丟了尋求自由的勇氣,還是因「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作祟而產生自我犧牲的情操,當他既炫目又羨慕地看著高文英剪去長髮後恍若重生般的笑容,心裡的那堵銅牆鐵壁也正極速地崩解中,直到項圈脫落的那瞬間,心中油然而生的喜悅讓他不由自主地奔跑了起來。
那刻,他笑得像個孩子,卻是此生最自由而開心的樣子。
(寫於2020/7/17)

(☞゚ヮ゚)☞我的讚賞公民 https://liker.land/icemore/civic
avatar-img
138會員
117內容數
到底是「戲如人生」還是「人生如戲」? 我們透過戲劇去體驗人生,現實的人生卻又往往比戲更戲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末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沒有誰生下來就是為了要保護誰而存在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需要的愛也是一樣等量 然而,常常父母總是操心其他不省心的孩子 而忘了 其實,乖孩子的傷,更重
心理學上有兩個名詞──月暈效應(Halo Effect)和尖角效應(Horn Effect)。 「月暈效應」是指在觀賞月圓時,你所看到的不僅僅只有月亮大小,還包括了月亮周遭的暈輪景象,也就是說月暈所擴散的亮光會讓我們高估月亮的實際尺寸,對那些被月暈所涵蓋的黑夜部分視而不見。
醫院是什麼樣的地方呢? 或許是離天堂最近的距離 也許是與死神擦身而過的地方 每分每秒都有人幸運得救,也有人不幸傷亡 生與死的距離僅僅是一步之遙 可以讓你從世上最福薄的人變成世上最有福氣的人 醫院,是生與死、絕望與希望共存的地方
「好像第一次看到了什麼是人。」 那個對春夏秋冬都討厭的李至安,那個厭倦了重生五百次的三萬歲靈魂,終於對著朴東勳這樣說:「我,現在再次出生也沒關係了。」
她說,他是第一個對她好四次以上的人,像她一樣的人,她喜歡的人。 她說,再重生也沒關係了。 她說,日後偶遇會不會笑著和她打招呼? 如果能重生,她與他會不會有著相同的緣分?不同的結局?
這樣真好,有著一群可以一起加班到很晚再衝去趕最後一班列車的同事。 這樣真好,有著一群即使夜歸也可以陪著走路回家閒嗑牙的小區大叔。 這樣真的很好,第一次對生活有了期待。 這樣真的很好,第一次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該有的溫暖。
沒有誰生下來就是為了要保護誰而存在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需要的愛也是一樣等量 然而,常常父母總是操心其他不省心的孩子 而忘了 其實,乖孩子的傷,更重
心理學上有兩個名詞──月暈效應(Halo Effect)和尖角效應(Horn Effect)。 「月暈效應」是指在觀賞月圓時,你所看到的不僅僅只有月亮大小,還包括了月亮周遭的暈輪景象,也就是說月暈所擴散的亮光會讓我們高估月亮的實際尺寸,對那些被月暈所涵蓋的黑夜部分視而不見。
醫院是什麼樣的地方呢? 或許是離天堂最近的距離 也許是與死神擦身而過的地方 每分每秒都有人幸運得救,也有人不幸傷亡 生與死的距離僅僅是一步之遙 可以讓你從世上最福薄的人變成世上最有福氣的人 醫院,是生與死、絕望與希望共存的地方
「好像第一次看到了什麼是人。」 那個對春夏秋冬都討厭的李至安,那個厭倦了重生五百次的三萬歲靈魂,終於對著朴東勳這樣說:「我,現在再次出生也沒關係了。」
她說,他是第一個對她好四次以上的人,像她一樣的人,她喜歡的人。 她說,再重生也沒關係了。 她說,日後偶遇會不會笑著和她打招呼? 如果能重生,她與他會不會有著相同的緣分?不同的結局?
這樣真好,有著一群可以一起加班到很晚再衝去趕最後一班列車的同事。 這樣真好,有著一群即使夜歸也可以陪著走路回家閒嗑牙的小區大叔。 這樣真的很好,第一次對生活有了期待。 這樣真的很好,第一次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該有的溫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當我知道是身心障礙時,覺得確實很痛苦、很自卑、很有負面情緒,也和無法面對自己情緒,我記憶不好時,利用圖像和詢問專業人員,有背地偷哭、有時自己想做事情、有時會冷靜判斷分析問題原因明瞭、發現不到勁時,會詢問和求助。        我把復原稱作回憶,我回憶小時候,就是從幼稚園,沒辦法與人接觸,園長看到
角度決定態度也影響高度    前言 2024/05/06《 聯合報》有篇 牧野《重新解讀童年傷痛》。看題目即知她有童年傷痛,只是現在用另個角度或視野來重新審視、解讀。她會提到童年傷痛,表示她應該已經長大成人了,可是依然受到童年的影響,而且成年後還一直受到影響,並沒有因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也可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原本以為心痛只是文學裡的形容詞,但是在一次經歷以後,才發現心痛真的存在! 應該是高中時期吧!有段時間特別低迷,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有志難伸?遺落了初戀?好像都湊在了一塊。煩到不行時,心臟突然酸麻了一下。那不是生理上的痛,但是突然間,好像豁然開朗,什麼都不煩了。後來想想,這應該是心痛的由來吧!再一次有
Thumbnail
『成長總是伴隨著痛苦和混亂,那是一種痛苦的過程,因為你正在拋棄過去的自己。』 『成長並不總是在舒適區,而是在跳脫舒適區的那一刻。』
Thumbnail
現在回想起童年,有些記憶好像變得模糊, 我不太清楚確切發生的事情,但至今想起, 過去好像一點一點在影響著我現在的生活。 當我說出:「我只是想要你給我一點稱讚與鼓勵。」好像有點羞恥感。 好像長大以後,所有東西都要自給自足,因為曾經被拒絕就害怕開口, 就再也不向他人告知自己內心真心
「你什麼都做了!」阿慶誇張的聲音化成刺耳的波型,刺痛著男孩的耳朵,「你昨天晚上對文珊又摟又抱又親的。」   又摟又抱又親!我?   「哇塞,你昨天超刺激,在文珊懷裡哭成那樣,我都差一點跟著哭了!」   在文珊懷裡哭成那樣!我?   「你們兩個在那麼貼來黏去的,哇塞,大哥,這跟你說的苦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當我知道是身心障礙時,覺得確實很痛苦、很自卑、很有負面情緒,也和無法面對自己情緒,我記憶不好時,利用圖像和詢問專業人員,有背地偷哭、有時自己想做事情、有時會冷靜判斷分析問題原因明瞭、發現不到勁時,會詢問和求助。        我把復原稱作回憶,我回憶小時候,就是從幼稚園,沒辦法與人接觸,園長看到
角度決定態度也影響高度    前言 2024/05/06《 聯合報》有篇 牧野《重新解讀童年傷痛》。看題目即知她有童年傷痛,只是現在用另個角度或視野來重新審視、解讀。她會提到童年傷痛,表示她應該已經長大成人了,可是依然受到童年的影響,而且成年後還一直受到影響,並沒有因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也可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原本以為心痛只是文學裡的形容詞,但是在一次經歷以後,才發現心痛真的存在! 應該是高中時期吧!有段時間特別低迷,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有志難伸?遺落了初戀?好像都湊在了一塊。煩到不行時,心臟突然酸麻了一下。那不是生理上的痛,但是突然間,好像豁然開朗,什麼都不煩了。後來想想,這應該是心痛的由來吧!再一次有
Thumbnail
『成長總是伴隨著痛苦和混亂,那是一種痛苦的過程,因為你正在拋棄過去的自己。』 『成長並不總是在舒適區,而是在跳脫舒適區的那一刻。』
Thumbnail
現在回想起童年,有些記憶好像變得模糊, 我不太清楚確切發生的事情,但至今想起, 過去好像一點一點在影響著我現在的生活。 當我說出:「我只是想要你給我一點稱讚與鼓勵。」好像有點羞恥感。 好像長大以後,所有東西都要自給自足,因為曾經被拒絕就害怕開口, 就再也不向他人告知自己內心真心
「你什麼都做了!」阿慶誇張的聲音化成刺耳的波型,刺痛著男孩的耳朵,「你昨天晚上對文珊又摟又抱又親的。」   又摟又抱又親!我?   「哇塞,你昨天超刺激,在文珊懷裡哭成那樣,我都差一點跟著哭了!」   在文珊懷裡哭成那樣!我?   「你們兩個在那麼貼來黏去的,哇塞,大哥,這跟你說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