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觀點的總體架構(03)

2023/12/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換句話說,真正能自己支撐的只有最下層的第一級產業,而我們沒有可交換的技術,也就得不到其他國家的支援,這才是當今窮國之所以窮的主因,欠缺能夠交換的技術,就只能透過販賣自然資源,交換可用的物資,得不到自主發展技術。當然現實沒那麼誇張,各國都有部分貿易、部分自主的技術,得力於全球化讓各國發展優勢產業,足以在世界競爭,也因為大家手上都有籌碼,不會有人壟斷一切。所以我們接下去,要透過這種結構的理解,去看待教育到經濟結構的影響與變化。

有人常說,筆者似乎太過保守,不懂看待新經濟、新社會結構的樣貌。 

呃,也許吧,讓我們先看一下,上週講的產業結構,對應到人口與教育結構的狀況,然後筆者用簡單的數學,整數的去計算,便於各位讀者理解。 

raw-image

沒有機械化的年代,一級產業需要大量人力,農礦工業皆是如此,直到今天依舊,別說是中南美或是非洲,台灣部分地區農業採收時依然是人海戰術最快,這有很多原因,容後再述。

機械取代低階人力,中高級產業也會需要更多人力

總之就是,機械化沒開展的年代,基層人力太大,所以中間管理次之,頂尖的研發與技術需求人力較少。這跟產業息息相關,更相關的是民主機制,產生於這種結構之下,讓中產階級技術專家來處理。那麼機械化的時代變成怎樣?如下圖。

raw-image

結果概念上變這樣,機械化取代大量人力,導致下層人力需求總量變低,反倒製造維護這些機器的技術人力增加,而堆疊在之上的高階技術則突飛猛進。這邊就給予數字,讓讀者容易理解,假設國家有100個人,左邊的結構從上到下為10:30:60,右邊則是20:50:30。

讀者看到這邊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為何高階技術突飛猛進,人力需求也變高?」

道理很簡單,人類科技極少是天才想到一個突破,世界就改變了,而是投入大量實驗,才能發現某些可用的東西。以材料工程為例子,一百年前研發新的合金材料,拿兩種元素去搭配,要做出一張二元合金的「三相圖」,學術單位平均要花幾個月的時間,因為有的很快,有的性質則很奇怪需要反覆檢測,也有怎樣都合不起來,或特殊條件才能合的(編:就是改變溫度、金屬比例紀錄合金固液氣三相的變化,有興趣的可以鐵碳合金為範例,想想做一張圖要花多久時間)。總之二元合金有成千上萬個實驗要做,百年前開始的每個實驗室,每年大概就找到兩個完整的數據。

那麼世界各國有數百個實驗室都在做研究,上萬個也可以在幾年內全部找出來。而隨著材料愈趨複雜,三元、四元合金呢?就變成數十萬種搭配,若不是合金而是微量摻雜(編:doping,加入一點點元素改變材料性質),像典型的不鏽鋼種類,人類常用的就數十種,其他材料就不難想像,要找到特殊規格,剛剛好能用在某個產業、某台機器、某個製程,去製造更先端的技術,是堆疊多久的成果。

雖說理論模擬可以省掉很多功夫,有些材料想也知道不大可能搭配,數十萬種組合要找到可用材料,人類還是用人海戰術去處理,而要做這種研究又不可能國中畢業就去做,高階人力需求當然是整體增加。而這幾十年透過和平時代,各國砸了巨量資金,確實把上述這些多元合金找的差不多。

然後呢?人類在20世紀發現諸如半導體,許多傳統上根本沒想到的特性,又一一需要重新再找一次。更不要說奈米科技的問世,奈米級材料性質又跟巨觀完全不同,進入到紫外光的短波長,奈米材料在這些不同光之間的效應亦不相同,等於打開了無盡的組合。(編:比如光觸媒,以前可能只需要了解溫度、合金比例的相變化,現在要拿不同比例摻雜的半導體去照不同波長的光)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730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4.5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