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故事本身只是故事而已,意義是被閱讀的人所附加上去的個人價值。我們永遠讀的不是同樣的故事,因為我們看的都是自己。誰都說不了作者寫了什麼,因為誰也當不了作者的眼睛。
我會看別人寫的評論,但老實說我並不喜歡『評論』這個東西。評論只是不同人所做出的解釋,可是那些解釋什麼也代表不了,更決定不了一件作品的好壞。
——本該如此的。
事實卻是,評論是一個分數。
評論是一個雷與不雷的標準,好評可以取代喜好的理由,差評可以成為不喜的武器。但是別人的喜歡不是你的喜歡,別人的討厭也不是你的討厭,人只能代表自己說話,無法成為別人的喉嚨。
偏偏人很容易被外部影響,在看清自己的內心以前,就已經失去自己的方向。盲目的走別人的路,套上不知誰打造出的枷鎖前進,像個活動的軀殼。
作者是唯一有資格評論自己作品的人,因為那是他創造出的世界。評論不該被稱為評論,那些只是不同價值觀建構出來的一種標準。這段話絕對不是「你那麼行你來」這個意思,而是作者有自己的準則,有自己的追求;他人有他人的喜好評判,但那些其實一點都不重要。
人有想法,所以人是該做自己。不是別人告訴你怎麼好,是你該有自己的好壞。
所以我只說我的喜歡與討厭,寫我想寫的,寫我想那些應該被寫的,但我不寫評論。我代表我自己,只是如此。
正文
本篇的標題:「記憶只要在意貯存的形式就行了,它們不需要被說出來。」出自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想必這個作品在最近更廣為人知了。
我第一次知道這位作家,是因為《單車失竊記》獲得提名的時候。源於好奇尋找了他的作品,但想不到太熱門了,圖書館每次都要排隊……最後借閱了一本電子書,就是《天橋上的魔術師》。
幾年過去我實在記不清這本書完整的故事,但我記住了這個我很喜歡的作家,而且買了他另一本我更喜歡的書《苦雨之地》。
在說後面的事之前,先附上當時筆記的一些書中節錄:
偷懶不想手打字,直接貼照片……不過那時的筆跡和現在又不同了,字小到我自己都看得吃力。
我喜歡寫書中的節錄,至於哪些會被寫下,純粹只靠感覺。不一定是我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可能只是我覺得想寫。
很有意思的是,這些當下很靠內心直覺記錄的內容,回頭看會發現不同的趣味。有時候,隨心筆記的好像才是那篇故事想表現的,當然,這是我理解的「故事本質」。
我以為我寫下的,會成為這些故事讓我記憶的一個點,不過這是一個誤解。我並不會因為這些隻字片語記得那個故事,我只能保證再看一次這些字句,我依然會選擇記錄下來,僅此而已。
然後這些文字慢慢累積,成了我喜歡的喜歡的樣子,有一見鍾情的成分,也有日久生情的。它們都是我選擇留下的代表形式,可是沒有成為記憶的一部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並不是一個非常滿意的故事,但是我喜歡這本書,所以當時看完馬上就和朋友分享了。裡面總有一些字句意義深遠,像那些深淵裡招手吸引你的東西,目光掉進去人也會忍不住掉進去。
有些充滿共鳴,彷彿說出你心裡所想卻說不出所以然的;有些則是暗暗潛伏在你生活的影子裡,日積月累影響你潛意識去思考的。
故事是黏土,是從記憶不在的地方長出來的。
這篇文章我選擇用了節錄下的「記憶只要在意貯存的形式就行了,它們不需要被說出來。」這段,原因卻是上面那一句「故事是黏土,是從記憶不在的地方長出來的。」。
記憶沒有說出來的必要,也無法確實被說出來,因為人的記憶是世上最不可靠的東西。即使你如何對自己誠實,記憶都是一個謊言,讓你意識不到自己對自己的欺騙。
真正被你視若珍寶的回憶,不是那樣虛假的東西,恰恰是其中最真實的情感。某個瞬間的歡欣雀躍憤怒悲痛,才是在你心上刻劃下痕跡,讓你難忘的印記。
而故事這樣的黏土,就像連接記憶與情感,虛實間的媒介。它能有任何的形狀,但任何形狀都不該影響它真正要連接的部份。
《天橋上的魔術師》由許多短篇故事結合而成,有相似的背景、相同的角色,有的故事互相呼應,有的故事突兀的不夠真實。有些零散,卻又好像圍繞著同一個主題。
我喜歡的原因,大概是那些被打散在書中不同角落的片語。隱藏起自己的鋒利,偷偷反射一點光芒,似乎要暗示你它們可以是把利刃。散布在各處,準備在你毫無防備時衝擊你虛弱的內心。
中華商場如何根本不是個重點。
翻拍成戲劇以後,由於中華商場被真實的還原,引起很大的討論熱潮。斥資鉅額成本打造場景、加上劇中對那個時空背景人事的考究,勾出許多人的懷舊記憶。
對於這部劇我期待已久,早在一開始有風聲時就暗暗等待,對於現在剛開始不久的連載也認真收看。不過截至目前為止,這部劇的感動還沒有書本對我的感動來的強烈。
並非是拍的不行,而是經過改編,有些東西畢竟不像原本的樣子;偶爾看見書中文句化作台詞,會忍不住想再看遍原著,但多數其他的時間,總感覺像看一個陌生的、全新的故事一樣。
不同人口中說出的同一個故事,也不會是相同的故事,大概就是這個感覺吧。
以全新眼光來看,截至目前,這部劇都是一部不讓人失望的佳作。無論是劇中的場景、角色鋪陳、演員的魅力,甚至片頭與片尾的音樂,都十分的完整,能夠在短短一小時內由頭至尾抓住人的眼睛與耳朵。
唯一令我比較反感的大概就是營銷的手法了……我也明白商業考量無可厚非,不過就是看不慣很多一看就是通稿的推薦文、推薦影片。
私心覺得這部劇自己就有口碑的潛質,不用誇張的吹噓也可以找到很多喜歡它的人;而且才播出幾集就一直誇讚是神劇什麼的……看了有點糟心。
改編之後,增添了不同人的想像和詮釋,劇迷和書迷可能是個交錯的集合,感動不同,你也不一定會愛上這兩個相同的故事。
文字和影劇給予的想像是完全不一樣的,天馬行空的虛幻魅力未必吻合你看書時的想像。但是《天橋上的魔術師》算是極有誠意的改編作,喜歡書本的我對它雖不如書的喜歡,但至少不會有太多的失望。
對我來說,它像一個不太一樣又有點熟悉的新故事,在原本的架構上發芽生根,開出相似的花。
但正如我前面說的,故事是一個媒介,我喜歡看故事,可是很多時候,故事只是一個引子。它在你心上留下記號,讓你能透過這個記號想起當時對故事背後的觸動。
結論
❶ 雖然文裡沒特別寫這個,但吳明益是位很棒的作家,他的著作十分值得一讀!他完全符合我對這個時代的台灣文學的想像。
❷ 《天橋上的魔術師》這部劇目前還在連載播映中,它是個成功的佳作,可以抓住不同客群,同時它也很完美的讓人對原著產生好奇。
❸ 商業營銷是敗筆,雖然我喜歡這作品,但看到太多營銷感覺很煩。不過這是我私人情感,不影響這依然是個好故事。
❹ 不要被表象遮住眼睛,要看真正重要的東西,才是它們之所以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