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我可能錯了》書封
其實,我對宗教味太濃或雞味太純的書籍一向避而遠之,以前買過幾本,但沒有任何一本撐得完第一章,可能我道行不夠深,無法從睿智的字句中找出足以信服的蛛絲馬跡。
會讀《我可能錯了》純粹是因為前陣子追蹤的推書帳號和編輯們一致推薦,我抱持 10% 的信心與 90% 的猜疑翻開,結果驚為天人。
《我可能錯了》是一本與宗教悟道和心靈成長有關的「故事書」,作者比約恩原本擁有社會傳統定義上的優質生活與事業,但「這真的是他要的嗎?」內心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大,因緣際會之下,他進入泰國的森林寺院,並以僧人身分修行了十七年,持續追尋生命的意義。
過去在類似勵志書中所看到的毛病:非專業寫專業、拿自己的標準出來說教、用個案寫通則、紙上談兵難以實踐……在這本書中不能說沒有,但卻不會讓人質疑作者的真誠度。比約恩用溫柔且幽默的語調分享自己從修行到還俗的所見、所聞、所感:
讀者透過《我可能錯了》從比約恩年輕氣盛一路陪他走至暮年,你可以認同或不認同他,沒有絕對。但看完他寫的考卷後,也能讓我們回頭思索自己的解答。讀到近結局處,內心感動油然而生,那是一種來自生命長河的能量共鳴。
我非常喜歡比約恩提到「放手」的概念,他在筆墨間展開了更寬廣的視野--當你不妄執,任何事情都可能帶來轉機。
人類害怕混亂,認為自己可以掌握任何事情,從芝麻蒜皮的生活瑣事、親友間的言行,到「這個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但「應該」的念頭會讓我們越走越狹窄,只有放手,認清許多事情並非我們能控制的,心才能自由。
我以為自己知道全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當現況不如我意時,我就僵住了。帶有「應該」這個詞的種種念頭,讓我變得委屈、沉悶和孤獨。……希望你在生活中能少一點握拳,多一點鬆手。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少一點「我必須預先知道一切」,多一些「順其自然」……
最近錫蘭〈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影片中提到某些心靈成長課(邪)程(教),會利用「海星的故事」來唆使學員拉人上課--好巧,在比約恩的書中也提到海星的故事,讀到當下我直接笑了出來,不過比約恩寫這則故事的用意,卻是希望我們能時時省察自己、保持良善。
你遇見的每個人
都在進行一場戰鬥
你對此一無所知
與人為善
永遠如此
心理勵志書籍讓我抗拒是因為有些作者把自己的觀點捧得太高,句句不離樂觀、放下,否定了人的低潮與休息之必要,於是後來我看到相關書籍都會起雞皮疙瘩,想趕快逃離熾熱的正能量,以免像吸血鬼被陽光燒成灰燼。
《我可能錯了》描繪了人生的柔軟與韌性,日子有起有伏,心既強大又脆弱,但這些優點與缺點的結合才使我們每個人獨一無二。因此在學會接納他人的同時,也是在接納自己。
-
在這個時代,知識唾手可得,但我越是吸收新知,越認為自己一無所知。例如就算花五小時讀完這本書,直接收割比約恩用盡一生才領悟的道理,自己在生活上卻無法展現相同的智慧。
因為「知道」本身,終究只停留在意識的表層。
這兩年我不再把未來過度理想化,慢慢接受自己另一些樣貌,同時告訴自己:世界上很難有一蹴而就的蛻變,不可能今晚剛看完一本書,明天起床心態 180 度大轉彎。所有體悟都像是細小的沙子慢慢落下,如同上班途中的強風掀起落葉紛飛時、與友人依偎在長椅上發呆時、為騎機車的阿嬤指引方向時、時隔多月推開老家大門的剎那時……瑣碎的生活片段中不停日積月累,才形塑了今天的自己。
最後分享一些我很喜歡的畫線金句:
試圖抓緊人生,就像拼命抓住水一樣。不斷變化是它的本質。……這樣的生活是關於更輕盈的行進。重點在於,不要深陷於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事當中,補如前文提到的未來,然後對當下更開放--當下才是生命真正存在的唯一地方。
嗨!你儘管保有自己的樣子,你就是你,這真是太棒了。你不必是其他的樣子,我接受你所有的習慣、任性又反常的一面、古怪的行徑。你就儘管在我的世界做自己。這裡有你容身的空間。
我們並不是生活在沒有規律、冷漠的世界裡。……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怒氣會生起,但它什麼都無法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