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人性本善、本惡、還是本利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我們人類究竟是人性本善、本惡?這問題吵了很久,卻一直無法有答案,一度我認為這和本善本惡無關,純粹與自身利益有關,也就是「人性本利」,也許我只是不想因相信「本善」被他人視作天真,也不願因相信「本惡」而使自己憤世嫉俗,才會留在中間,待在商業社會累積出來的「本利」,但看了《人慈》這本後我改觀了。​

在許多認知心理學的書籍中,比如《影響力》,蒐集了案例為人性服從權威、盲從等行為定義成各式認知原理,老實說令我感到灰心,可在《人慈》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案例背後的「成因」。

舉個例子,以前在美國有位女性在半夜被人襲擊致死,明明慘叫不絕於耳,但周遭住戶卻沒有一個出來救援,於是當時認為人怕事、自私、冷血、見死不救──但是《人慈》裡找到的資料,包含未見報的訪問資料,得知真相並不是這樣,當時大多數住戶不是在睡覺(因為當時是半夜)、就是以為有人喝醉才會搖搖晃晃大叫,有鄰居衝出來但為時已晚,那位女性就死在鄰居的懷中,與流傳後世的內容大不相同。​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就像是現在新聞嗜血、越勁爆聳動越好一樣,於是當時的真相被忽略、被扭曲,在往前一點追溯原因,是因為多數人們相信「人性本惡」,於是媒體大幅擁抱了人類殘酷的說法。​



寫到這裡,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改編版的小紅帽與大野狼,裡面最後面有一句台詞:「所有故事都有很多版本,就連你看到我撞樹,都有三個版本,一個你的、一個我的、最後一個是樹的。」所有我們知道的事件與資訊,究竟是哪一個版本呢?​

如果要說,這麼多人都說著同一個認知,至少代表這認知一定有其道理,然而如果從最源頭的資料來源就被錯置了呢?如果寫資料、做實驗的人本身就有偏差了呢?這就是《人慈》最有趣的一點,當我意識到這點時,我都不知道該不該繼續相信作者、該不該相信這本書給我的資訊了(苦笑)。​



話說回來,為什麼人們會不相信自己是友善、甚至相信自己生而有罪的呢?很有趣的是,源頭居然也許是因為人類生活模式的轉變,以前尚未發明農業之前,人類是游牧民族,四處採集食物移動居住,在那個時代,沒有考古出戰爭與流行疾病、工作時間短、各群自由交流、共同養育小孩。​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當時人們礙於知識尚未發展、無法理解為何會有這些大規模災難,於是認為自己做錯了某些事、或是人類本身有罪,於是禱告、獻祭樣樣來,但現在用《人慈》的角度來看,會發現原來其實是因為我們硬是改變了生活型態,環環相扣造成的結果,與罪、神明無關,就連女性的守貞觀念都是因改變為農耕社會後才發展開來,這真是讓我驚嘆不已,篇幅關係這裡我只能簡單帶到,書裡會解釋的詳盡許多。​

整本書從心理與歷史層面探究人類的本質,不僅講到戰爭裡真正殺過人的軍人少之又少,也講到世界大戰中曾經發生了聖誕節兩方前線士兵一起過節,安穩人道的監獄比環境惡劣的監獄還讓囚犯回歸正常生活,還有生活在安穩區域的人們、為了自身利益做出各式引導民眾認知的報導與研究,種種都讓我反思不少,裡面舉了非常非常多的例子,會令我們邊讀邊腦內打架,但最終我得出了一個結論:

「距離」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

距離遙遠的死亡人數我們聽來無感,但從中挑出一位受害者詳述故事,卻又讓我們心中不捨進而捐款

我們可以在網路上無情的攻擊別人,卻很難在別人面前說出批評的話

我們發明了一堆遠距離攻擊武器毀滅一群人,卻很少人可以真的把刀刺進另一個人的身體而不感到噁心痛苦

可以說,「距離」讓我們失去了共感。​

「距離」也讓我們容易被資訊誤導,讓我們自以為了解事件始末,而忽略了撰寫資訊的人本身背後有什麼立場、信仰與價值觀,這也是為何我不知道究竟是否應該全盤接收這本書資訊的原因,卻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因為它讓我了解為何看書要看作者出身背景、以及出書的脈絡。​

可是這並不好了解,總不可能看一本書就去把作者祖宗十八代跟時空背景都挖出來,既累人也不實際,但對作者的話適時存疑,是可以保障我們思維的彈性,而非別人說一即一、照單全收,事實上,每個人的觀點都只能做為「參考」,若是到了「信奉」、「奉行」某人的程度,八成已抹去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現在資訊很發達,人人都可以寫書撰文,也正因此,我們需要具備一定的批判思維,才能盡可能辨識出有價值的資訊,組裝成自己的知識宇宙與價值觀,我不會說什麼想法一定是對、哪些一定是錯,因為我們都無法當個全知的旁觀者,也做不到所謂的「客觀」(事實上我覺得客觀是個假概念),不過就是多看書、多看各家言,經過一番腦力激盪後,淬鍊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也就行了。​




《人慈》是一本好書,不只講人類生活的演變、人性的本質、相信「人性本善」會讓世界如何變好,也提醒我們認知「被形成」的原因、查證及保持思考彈性的重要性,我想這是我在讀這本書之前從未想到的,也許大家以往看了許多提倡人性本惡或本利的書籍,讀這本書會不斷被思維衝擊,但收穫會比想像中的多,分享給大家。​


好久沒打這麼多文了,如果喜歡這篇,歡迎點按下面的拍拍手讓我知道哦^___^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Yuki-avatar-img
2022/09/04
同樣也有寫這本書的心得,用圖文分享好有趣!
同樣認為,世界上沒有客觀。 只有好多好多的主觀,而人們為了能進行討論,於是有了分類與定義。
avatar-img
陳沛孺的沙龍
145會員
57內容數
用手繪漫畫型態分享知識心得,每次只講一本書的其中一章節,挑起你對書籍的興趣,一三五更新,和我一起踏入書中世界吧!
陳沛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9
自從FB更名為Meta之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元宇宙,進而認識區塊鏈、比特幣、NFT等,但願意深入研究的人們相比之下仍是少數,多的是因為看到好多人因虛擬貨幣翻身致富,於是好奇想透過買幣、炒作、玩遊戲來賺錢的投機者,只是在不清楚市場與背後機制就貿然闖入,自然可能會被當成「韭菜」來收割,或是遇上詐騙
Thumbnail
2021/12/09
自從FB更名為Meta之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元宇宙,進而認識區塊鏈、比特幣、NFT等,但願意深入研究的人們相比之下仍是少數,多的是因為看到好多人因虛擬貨幣翻身致富,於是好奇想透過買幣、炒作、玩遊戲來賺錢的投機者,只是在不清楚市場與背後機制就貿然闖入,自然可能會被當成「韭菜」來收割,或是遇上詐騙
Thumbnail
2021/12/09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Thumbnail
2021/12/09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Thumbnail
2021/11/04
在商業世界中,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試著理解的書,怎麼說呢?​ 商業世界是以物易物、以技能換金錢、以oo換xx,總之就是有給有得、交換才能過活的概念,但世界很複雜,並不是給多少就獲得多少,可能給了100只獲得50、20、甚至是負的都有可能... 遊戲規則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有許多目標,每個目
Thumbnail
2021/11/04
在商業世界中,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試著理解的書,怎麼說呢?​ 商業世界是以物易物、以技能換金錢、以oo換xx,總之就是有給有得、交換才能過活的概念,但世界很複雜,並不是給多少就獲得多少,可能給了100只獲得50、20、甚至是負的都有可能... 遊戲規則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有許多目標,每個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97%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在「人人自私自利」的世界中。而《人慈》挑戰的是這種壓倒性多數的看法──其實,人類比我們想像的更善良。當我們用更好的視角看待人性,自己與他人,社會也會變得更好。它在一面倒的負面人性觀中,讓我們得以用不同的角度審視歷史與文明發展。
Thumbnail
97%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在「人人自私自利」的世界中。而《人慈》挑戰的是這種壓倒性多數的看法──其實,人類比我們想像的更善良。當我們用更好的視角看待人性,自己與他人,社會也會變得更好。它在一面倒的負面人性觀中,讓我們得以用不同的角度審視歷史與文明發展。
Thumbnail
人性要是這麼好概括就沒那麼多問題了。 人性本「多元」。 雙方都可以舉出支持自己性善論、性惡論的例子,以及抨擊對方的反例。這已經不是拿特例當通例的無賴行為,而是雙方都是通例,何以如此,就因為兩邊的例子都他媽太多。 到底何謂「好人」、何謂「壞人」呢?如果你還是只能這樣二分,那你對這個社會的評斷,大抵上還
Thumbnail
人性要是這麼好概括就沒那麼多問題了。 人性本「多元」。 雙方都可以舉出支持自己性善論、性惡論的例子,以及抨擊對方的反例。這已經不是拿特例當通例的無賴行為,而是雙方都是通例,何以如此,就因為兩邊的例子都他媽太多。 到底何謂「好人」、何謂「壞人」呢?如果你還是只能這樣二分,那你對這個社會的評斷,大抵上還
Thumbnail
現在社會文明的主要構建,是以人性本惡為價值觀建立的規則。如果以人性本善為信仰來建構人類文明,有哪些規則應調整呢?
Thumbnail
現在社會文明的主要構建,是以人性本惡為價值觀建立的規則。如果以人性本善為信仰來建構人類文明,有哪些規則應調整呢?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二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二節
Thumbnail
所有人都知道,現實社會並不總是充滿著陽光與彩虹;打開電視,詐騙新聞屢見不鮮。在傳媒與親友的輪番轟炸之後,我們當真還相信人能夠成為最美的風景?
Thumbnail
所有人都知道,現實社會並不總是充滿著陽光與彩虹;打開電視,詐騙新聞屢見不鮮。在傳媒與親友的輪番轟炸之後,我們當真還相信人能夠成為最美的風景?
Thumbnail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 分類:社會科學 書說什麼? 第一部 自然狀態 第三章小犬人的興起 第四章馬歇爾上校與不願開槍的士兵 第五章文明的詛咒 第六章復活島之謎
Thumbnail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 分類:社會科學 書說什麼? 第一部 自然狀態 第三章小犬人的興起 第四章馬歇爾上校與不願開槍的士兵 第五章文明的詛咒 第六章復活島之謎
Thumbnail
剛讀完這本書,個人很贊同宋尚緯對《人慈》的評論。有關人類的善惡,大概到人類滅亡之前都會是個永恆的命題。這本書的特異之處,是標記了人類的正面特質與事蹟。其實想想也對,如果世上真存在那麼多邪惡之人,我們住的房子會不時坍塌;出門可能就跌進好幾坑大窟窿;走在路上就會被搶劫或遭到隨機殺人犯刺殺。除了少數戰亂或
Thumbnail
剛讀完這本書,個人很贊同宋尚緯對《人慈》的評論。有關人類的善惡,大概到人類滅亡之前都會是個永恆的命題。這本書的特異之處,是標記了人類的正面特質與事蹟。其實想想也對,如果世上真存在那麼多邪惡之人,我們住的房子會不時坍塌;出門可能就跌進好幾坑大窟窿;走在路上就會被搶劫或遭到隨機殺人犯刺殺。除了少數戰亂或
Thumbnail
我們人類究竟是人性本善、本惡?這問題吵了很久,卻一直無法有答案,一度我認為這和本善本惡無關,純粹與自身利益有關,也就是「人性本利」,也許我只是不想因相信「本善」被他人視作天真,也不願因相信「本惡」而使自己憤世嫉俗,才會留在中間,待在商業社會累積出來的「本利」,但看了《人慈》這本後我改觀了。​ 在許
Thumbnail
我們人類究竟是人性本善、本惡?這問題吵了很久,卻一直無法有答案,一度我認為這和本善本惡無關,純粹與自身利益有關,也就是「人性本利」,也許我只是不想因相信「本善」被他人視作天真,也不願因相信「本惡」而使自己憤世嫉俗,才會留在中間,待在商業社會累積出來的「本利」,但看了《人慈》這本後我改觀了。​ 在許
Thumbnail
人的本性(英語:Human nature) 簡稱人性,是一個概念,指的是基本的性情和特徵
Thumbnail
人的本性(英語:Human nature) 簡稱人性,是一個概念,指的是基本的性情和特徵
Thumbnail
人性是善還是惡?一個吵了幾世紀都沒有定論的問題,本篇以生物角度探討人性的本質,幫你釐清原來「善惡」只是來自與他人利益與價值觀的衝突與否,「善」與「惡」,從來都不是人的出發點。
Thumbnail
人性是善還是惡?一個吵了幾世紀都沒有定論的問題,本篇以生物角度探討人性的本質,幫你釐清原來「善惡」只是來自與他人利益與價值觀的衝突與否,「善」與「惡」,從來都不是人的出發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