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效應(bandwagon effect)影響人類非常多行為,甚至影響全世界國家的興滅,值得寫很多篇。不過,在繼續寫跟風效應前,我們還是先瞭解一下,常跟跟風效應相提並論的「劣勢者效應」(underdog effect)。

「劣勢者效應」同樣廣泛存在,因為人類大腦天生喜歡「劣勢者奮發向上」的故事。比如美國知名演員、飾演「藍波」的席維斯史特龍,他撰寫「洛基」的劇本,有人出價36萬美金購買,但代價是席維斯史特龍不得演出男主角洛基。這時,席維斯史特龍銀行裡只有106美金,然後他還曾為了餬口賣掉他的狗。
人類大腦喜歡「說故事」,在補完一個故事時,多巴胺會分泌讓我們興奮。而在所有故事裡面,「劣勢者奮發向上」的故事,又特別讓人有感覺。為什麼?或許二、三十萬年前最古老的智人,必須在很艱難的情勢底下、甚至常要犧牲人命,才能在漫長的圍捕裡殺死大型動物,每一場獵捕都是劣勢者扭轉局面的故事。
也或許,人類社會從不平等,多數人都自覺自己處於弱勢,所以對劣勢者取得勝利的故事特別有感。《哈利波特》第一部曾被退稿12次,主角哈利波特也不是魔法學校裡的強勢領袖,「反敗為勝」的故事永遠比「豪族下一代順利接班當董事長」更吸引人。看一下韓劇或其他熱門連續劇的設定,如果主角是含著金湯匙出生,那也得在一開始就遭遇重大人生挫折,才能吸引多數人繼續往下看。
在政治層面,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歐美國家普遍實施民主選舉,學者與媒體開始注意到劣勢者效應。排名後面的政黨或候選人,會吸引到一些人注意,如果這些政黨或候選人有些特別的故事那更好。而另一種劣勢者效應出現在全面執政的大黨,有些人就會不喜歡這種優勢者,不管是誰全面執政,都傾向支持反對的那一邊。
對應到台灣政治,在民意調查裡,民眾黨、時代力量、基進黨都有一定程度的支持者,而這些政黨的代表性人物如柯文哲、黃國昌、陳柏惟,也都有特別的性格或人生故事來吸引支持者。而二〇一六年民進黨全面執政之後,「討厭民進黨」的伏流也就一直出現,在公投或地方選舉裡讓民進黨嚐到許多苦頭。許多人對「民主」有自己的想像,覺得為什麼會如此?但其實,這都是人性的一部份,人類大腦演化出的多樣性,讓不同人會有不同的選擇。
不過,民意調查是一回事,投票結果是另一回事。歐美國家學者追蹤研究,在大型民調頻繁發布之後,「跟風效應」遠大於「劣勢者效應」。當我們因為劣勢者效應看劇、購買商品時,自己畢竟還是享受到了。但在投票選舉時,我們會更在意自己有沒有在「贏家」的那一邊、或自己這一票會不會浪費掉。
所以,現實上常出現,小黨在民調裡有人支持,真開票出來,票數又集中到大黨那邊。或者選前大黨呼籲支持者要把選票集中,小黨的機會就又消失。這些選舉故事可說是「屢試不爽」,因為人類大腦就是這樣,已經到了可操作可預測的穩定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