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命的自我探問|《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吳曉樂自傳散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一說起吳曉樂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太有記憶點,但你絕對熟悉這句鏗鏘有力的句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沒錯!這部近年紅極一時的電視劇作品正是改編自吳曉樂的同名短篇小說

第一次接觸吳曉樂的文字,就被她犀利的文筆充滿戲劇張力卻毫不矯情的敘事風格撩動心弦。今年四月因為參加讀墨台灣閱讀馬拉松活動,有機會再次拜讀她的作品,跟著她的故事靈魂呼吸換氣,感受她直搗生命本質的自省探問模仿不來的文字天賦,實在過癮!

raw-image

一直認為,和每本書的相遇都是需要緣分的,要能夠享受到那種暢快淋漓的閱讀體驗,著實不易......對我來說,吳曉樂的這本自傳散文——《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就是如此珍貴而重要的一次相遇。

⬇️試圖傳送門


作者書寫的源頭

raw-image

吳曉樂說自己從小就是個過於纖細的孩子。不知為何,她總能聽見那些人情寒暄底下伏流的潺潺聲響,彷彿被紮了太多天線的基地台,感官老是自作主張地為她蒐集太過巨量的資訊,而那些資訊又自顧自地在腦海裡結構成一些什麼。她說,老是看得太過清晰的心眼反覆磨心的畫面,從未應許過一日的承平或賞賜一天的從容,一點都不好玩。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書寫可以為她這樣敏感纖細、蒼白脆弱的人帶來救贖,於是,她開始寫,寫下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如何經過自己的心,顯影在紙上。

這是吳曉樂書寫的源頭,也是她這個心如感光紙的人超越世俗,覓得寧靜自在的一方淨土。

Photo by Carli Jeen on Unsplash

Photo by Carli Jeen on Unsplash

這本書寫她從小到大的一些感受:

苦於失學的母親那些恆久忍耐的日子、寫躲進殼裡的父親、寫手足的瑜亮情結..... 寫自己的肥狗人生、寫女人和食物緊繃的關係....

這是一封又一封寫給家人的情書,也是一個女人對自己最誠實的告解。

她的文字,總能戳中內心深處的那根弦,掩卷後才發現早已淚流滿面。😭


分享書中幾則讓我反覆咀嚼、低迴不已的故事:

  • 女孩的長恨歌:愛自己有多難?
raw-image
「去問每一個女生,妳有多討厭自己,她們會交給妳一整首長恨歌。」

多年前,她在一次出遊中和朋友玩真心話大冒險,主題是:「說出你的夢魘」。那晚,朋友說出青春期最不堪回首的往事....不過是斜倒坐在沙發上,母親走進客廳,卻以嫌惡的口吻對她說:「妳腿張這麼開,是想要男人了嗎?」朋友說到一半滾出了眼淚,覺得這句話真惡毒,比什麼都猥褻,多年來成了她的夢魘,禁不起複習,也受不得回憶。

吳曉樂說,在真實的世界,很多遊戲由不得妳

那些教條如同空氣一般,隨著我們的呼吸而深刻地繞行於我們體內,如雙股螺旋般反覆纏捲。女孩們是如此嫻熟於裁切自己,好兌取社會的認同,把自己修得亂七八糟還不夠,也把別的女孩給剪得淚流滿面。
Photo by Molly Belle on Unsplash

Photo by Molly Belle on Unsplash

她承認自己一直深陷其中,參與那些找出壞女孩的遊戲,直到有一天,她累了..乏了..有年紀了,終於受夠了這種彼此監視、和藹提醒如何成為更賢德女人的摩擦,才開始登出這遊戲。

朋友的母親無法單純地愛女兒,見她大腿敞開,隨即感應到自己應當負起把女兒矯正成好女孩的責任;吳曉樂也時時刻刻因著無法真心愛著每一位經過自己生命中的女孩而感到困惑。

愛自己」這三個字對女人來說幾乎像是老生常談那樣聽不膩的口號,但事實是,「相較於愛,我們對於這身分,更常練習的情緒是厭惡。」吳曉樂筆鋒之犀利,像把利刃直插入人心,它提醒了女孩們,一個不曾被好好疼愛過的人,一定學不會如何去愛人。那個人,可能是母親,也可能是打著「我是為妳好」的旗幟,綁架妳人生的人,甚至是妳自己。

很喜歡女人迷部落格首頁的這段文字:

回望生命,女力是你身上一直擁有的力量。女力始於自我探問,反覆追尋我是誰、我要去哪裡、我想產生什麼行動,終於成為自己,像人生的心跳與脈搏。

好好成為「妳」自己,才能全然地、毫無保留地愛自己,也才有機會學會愛人。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 「窒息」(smother)和「母親」(mother):兩個字之間的隱隱牽連

吳曉樂說自己學英文時,認識到smother這個字——窒息,隨著年歲的增長,逐日察覺了mother和smother這兩個字之間的隱隱牽連。

在<叛逆期>這個章節,她分享了高中時期至少兩次讓母親幾乎窒息的往事:

有一晚,她和同學道別後,獨自一人前往離家不遠的麥當勞讀書,明明知道於情於理都該打個電話給母親,心裡卻偏偏幼稚地想看她傷心的模樣,想透過一連串的無理取鬧來確認母親是愛她的。後來回到家,母親只是淡淡地說聲「妳回來了」,便默默回到房間。直到隔天,她才從同學口中得知遍尋不著女兒的母親是多麼難熬,那種焦急如焚的心情,幾乎讓她快要窒息了,她得暫時逃離現場,回到主臥室養傷,才能重拾呼吸的節奏。

Photo by Stefano Valtorta on Unsplash

Photo by Stefano Valtorta on Unsplash

還有一次,母親在廚房隨意詢問她在學校的生活,並沒有想探問成績的意思,吳曉樂卻敏感地逕自解讀她是在暗示自己必須精進學業,不耐煩地回了一句「不關妳的事」。霎時,母親像孩子似地哭了起來,手上的盤子砸在地上,手指向門外,把她趕出家門。最後,當父親帶她回家時,地板上竟然一粒碎渣子都沒有,飯菜還在餐桌上冒著熱騰騰的香氣!隔日一早,當鬧鈴響起,陽光湧過的制服,還是像以往那樣溫柔地..靜靜地躺在床前的小椅子上.........

她想著母親跪在地上,拉著膠帶,把一塊塊地磚分成無數個小方格,按部就班沾黏著的場景,突然覺得好對不起她,母親都快要窒息了,卻還是得一小格一小格地重建這個家的安全和秩序。

raw-image

很喜歡這段話:

「我們在描繪愛心時,傾向把愛心繪製成一封閉的曲線,以為愛是飽滿、完整的。可是愛,時常關乎練習。練習坦承,練習掩藏。練習在乎,練習漸漸不在乎。練習緊緊抓牢,練習悄悄放掉。在愛裡的人,很難沒有問過一個問題:我得捨棄多少的自我,才能完善這份愛。」

吳曉樂自省般的深刻書寫,讓我想起82年生的金智英這本書裡描寫的那些「雖然大家都知道,卻沒人在意」的故事。儘管胸腔內已結滿了滿心的冰,卻還不想放棄,這就是母親啊!

raw-image
  • 母親送給我最難能可貴的愛:自在,以自己的樣子存在。

那些來自父權時代的傷痕、對知識的渴求,成就了吳曉樂母親的生命底蘊,字字句句都散發著幽微的光芒。那道光,正輕柔地包圍著我,如此刻骨銘心,讓人鼻酸。

Photo by Yeshi Kangrang on Unsplash

Photo by Yeshi Kangrang on Unsplash

曉樂的母親是家中長女,學歷只到國小,成績優異的她,因為父親的一句話,一畢業就被迫外出打工貼補家用。她也曾為自己的人生賣力掙扎,白天當女工,晚上到夜校上課,卻換來父親一頓挨揍。傷心的她,經常向大海哭訴,想像痛苦會隨著海浪快速後退,離她而去。

曉樂偷偷想過,母親之所以渴望孩子,是想透過與他們一起生活,去讓某些她永遠朝思暮想,卻也永遠得不到的氛圍得以再現,而這一次,她期待能夠不被辜負。

raw-image

特別喜歡她和弟弟小時候和媽媽去逛書店的那段描述。她說,那是母親個人最享受的自學時段,為了安撫孩子,她跟兩姊弟談條件,只要好好待在書店,離開時都能帶走一兩本自己喜歡的書。曉樂本以為只有國小學歷的母親會輕易地放下書本,但她沒有,她把書本抓得更牢靠,彷彿那是一張船票,乘上船,就能前往更豐饒的他方。

「閱讀的時候,她快樂嗎?我祝福她,多為自己停留一頁的時光也好,更想為她祈禱,回歸生活時覺得自己比展書前,多豐盛了一分。」

曉樂在書裡自白,其實怨過母親,曾經以為她只讀到國小,什麼也不懂。等到大學畢業,看到其他孩子被父母的期望壓得喘不過氣,而她的母親卻從頭到尾,堅持送給她最難能可貴的愛:自在。以自己的樣子存在。才讓她釋懷並理解到自己過往的言論,對母親造成多大的傷害。

一場國外的旅行,母親的一句話,一把撕開母女倆多年以來,絕不輕易碰觸、也從未結痂的傷口。她問:命運怎麼開了個玩笑,讓鴨子生出天鵝呢?那一刻,曉樂跌進時光的迴廊裡,想起童年時的片段回憶,想起她和弟弟對於知識的戀慕,很大的成分來自於對母親的模仿,想起兩個小孩跟在她的身後,陪她搖頭晃腦,把整個世界都收納於掌中開闔的書頁.....羞恥感瞬間淹沒心房,眼淚撲簌簌直落。

Photo by Raphael Schaller on Unsplash

Photo by Raphael Schaller on Unsplash

或許母親並沒有為他們精心規畫縝密如針的學習計畫,也不曾給他們編排時程,甚至沒有對於成績的優劣給予過一次評價。然而,母親用她自己的方式,把孩子們引進了水畔,並讓他們了解自己活在一個很好的年代,能活出不同的可能和精采。

raw-image

《俗女養成記》的作者江鵝在本書的推薦序這麼形容:

吳曉樂說起各種「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的時候,有一種腰桿堅挺的氣勢。而且帶著動作。雙手攀扶摸索,向上。她想站直,正在站直,站上屬於她的位置,最終氣宇軒昂。

很妙的是,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總是不斷地把正值而立之年的她,和日劇《重版出來》的女主角黑澤心的身影重疊在一起。我想起黑澤心走路時也是挺直軀幹,背脊亳不歪斜,就像水鳥在水上行走一般,然後幻想著吳曉樂將下巴抬高,插著腰,嘴裡說著「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的樣子,充滿了「武運」啊!😂

raw-image

試想,在茫茫(盲盲)人海中隨波逐流的我們,多少人有勇氣說出這句: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Yi-Wen / 阿兔-avatar-img
2021/11/24
剛好正在讀這本散文,我很喜歡!太一針見血地講出那些很幽微的女性處境,被戳中時甚至會感到不安,是有敏銳觀察加上深刻體悟後才能成就的文字。我在FB上追蹤他,日常PO文的口吻沒有那麼炫技,反而很可愛很有喜感,另外這面我也很喜歡!
她的fb是吳珊珊吧?我找好久~~😂
末冰-avatar-img
2021/11/02
母女一直是世上最難也最簡單的習題,我到現在還依然不時在解題
哈哈!握手啊~~我也是,不只美食,買書更是沒有盡頭啊~~~
這就是女性主義了
我最近想讀沈信宏的<<成為男人的方法>>,和吳曉樂這本強調女性書寫的自傳式散文相互對照。^^
avatar-img
林格倫生活實踐Lindgrenfan的沙龍
134會員
89內容數
分享一位城市累人在夾縫中閱讀的心得&喜歡的書摘。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But it’s really not for me 這是我第一次讀吳曉樂作者的書,我看過許多篇他寫的文章,感覺得到他的銳利和幽默,但我實在沒想到,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會這麼寮落去(台語)~ 我很喜歡,只能用這樣來評價了。 我想,書寫自己的故事是最難的,要剖開自己,要重新感受,特別敏感的
Thumbnail
But it’s really not for me 這是我第一次讀吳曉樂作者的書,我看過許多篇他寫的文章,感覺得到他的銳利和幽默,但我實在沒想到,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會這麼寮落去(台語)~ 我很喜歡,只能用這樣來評價了。 我想,書寫自己的故事是最難的,要剖開自己,要重新感受,特別敏感的
Thumbnail
遊戲與人生,孰者才是另一方的贗品? 「一半的時間製造煩惱,另一半的時間處理自己製造出的煩惱。不庸人自擾,就不知怎麼度日。人就是這麼矛盾與徒勞的生物。」
Thumbnail
遊戲與人生,孰者才是另一方的贗品? 「一半的時間製造煩惱,另一半的時間處理自己製造出的煩惱。不庸人自擾,就不知怎麼度日。人就是這麼矛盾與徒勞的生物。」
Thumbnail
 我想她才是那種真正細心的人,比方她的盆栽她的鳥,以及最近豢養的小貓,常常說「自己沒辦法處理這些東西啦」。其實,不是無法,而是因為知道承擔責任之重,如果照顧不好,就深怕會像她自己筆下的小說人物那樣,左邊一個缺口,右邊一道裂痕。
Thumbnail
 我想她才是那種真正細心的人,比方她的盆栽她的鳥,以及最近豢養的小貓,常常說「自己沒辦法處理這些東西啦」。其實,不是無法,而是因為知道承擔責任之重,如果照顧不好,就深怕會像她自己筆下的小說人物那樣,左邊一個缺口,右邊一道裂痕。
Thumbnail
曉樂的文字彷彿是我的樹洞,將我未能表達或表達不盡人意的部分說的好仔細、好動聽,在床沿看著那些遠在他方,卻能與我同行的力量熱淚盈眶,然後滿足睡下。曉樂成為我書架上唯一一位,將作品全部集齊的作者,把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放到書架上時,便覺得能與曉樂身在同一個時代感到好榮幸。
Thumbnail
曉樂的文字彷彿是我的樹洞,將我未能表達或表達不盡人意的部分說的好仔細、好動聽,在床沿看著那些遠在他方,卻能與我同行的力量熱淚盈眶,然後滿足睡下。曉樂成為我書架上唯一一位,將作品全部集齊的作者,把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放到書架上時,便覺得能與曉樂身在同一個時代感到好榮幸。
Thumbnail
有些書是這樣的,三公分的厚度卻讓你翻開以後,沒辦法挪動身軀去做其他的事情,吳曉樂的書就是其一。 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已經十年之久,吳曉樂的新作《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依舊很精準的可以碰觸到心裡最想隱藏的那一塊,讀著她寫出來的詞句,我無數次想像著,這世界上有多少「吳依光」、「蘇明絢」⋯⋯而自
Thumbnail
有些書是這樣的,三公分的厚度卻讓你翻開以後,沒辦法挪動身軀去做其他的事情,吳曉樂的書就是其一。 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已經十年之久,吳曉樂的新作《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依舊很精準的可以碰觸到心裡最想隱藏的那一塊,讀著她寫出來的詞句,我無數次想像著,這世界上有多少「吳依光」、「蘇明絢」⋯⋯而自
Thumbnail
有時候我歆慕兒童,歆慕他們跌倒了可以理直氣壯地坐在那邊哭,更羨慕的是,很少有人拷問一名哭泣的兒童,你是不是未免太傷心了啊? ——〈那些致命的明亮〉 2019年買下了吳曉樂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書中收錄21篇文章,喜歡她的筆下內斂的觀察描述和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故事,輕鬆的字句卻也微小的刺激著某些理所
Thumbnail
有時候我歆慕兒童,歆慕他們跌倒了可以理直氣壯地坐在那邊哭,更羨慕的是,很少有人拷問一名哭泣的兒童,你是不是未免太傷心了啊? ——〈那些致命的明亮〉 2019年買下了吳曉樂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書中收錄21篇文章,喜歡她的筆下內斂的觀察描述和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故事,輕鬆的字句卻也微小的刺激著某些理所
Thumbnail
在本地某網路閱讀社團,得知即將舉辦臺灣女作家吳曉樂的線上講座,主題是爲什麽讀女性文學。當下盤算要空出時間聽這場演講。 她說起長期做同一件事,必然細緻和深入。比如有人喜歡拍咖啡廳,可能拍著拍著就煩躁了,覺得都一樣。而創作者要珍惜當時的煩躁,這是突破的契機,撐下去或許就會出現不同的東西。
Thumbnail
在本地某網路閱讀社團,得知即將舉辦臺灣女作家吳曉樂的線上講座,主題是爲什麽讀女性文學。當下盤算要空出時間聽這場演講。 她說起長期做同一件事,必然細緻和深入。比如有人喜歡拍咖啡廳,可能拍著拍著就煩躁了,覺得都一樣。而創作者要珍惜當時的煩躁,這是突破的契機,撐下去或許就會出現不同的東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