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客人打電話來,憂心忡忡的語氣,希望我們幫忙留意,家裡年輕人失蹤了,不知是否有來山上。後來甚至上山來祈求菩薩,年輕人的媽媽哭得很傷心,看她哭得這麼傷心,我們都覺得凶多吉少。果然,沒隔幾天家屬們就來詢問洽購塔位事宜。他的死亡證明上,死因的欄位寫著「窒息」,死亡地點是新店某山區的鋼架。是否患有憂鬱症?比我還年輕很多很多,卻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無常是生命的本質。只是當我們擁有一切時,很難想像失去的滋味。城中城發生大火,一夜就奪取了幾十條人命,幾十個家庭因此少了一位親人,原本日復一日的生活,頓時缺了一角;雙溪虎豹潭溪流暴漲,好幾組家庭一同出遊,卻有六位再也沒能回家。失去家人令人痛心,帶隊出門的領隊也被賦予平安回家的責任,失去了隊友,即使自己毫髮無傷,此生多少會背負著過失致人於死的沉痛壓力,往後還能輕鬆享受自然洗禮嗎?對領隊來說,他的人生也遭逢了無常,人生滋從此不盡相同。
無常也並不一定總以「死亡姿態」提醒我們它的存在。某個意外發生,雖幸運存活下來,但身體與心靈所遭受的創傷,卻可能讓人生從此再難回到從前。有個幫我們骨罐刻字的師傅,每天騎自行車上山運動,他頗自豪自己身體狀況很好,有一天突然聽說他中風了,大家都很意外,他並不胖怎麼可能?配合了十幾年的師傅,就像老朋友,老闆跑去探望他,去了幾次後就不去了,為何?原本是能東聊西扯的老朋友,如今只能臥床,心情再也好不起來,有人去探望,他卻不想再見客了,世間的人情世故於他,只剩下失落、沉重。雖然還活著,無常卻破壞了他的日常。
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人失去賴以維生的經濟依靠,也是一種無常。好一點的只是減少上班時數,差一點的連工作也沒了。前一陣子看到報導,因為疫情八大行業停擺,酒店小姐靠著接工地活兒渡過非常時期。能有其他替代工作機會的還算是幸運的吧!相信更多人吃著老本,未來在哪裡,走一步算一步。
與習以為常的伴侶分手,雖然分手的原因總是事出有因,但真正面臨再也走不下去,選擇一條只剩自己一個人的路,不論每天的生活日常、或內在心理情緒,都失去依靠,也是一種無常的體驗。曾經那麼熟悉彼此,類似親人般的存在,如今卻得重新建立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生活,你才明白沒有人是理所當然都存在的。
體驗種種的無常,讓我想起一本書「轉變之書」,這是一本已出版數十年,歷久不衰的經典之作。也是少數我會想起的心理成長類的書。心理類的書籍,再怎麼寫大多是作者自己的心得,若只在書裡尋求有共鳴的文字,也只算在同溫層裡為自己尋求認同,對人生的問題其實幫助不大。人生的種種你得自己去切身體驗、去尋找答案。
這本「轉變之書」的作者威廉‧布瑞奇博士,以自己親身經歷出發,人生有幾次重要階段面臨轉變,成長、結婚、離婚、生子、換工作、親人過世、退休...等等都帶給人生不同的變化。所謂的「轉變」,和佛家說的「無常」,可以說是一體兩面。我們應該要面對「轉變」,也就是認知「無常」的存在。真正接受面對「轉變」的事實,也才有可能進一步理解自己、轉化自我內在,生命也才有新的契機。但,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大多數人面臨轉折點時,多是選擇無視、逃避、壓抑…等等面對方式,或甚至根本沒意識到轉變已然到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多半寧願待在舊有熟悉的舒適區,即便這區域並不真正舒適,但因為習慣所以顯得安全。作者在書裡舉了很多學生的例子,這麼多學生願意跟隨作者學習,當然是因為人生遭遇問題希望能獲得改善,我們不難在書中的例子發現類似自己的影子,原來,生命的無常與變化是無所不在的。
「轉變之書」除了讓讀者領悟到人生不可避免的轉變,當然也提出了一些方法,面對變化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很老生常談但卻很有用的方法,便是找時間、空間讓自己完全放空。放空當然不只是出門渡假一、二天,就能替自己糾結的人生找出答案,人生要有所領悟,還真的是急不得的事。你得學習讓自己心靜下來,安靜了,還要再更安靜,才會慢慢聽見自己內在真正的聲音,最後也才能找到轉化自己的力量。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需要被轉化的永遠是自己的內在,不是外在事件,也不是影響我們的他人。
從無常一直聊到了轉變。看似沒什麼關聯,其實是看了近期諸多意外事件,加上自己面對生命無常的課題,總總連結出的想法。希望我們在面對人生種種困難,都能更有勇氣面對需要轉化的自我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