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1 長榮法說會 逐字稿:獲利關鍵在油運價、脫硫高效+大船型、今年長約獲利展望好、造船釋疑

2021/04/07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第四季營業收入部分,我們貨運收入佔了91%,為什麼這麼大?就是因為運費高。營業成本部分,大部分變化不大,影響獲利最大的是燃油成本,燃油成本跟運費高低,是影響船公司獲利最大的兩個因素。第四季燃油成本佔13%。油價低、運費又高,我們才能創造第四季這麼好的收益。
全年,營收達到2070億,突破2000億,我想這也是長榮的歷史高點。稅後損益到了243億、EPS是5.06,但這不是長榮史上高點,因為資本額不同,但還是很高。
全年營收比重,還是貨運收入佔90%;成本部分,燃油成本到15%,因為油的成本年初很高,加權下來才佔到15%。所以2020年的稅後獲利,這兩個因素造成很明顯的效果。
看一下整體毛利率、純益率,2019年是不賺錢的一年,毛利率只有7、8%不到;其實2020年第一季還是不高,但第二季約有第一季兩倍、第三地有第一季三倍、第四季四倍。純益率則和毛利率正相關。
從過去數據可看出,其實,航運業毛利率沒有8%以上,基本上不賺錢的。再來看看運價和燃油,這是主導船公司獲利的兩大因素,看一下運費。我們就不談過去,因為過去水準不好,今年的運費,主要是道第四季、12月份,我們運費已經破千了,延續這個漲勢,今年一、二月運費已經達到1600、1800,這是非常非常高的水準。
再來看看油價,我剛才講了油價是年初比較高,一直走到這裡,過去的就過去了。現在,我想講一個過去都不太願意講這個事情,本來想打瞌睡的,眼睛都發亮了,以為有什麼內線,不可能有內線,尤其這種場合怎麼能講。
你看油價,到了年初油價都已經到了60、低點的時候在40幾,為什麼我們油價還可以在這個水平,沒有漲幅很高?原因是,我們有五成的船,有裝脫硫洗滌器(脫硫塔),脫硫洗滌器可以用相對比較高的含油量的燃油、這種燃油相對便宜。
所以如果我們用50%,低硫油跟高硫油,兩者各半的時候,當然我這價錢就會介在中數,目前來講,低硫油、高硫油的差價大概是100塊,去年年底有到150。如果我們每一噸油,可以比同業省幾塊錢,那個金額就相當大,因為成本來講省一塊,就賺一塊。
前面講到是,我自己跟自己比,毛利率、純益率。我們現在看看跟同業之間的比較,而這個數字我是用ALPHALINER,有全年資料我才列出來,沒有全年資料也是不客觀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歐洲三個航商,Maersk、CMA、Hapag;亞洲地區,有長榮跟ONE。
這四家可以看出來,從2019年,EBITDA Margin都在9~14%之間,但因為2020年的獲益很好,Q4很高的都可以爬升到35%、低的也有到25%,我們看全年的平均,大概是20~27%。年初是9~14%,大概成長1.5到兩倍。
以長榮來說,就是一路成長到現在第四季是EBITDA最高36.57%,第二名是ONE,再來是歐洲三個航商。但為什麼是這樣?我也沉思了很久,為什麼亞洲航商的EBITDA Margin會高於歐洲航商?歐洲還是全世界前兩大加上第五大?
我想,這是跟整個市場佈局有關係,因為去年美國線真的很好,所以你在美國占比高的人,EBITDA Margin就會高,長榮跟ONE,在我們船隊的組合裡面,放在太平洋航線的艙位的確是比較高的。所以,我們佔比大約11,ONE更高,大概13%,比我們多個在2~3%。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整個產業的展望,我想疫情是影響到航運市場2020年,這個情況我相信也會延續到今年、2021年。所以,我們為什麼用不確定的2020跟21?我們今天看到,新冠億情爆發在2020年,各國陸續封城以減緩傳染,我剛才講一封鎖,我們就擔心了,這會影響整個航運的情況。
你想想看光這一次長賜輪,你就知道卡6天,對全球的影響有多大,疫情的爆發,那時候我們就想,萬一船跟飛機一樣,不能走的時候怎麼辦?
還好,因為航運承載了全世界90%的一個貿易量,所以它變成一個必需性的business,所以他不會被封住,所以所有的碼頭繼續開張。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鬆一口氣。剛開始情況不好,是因為大陸封城、所有工廠都停工,沒有船也沒有貨運,很慶幸地,它在一個月之內就解決了,所以後來工廠恢復生產,貨運就起來了。
在來,因為這種封城,就是宅經濟的興起。因為封城大家不能到公司上班,所有的採購通過網路,所以網路剛好這時候,就幫了很大的忙。各位可以看到,網路的銷售,比實體的店面成長非常多,很多實體店面甚至還是衰退的。最明顯的意義就是亞馬遜,亞馬遜全年的成長很明顯。
再來,就是各國量化寬鬆救市、同獲膨脹疑慮漸起。我想美國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2009年金融危機,他有QE措施,所以整個經濟復甦,算是相對地比較快。
有了經驗以後,新冠一發生,它就馬上QE,去年大概有三兆,就是因為它有做這個,所以美國線在全球衰退、美國線是成長的,全球貨量衰退1%多,但是他成長了4%,就是因為QE這三兆一下去,馬上就顯現出來了。
歐洲為什麼不QE呢?你看歐洲很多個國家,歐盟是很多國家集合起來,所以做這個決定比較困難,美國是一個國家,所以決定很快。你看歐洲年初沒有做,所以歐洲整個貨量是衰退的,衰對4~5%。
我們再來看看,造成我們今年獲利有這麼好的獲利原因,就是在運費增加。我想所有的運費,不外乎市場機制、供需關係,你若供給永遠大於需求的話,你這個運費一定不可能更高,任何一個行業都一樣。明明2020年全球的貨量比2019都還少,為什麼運費可以提的這麼高?
關鍵,又是看不到的病毒,病毒造成碼頭的擁擠。碼頭為什麼擁擠?因為labor,有新冠傳染的一個影響,所以他們的勞工勞力不足的時候,你在碼頭裝卸這些作業,就沒有足夠的人力配備。像我們最嚴重是到美國西岸,不管大小、最多配4支竿?。你8600的也四支、14,000TEU的四支,當然船大的就哀哀叫了,他作業時間拖很長。
作業時間一拖長,碼頭就開始塞。你本來正常是6艘船在跑,因為你延誤了一條,你被延誤一個禮拜。你要整個航線配7條船,事實上你沒有那麼多船。所以這樣子的情況下,7條船會有一條船就是空班,所以艙位就少了1/7,1/7大概是14%,就是因為這樣,美國線為什麼會爆艙。
歐洲線剛開始的時候也一樣,塞港並沒有比較緩和,那時候都也是十幾天了。所以那時候歐洲那一邊塞港嚴重,所以後來價錢才會拉得這麼高。歐洲線沒有超過1萬的,大家很難想像。
所以,就因為這個,艙位受到塞港影響,變成供給反而是低於需求,所以運價就上來了。因為有這個不愉快的經驗,2020年這些客戶,尤其是長約客戶,有這些不愉快的感受,所以今年的長約,相對它會比較願意付比較高的運費,他要的是什麼?要的是艙位的 Secure的保證。
承辦人員也是呷頭路的,你貨如果進不來的話,會影響到公司的生命。有一些真的進不來的時候,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適度的運費調整也是必要,所以今年長約的客戶調幅,有一個相當的……。
我要加快一點,再來我們看看整個市場的供需情況,我想過去20年可以這麼說,20年間真的賺錢的年份很少,大部分都是虧損,所以船公司經營地非常辛苦。所以航商就開始思考,到底要什麼樣才可以賺得到錢?後來發現大船的效應比較好,它能夠節省成本。
為了應付大船,一家公司沒有辦法2萬TEU,一家怎麼做?所以開始會有聯盟的產生,所以你可以看到2016年以後,三大聯盟陸陸續續出現,2016年以後,整個的艙位供給,成長低於5%,為什麼?其實原因不難瞭解,主要是因為聯盟,所以大家艙位可以互換,比方說我在歐洲我有兩場航線。所以我只要投入2組,我可以用7組的服務,有了7組的服務,你還需要增加嗎?好像也不需要,所以你唯一需要的就是船型的適度調整,讓你的競爭性提高。
所有的航線、船型放大以後,門檻是不是變高了?門檻變高,新的競爭者進得來嗎?也像你進不來。所以,沒有新的人會造新船來投資這個行業。
在來,事實上就算是既有的航線,你想,聯盟裡面想增加都很困難。一組船,假設你裝貨港到四個港口、卸貨港四個港口,一共八個港口,現在所有碼頭都很擁擠,不太可能挪得出來,而且船型放大以後,本來作業是3天的,可能到4天5天都有可能,所以碼頭是擁擠的,所以新的航線要進到這個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為什麼我們OA,從5年前成立,大概四十組航線,現在39組,反而不但沒有增加,還減少。那我們如何在不增加航線裡面成長呢?就是現有的船型繼續放大,所以現在很多新造船,它是替代、不是造了要投入新航線
所以大家看到,又造了五六十艘2萬TEU的船,擔心市場會過剩。事實上,我現在目前所看到的並不是很擔心,因為這些都是替代的,以長榮來說,我們造了24,000的,我們是取代2萬的,2萬是取代14,000。因為14,000在歐洲線是受挨打的,因為它的成本是差很高的。
如果以slow cost 1000塊來講,14,000跟2萬可以差到10~15%,什麼概念呢?1TEU是100塊到150塊。如果29,000,他營運是在損益邊緣,你14,000每天1TEU就要虧100~150萬,你能撐多久?你的口袋有多深?所以這種情況,也逼得大家不得不把船型放大,因為競爭力就在這裡。
就是因為這樣,我現在沒有很擔心,因為現在供需已經非常平衡了,將來只要碼頭一擁擠,今年的情況就會再次發生,而且這個機會高不高?我告訴各位,因為現在碼頭工人動不動就罷工,像西岸的,以前是每三年要重談,每次要重談的時候,就SLOW DOWN,或者是封港,其實那時候我們也覺得也還好,因為有這樣的教訓就可以順便提醒一下。
所以船型放大以後,目前來講,在物流鏈裡面,我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就是瓶頸,整個瓶頸最多的就是在碼頭,碼頭因為必須配合船型的放大,你的機具、腹地都要適度增長,但是問題這投資很大。機具釣竿,要放大;腹地要增加,困難度高,所以這種擁擠的情況,我看三不五時都會發生。
再來看一下,北美市場的運作和佈局。我想,美國市場在長榮海運大概有40%的營收,所以長期以來,我們跟長約客戶、ECO的客戶,大概佔我們整體獲利六成以上,我們的服務深受這些大客戶的青睞更支援。所以客戶掌握度,我想我們都非常有掌握。
再看看幾個關鍵經濟指數,我這邊羅列這幾項,這幾項大概是我們內部的參考,我們可以從美國GDP,美國GDP已經開始增長了,今年大概可以到5、6%,銷售也在增加。
另外一個很重要是美國的開工,房子的開工也是往上漲,是稍微下修,但是那個下跌我們並不擔心,因為他成屋的庫存還在低點,所以只要經濟一好,營建開工都會增加。
再來就是看到整個PMI指數,也是榮枯50點之上,所以未來看好,客戶端的存貨是持續下滑,持續下滑什麼意思呢?現在已經沒有人講零庫存了,現在講安全庫存,以前說它安全庫存是一個禮拜,你想想看這一次case,會造成他認為完全庫存,是不是要適度增加?對我們來講,貨量也會增加,整個就業、失業率在下滑,所以縱觀幾個因素,再加上今年還有1.9兆的紓困,這兩個力量,美國的景氣就會好了。
因應這個,我們的佈局是什麼?美國現在,我們很多新船在交嗎?針對美國在美國東岸,我們規劃是15,000TEU的船,我們訂購了20艘,就是要放在美洲線。所以去年交了7艘、今年會再交11艘,所以這些船陸陸續續投入在美國線,不但競爭力增強,也可以滿足市場的一個成長。
歐洲線呢,其實歐洲線整個貨量是比美國線還要來的大,歐洲線可以到將近到2500萬噸,美國現在接近2200萬上下。所以,歐洲線他們會是比美國做的更大。我們看什麼東西呢?我們可以看到歐元區裡面的一個Gdp,這是今年它的GDP由負轉正,會達到4%多、信心指數也持續成長,失業率已經開始下滑了,已經從最高點慢慢下滑。它商品年增率,也正是持續在網上。所以縱觀這些指數,經濟是在活絡。
我剛才講的7600億,7600億是去年第四季才下去。什麼時候發酵?在今年發酵,所以這兩個加起來,我相信今年歐洲的情況也不會太差。既然不會太差,長榮怎麼布局?
我剛才講過歐洲線,有兩組,一組是20000TEU的、長賜輪SIZE的,大家一直看到他卡在那裡,但我看到的這條船還是滿載,懂我的意思嗎?就表示現在已經是3月了,正常來講,三月是一年裡面最淡的,但這個時候船還是滿的。所以,我剛才有提到我們14,000的船在歐洲是挨打的,所以我們造了24,600、最大的船型,就是要取代這個1萬4的船型。所以,這個我們今年會交四艘,到歐洲線我們應該是所向無敵,因為這個SIZE在市場上最大、營運成本最低。
我們來看看東南亞,應該是這三個市場裡面貨量最大,我推估大概在2500萬到3000萬TEU。所以整個東南亞十國的自由貿易夥伴,它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再加上2022年RCEP生效,所以這個區域之間的一個貨量增加,我相信應該會超乎我們的想像。
我想基本上,出口是東南亞市場一個重要的觀察點。因為它的出口都是跟製造業相關的一些產品,你只要看到東南亞到大陸的,一起來就知道…。所以在近洋的布局,其實我們跟萬海投資差不多,投資的艙位在4萬TEU,為什麼我們近洋的量會比萬海少?
真相是,我們的船裡面只有60%是裝純近洋的,另外的40%是提供給遠洋的。萬海因為它遠洋線沒那麼強、沒那麼大的量,所以他可能近洋線佔比會高於80%。所以就這樣子,其實我們近洋線很有成長潛力,只是因為我們投資船型…,沒有辦法做到跟他一樣的量。
我們在近洋,一共部屬了56條航線,其中19條航線,會跟這幾個國家就這樣比較有關係,我們在這幾個國家的提供每個禮拜2~3個點,服務的航次。所以你可以看得出來,我剛才說,觀察出口…,最能顯現出來,去年還很糟糕,但是今年已經上來了,連續我看大概有5.多的…,過年更高,可能接近到…。
所以,我們也看到整個東南亞的未來,我們的計畫、我們的計畫是什麼?我們在整個亞洲近洋的部屬、船型取代,我們一共造了62艘,不是準備要、是已經決定了,在近洋2017開始交62艘,去取代現有、比較小型的船、營運成本比較高。近洋線我們大約有70艘船,有62艘要用最新、最有效率的船。
看一下大家最關心的運費,我們用上海指數,我們做了一個過去四年的年成長,前面三年、就是不賺錢的那幾年。2020年走勢是這樣。每一年走勢都很接近,年初高、過農曆年後會下滑,四到六週之後又開始上升,這走勢每一年都一樣。
那來看一下今年的走勢,稍微低於3000點,表示它的運費是這個的大概2~3倍,EMC的走勢是藍色的。到了農曆年後的下滑,但還沒有往上走。那長榮,綠線、綠線、綠線,我們走勢比較平坦,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自己本身內部有??Management的系統,我們靠這個系統調控,所以有這個,我們要把每一teu能收到的櫃子,都產生極大化的效益。
營運策略,我們的戰略夥伴、全球布局,我剛才說我們有130??,我們近洋大概有??,剛剛講到OA,我想OA的合作,我們覺得它是有非常正面的一個效果。我們也決定,由原來簽約、延長到10年,延長到10年,所以保證未來的5年,我們還是會在OA裡面。
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有三個聯盟,你們做法是不是有不一樣?的確是不一樣,在成立OA的時候,他們也非常堅持,因為以前…是用Green Alliance,他是大家船放在一起,同型船抓出來。但我們這邊不可能這樣做啊,為什麼?因為彈性,我們就將現有每一家獨自的航線,我們把它放在一起,到時候艙位互相交換,你可以有你的獨立性、你的船隊你要調動隨時可以;你的船要放大,隨時都可以放大。懂我的意思嗎?這是彈性。
你這種困在一起的時候,你的船想放大、別人不想放大,你的船就是不能放大。你如果看到整個市場的情況,你要把自己整組船,調到另外一邊去,你如果困著都沒辦法動。所以我們就非常堅持,會員裡面有人還是…,但我不同意,但是談到最後總算妥協了,所以我們維持…。
您又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給你答案,第一個,OA如果運作不好,是會解散的,解散以後,很多船困在一起,…。第二個,監管單位,不知道哪一天他會不同意這個,到時候他不同意的時候,你要回歸原來的、你回歸原來的時候,光是碼頭、一條航線重新去談碼頭,你就搞得天翻地覆,所以基於這個理由,非常非常堅持,要成立,就要按照我們所說的,維持各自獨立…,我想整個聯盟的局勢,已經跑不掉了。
當然,聯盟對船公司,我覺得是雙贏,對船公司來說,我們當然,說亦敵亦友不大好,既合作又競爭,operation方面,我們合作;但是市場方面,我們各自競爭。所以這樣走下來,目前看起來很正面。因為,這種聯盟單位、市場上要是有任何聯合壟斷,就會很麻煩,歐盟、美國都調查過。
對客人來講,客人也很高興,我用一家船公司,我每個禮拜結關的??增加,然後我直靠港也增加了、覆蓋率增加了,所以這樣子沒甚麼不好。我是覺得這是一個很正向的走勢。
長榮集團197艘船,如果我們一艘船能用20年,我們一年是要十艘船,所以我們的訂船,你說多嗎?也不多。如果我們一年不訂船,隔年要造幾艘?要造20艘船,對財務的負擔非常重,賺錢的年份還好,不賺錢的時候怎麼辦?所以造船就跟買基金一樣,高低都要去做。
新造船、租船,考慮的重點是什麼?剛剛我在說,基本上我們考慮的第一個是競爭力,競爭力,像歐洲線,2萬TEU跟14,000,一萬四永遠是挨著打,所以你一定要把一萬四提升到2萬。所以競爭力,就是大船換小船。
營運能力,既然造大船,你本來8000TEU造20,000TEU,小孩開大車,不能這樣玩,因為航運市場風險也是算高、投資也大,所以我們是循序,按我們自己本身營運能力,你會造多大型的船去運作。當然,…,適度的成長率有需要,不能永遠停在130TEU對不對?適度的成長率也要兼顧。
最後,環保節能,我想現在全球暖化,我們新造的船,因為他的效率比較好,所以他每一TEU、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持續在降低。我想,對於改善、維持效益,我們要儘可能…,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從2017年投入近洋線,這個船型很大。
我們是投大船,比現行船再大500TEU的倉位去設計,這個取代2500TEU的、2500TEU的再去取代1800TEU、1800再去取代1200的船,所以就算船艘數不變,長榮還是在成長。
所以,你看我們有B型船20艘,C型船28艘,O型船14艘,這些都是要投入近洋線的。G型呢,當初我們要從14000TEU要升級到2018年的20000,20000還不夠,所以我們2021年,就用24000去取代14000。
這個就是我剛才所講的,12000TEU 20艘放在美國線,紮下很好的基礎。因為美國線,當時我們自己從東岸、運河過河,從48米,所以那時候設計是這樣子。1萬3,現在已經開拓到51米,船型就變高,將來這個是主流,而且這個船型非常有彈性,他可以放到很多個航線,不一定只有在美西、歐洲、地中海、中東,這些航線都可以。當然,這是沒有彈性的,這沒有彈性這兩組,我們就…,其他有彈性的,我們就會適度調度。
最後我們看一下一個電子化的問題上,我想海運的數位化,很明顯地落後很多行業,為了提升作業效率、客戶需求,我們也積極加速數位化推動,尤其現在有了5G的一個快速網路,我更能幫助海運數位化。
今年2020年的時候,我們跟矽谷的一個新創公司開發了Shipmentlink & GreenX電商平台,這個平臺剛好在,疫情的時候來個及時雨,我們提供客人線上詢價、訂艙、付費這些功能。因為,推出時間很短,…,很正面的轉變。
另外,我們一直說無紙化,我們在2019年就推動,…。也是因為2020年新冠疫情,大家為了推行無紙化、數位化,所以這時候整個…,所以這也是助力。
最後講到DCSA,我想航運要數位化,很重要是標準化,線在所有東西都是各做各的,碼頭、航商各自做,根本沒有標準。你想想看,要是今天手機充電器還是各走各的,這會多麻煩?最後整合…,航運這部分也是一樣,這也位麼全球前十大,除了COSCO,其他九家組成DCSA系統,在研發數位化平台,相信在大家集合的力量下,推動速度會愈來愈快。
我想零零總總說這麼多,最後用一個比喻做結尾,有一群朋友在登山的時候,大家體裡都差不多,在登山的時候遇到一隻黑熊,你認為哪些人生命會受到威脅?我講第一個,對周遭環境反應慢的,根本不知道黑熊在哪裡,所以生命有危險;第二個,背包比較重的、跑不快,我想這兩種人會比較面臨危險。
我想,長榮一路走來,我們的策略很堅持,一定要保有彈性、對市場的變化反應要快,所以你看,剛剛從 EBITDA Margin就可以看得出來,因為我們反應快,所以我們的利潤相對會比業界來得高。
第二個跟登山客一樣,減重,你不減重你跑不快。我所謂減重,是我要大幅降低我的營運成本費用。所以我們每個航線、我們都要投入最適合的船型,來降低我們整個的成本,歐洲線將來用24000、美國線將來用15000,15000在美國目前已經是最大的了,要過巴拿馬運河是最大的,所以這個船型大家陸陸續續看到,一堆人都造這種船,但你也不用擔心,這種船都是取代現有的船,所以真正的艙位成長不會像想像那麼高。
我想2020年航運界有了相當好的獲利,這從第四季的高點延續到2021年,簡報裡面大家也看到,我前兩個月營收580億,大概年成長95%,幾乎快一倍、成長許多。我想,有了一個好的開始,按照目前我剛才所分析的趨勢,只要沒有重大的異常事件發生,我想今年將會有不錯的成績,最後就用,「樂觀看待、審慎因應2021年」作為我的結束。
(大家還是很關心長賜輪之後會有的影響?)
租船,我只是一個運送人的角色,運送的角色,我對的是客戶,所以貨的部分,我是要負責的,如果這批貨在船上,有遺失或損傷,那當然有責任。如果真的有責任,我們也是透過保險的安排,所以我們的風險非常低。
大家很關心,貨櫃的延遲怎麼辦?我跟貨主之間合約關係就是提單,提單背後條款非常清楚,就是運送人不保證貨物送達時間,聽得很清楚齁?不保證送達時間,常常碼頭擁擠的時候,就是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如果船公司都要負責,就賠不完了。
再加上,我們提單都不算數,我們就看國際運送人責任,海洋規則裡面,他對運送人除外、免責事項,有17項。其中一項跟這次有關,船舶碰到意外情況,運送人對於貨櫃的延遲,可以免責,所以兩者加起來,我可以告訴各位,不會有被索賠的情況。
你會問後續呢?後續的安排會不會對長榮影響很大?實際上,我們在第一時間就已經決定了,我們有三艘船就不考慮蘇伊士運河,就直接走南非,當然時間會比較多一點,但是也省了運河的過河費,現在過運河很貴欸,你知道嗎!那個金額很高很高。
除了長賜輪,剩下八艘,一共是12艘,還有8艘,大概有4艘,長賜輪還沒有脫困,就已經在河口準備要過貨運,……。
(投資人最關心今年情況?)
好壞就是油跟運費,投資人經常在電視或新聞,你有沒有在聽?你如果有聽,就賺得飽飽飽。所以這個問題坦白說很敏感,但大家都會問,但你假使剛剛有聽報告,今年對常約客戶應該不會差。我不是最後有結語嗎?樂觀看待、審慎因應,就是這樣。
我還是要說一下,今天是4月1號,但我講的都是真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6會員
88內容數
嗨,我是羊羽,一名財經文字工作者,主要關注投資、產業研究、自我成長。過去在財經雜誌任傳產記者三年,有許多拜訪產業的經驗與故事,後來轉入金融業工作,考取高業證照。擅長將複雜議題化繁為簡,期許成為投資與大眾間,說故事的人。工作之餘,寫下觀察研究備忘錄。連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