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 階層架構

TCP/IP 階層架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現今計算機的網路體系結構分為兩種:

  1. OSI 七層架構:最早被定義出來的標準框架,許多架構也都是依此為基底去變化的,因此七層架構也較為完整,但已漸漸不符合現今迅速發展的需求,已變成既複雜又難以實用的架構。
  2. TCP/IP 階層架構:該架構由OSI七層架構變化而來的,因概念簡單易懂,現今較多為採用此架構。
    ※ 不過現今口中所提的Layer仍多為指OSI七層

TCP/IP 階層架構

第一層(Layer1) - 網路連結層(Network Link Layer)

網路連結層主要用途皆與OSI 模型中第 1 層和第 2 層相仿,是將兩層的功能合併在一層中處理。

該層在這邊規範了一個新的概念:幀 (Frame),幀的概念裡面,是將封包及數據包進去的,因此幀不是封包,但封包是包含在幀裡面的。

幀 (Frame)=表頭 (Head) + 數據 (Data)

第二層(Layer2) - 網際網路層(Internet Layer)

網際網路層主要用途皆與OSI 模型中第 3 層一樣,是針對位於不同網路(WAN)的兩個裝置,促進兩者之間的資料傳輸。

第三層(Layer3) -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主要用途皆與OSI 模型中第4層一樣,負責處理流量控制和錯誤控制。

第四層(Layer4) -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是由OSI模型中5、6、7層組合而成的,是將三層的功能合併在一層中處理。

簡而言之,我對於TCP/IP的理解就是將OSI進行濃縮過的產物,光看文字敘述可能會有些混亂,圖解大致分配如下:

raw-image
avatar-img
Scott Salon
14會員
27內容數
技術筆記紀錄、生活隨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cott Salon 的其他內容
第一層(Layer1) - 實體層(Physical Layer) 實體層主要是用來定義設備裝置之間位元資料傳輸,也就是透過物理線材連接至其他實體設備,傳遞0和1的數位訊號。 實體層包括了針腳、電壓、線纜規範、集線器、中繼器、網卡、主機介面卡等。 第二層(Layer2) - 資料連結層(
關於階層(Layer) 為了降低設計的複雜度,因此《國際網路組織》制定通訊協定應該要有的特性,而我們得認識這些特性,在依照這些特性來制定規格並實現,特性分類如下: 階層性(Hiierarchical):上一層完成工作後再交給下一層,通訊協定就是利用層次性的關係,將整個通訊協定分為若干層次來實現
何謂「通訊協定(Communication Protocol)」? 電腦之間進行互相通訊所遵守的通訊方法,這個方法是由大家協議出來的通訊方法就稱為「通訊協定」。 情境: 【人類彼此溝通時,A使用中文,B也同樣也要使用中文。】 通訊協定的實際應用
第一層(Layer1) - 實體層(Physical Layer) 實體層主要是用來定義設備裝置之間位元資料傳輸,也就是透過物理線材連接至其他實體設備,傳遞0和1的數位訊號。 實體層包括了針腳、電壓、線纜規範、集線器、中繼器、網卡、主機介面卡等。 第二層(Layer2) - 資料連結層(
關於階層(Layer) 為了降低設計的複雜度,因此《國際網路組織》制定通訊協定應該要有的特性,而我們得認識這些特性,在依照這些特性來制定規格並實現,特性分類如下: 階層性(Hiierarchical):上一層完成工作後再交給下一層,通訊協定就是利用層次性的關係,將整個通訊協定分為若干層次來實現
何謂「通訊協定(Communication Protocol)」? 電腦之間進行互相通訊所遵守的通訊方法,這個方法是由大家協議出來的通訊方法就稱為「通訊協定」。 情境: 【人類彼此溝通時,A使用中文,B也同樣也要使用中文。】 通訊協定的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