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為什麼他的人生會歪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他明明從小都很乖,怎麼會做出這種事?」「他明明一直都很聽話,怎麼會突然變成這麼叛逆?」類似的話語相信大家都常聽到,尤其在近年來許多社會事件發生後。今天,就讓我們從「需求層次理論」切入,試著討論、釐清可能的原因,以及解決之道。
廣為人知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於1943年所提出的心理學理論。經過近80年之後,至今仍然深深影響教育、企管、社會學等諸多領域。
他認為,人類成長過程中,依序應該滿足「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嚴」、「自我實現」、「自我超越」六個需求。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諸如食物、水、空氣、睡眠、性慾等基本需求。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包括人身安全、身體健康、個人財產、穩定生活等需求。
  • 愛和歸屬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屬於較高階層的需求,來自家人、朋友、愛人等人際場合的愛與歸屬感。
  • 尊嚴需求(esteem needs):名聲、社會地位、工作職位所帶來的成就感與自我價值感。
  • 自我實現需求(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階層的需求,核心是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即使不談社會新聞中極端「歪掉」的狀況,我們自覺「相對正常」的一般人,其實多少也歪了,只是沒有歪得那麼誇張、那麼離譜。
這就得從「教養」角度接著討論。
  • 若是成長過程中無法滿足「生理、安全」這兩項最基本的需求,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焦慮、憂鬱、畏避這些特徵。雖說仍是「長歪」,但至少比較不至於直接危害社會。
  • 若是成長過程中無法滿足「愛和歸屬」的需求,又無法在青春期、成人早期靠自己學習獲得,這樣的「長歪」就很有可能轉變為對他人、對社會的憤恨不滿,甚至導致極端的行為。
  • 至於若是無法滿足「尊嚴」需求,缺乏自我成就感或他人尊重,最常見的兩種「長歪」就是「追求物質與虛榮」、「利用暴力證明自己」,目的都是為了藉此得到肯定。
談到這兒就得提到台灣社會中,基於傳統價值觀而常會出現的親子互動場景(即使觀念逐漸開放依然不少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0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61會員
966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過往年代,人們得花費較多時間從事工作與生活瑣事,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因而不多。隨著科技發展,現代生活的便利性、舒適度都大大提高,但人們能自由運用的時間並未明顯增加,甚至「選擇」反而變少了。 這段話怎會如此矛盾?其實只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就不難理解:
世間人有百百種,面對人生的「心態」也各不相同。 這句話聽來虛無飄渺,實則深深影響我們每一刻的判斷、決定,以及每一天的所作、所為。 本文就從「過」與「不及」兩個極端來闡述,希望能提供各位讀者一些思考的方向。 過:把人生想得太長,把自己想得太無敵、太幸運。
本文第一部分討論了面對天災人禍時的「基本原則」,第二部分會進一步提供「具體執行」準備。 先提供最基本(卻重要)的參考資訊:內政部消防署網站的「地震緊急避難包」。雖然看起來是供地震時使用,但當然也適用於其他緊急災難。以此做為出發點,再視自己(與家人)的需求增加內容物,會有比較清楚的準備方向。
首先,我要鄭重的再次強調: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實在太沒有憂患意識了!最近一次遭遇全國性的大型天災,或許就是921震災。但是坦白說,那樣的強度與傷害性,離大型災難還有一段距離。至於人禍就更遙遠了,曾經親身經歷二次大戰的台灣人已經寥寥可數。 再看看五月中第一次宣布「三級警戒」時,有多少人像無頭蒼蠅般
上班有成就感,很好,你很幸運。當年你選讀的科系「正好」有前途,工作內容「正好」適合你發揮,上司也「正好」慧眼識伯樂。但萬一沒有呢? 上學有成就感,很好,你的小孩很幸運。要不就是遺傳了足夠的聰明才智,要不就是身體素質、特定才藝天生有慧根,還要有錢上補習班或才藝班,同時就讀的學校正好有適合發揮的機會。
自古至今曾經活過的每個人,沒有例外的都會經歷死亡(傳說軼事不算),差別只是快慢與原因不同。我們究竟該不該「提早」思考死亡這件事?或者最好是不碰、不想,遇到了再說? 我本來就常思考這個問題,而近幾個月陸續三位長輩的離世,加上4/1台鐵重大事故,則促使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過往年代,人們得花費較多時間從事工作與生活瑣事,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因而不多。隨著科技發展,現代生活的便利性、舒適度都大大提高,但人們能自由運用的時間並未明顯增加,甚至「選擇」反而變少了。 這段話怎會如此矛盾?其實只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就不難理解:
世間人有百百種,面對人生的「心態」也各不相同。 這句話聽來虛無飄渺,實則深深影響我們每一刻的判斷、決定,以及每一天的所作、所為。 本文就從「過」與「不及」兩個極端來闡述,希望能提供各位讀者一些思考的方向。 過:把人生想得太長,把自己想得太無敵、太幸運。
本文第一部分討論了面對天災人禍時的「基本原則」,第二部分會進一步提供「具體執行」準備。 先提供最基本(卻重要)的參考資訊:內政部消防署網站的「地震緊急避難包」。雖然看起來是供地震時使用,但當然也適用於其他緊急災難。以此做為出發點,再視自己(與家人)的需求增加內容物,會有比較清楚的準備方向。
首先,我要鄭重的再次強調: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實在太沒有憂患意識了!最近一次遭遇全國性的大型天災,或許就是921震災。但是坦白說,那樣的強度與傷害性,離大型災難還有一段距離。至於人禍就更遙遠了,曾經親身經歷二次大戰的台灣人已經寥寥可數。 再看看五月中第一次宣布「三級警戒」時,有多少人像無頭蒼蠅般
上班有成就感,很好,你很幸運。當年你選讀的科系「正好」有前途,工作內容「正好」適合你發揮,上司也「正好」慧眼識伯樂。但萬一沒有呢? 上學有成就感,很好,你的小孩很幸運。要不就是遺傳了足夠的聰明才智,要不就是身體素質、特定才藝天生有慧根,還要有錢上補習班或才藝班,同時就讀的學校正好有適合發揮的機會。
自古至今曾經活過的每個人,沒有例外的都會經歷死亡(傳說軼事不算),差別只是快慢與原因不同。我們究竟該不該「提早」思考死亡這件事?或者最好是不碰、不想,遇到了再說? 我本來就常思考這個問題,而近幾個月陸續三位長輩的離世,加上4/1台鐵重大事故,則促使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求理論,說明人一生中的需求,並且使用金字塔三角形做階層順序。 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應該普遍都聽過這個理論。 我們認為需求是一層一層爬上去的。 例如:能吃飽穿暖才會追求安全的住處,有了安全的住所才會往上追求被愛、歸屬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學理論,並闡述了在育兒過程中的指導意義。作者分享了對這個理論的理解,並提到了英文資料的更深入瞭解。文章最後呼籲人們感謝兒童對我們探索世界、瞭解新可能以及傳承生活的經驗。參考資料包括中文版維基百科、教育百科網站和verywellmind網站。
Thumbnail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需求多種多樣,而這些需求的優先順序究竟是怎樣排列的? 馬斯洛需求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來理解這一問題。 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這一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Thumbnail
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向我們展示了從「需要」到「想要」的轉變過程,以及如何透過策略性的創新思維來創造和提升商品的市場價值。他的思考邏輯主要是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即人類的行為基本上是根據「需求」賦予動機,有有二個原則:原則一:如果需求被滿足後,就不會再做出行為,且需求是有階級
Thumbnail
(3)悟り(瞑想)  人間とはいったい何なのでしょうか。 なぜそんなに一生懸命働くのですか? 自分の道を見つけた人もいれば、まだ混乱している人もいます。  マズローの8つの欲求についてお話ししましょう。   心理学者のアブラハム・マズローは、1943年に『Psychological Review』(
多數人的「英文程度」原地踏步或裹足不前,一在於不了解自己的實力,二在「缺乏」想學好英文的「願景」。我用附圖中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亞伯拉罕·馬斯洛)知名的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需求層次理論),和大家分享我個人英文學習及成長的秘訣。
Thumbnail
人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要如此的努力?有的人找到了方向,有的人仍在迷惘。   我們來談談馬斯洛的八大需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英語: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學觀點。   生理、安
Thumbnail
探索內在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能,並努力實現自我價值。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層次的需求,也是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目標。通過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可以享受更健康、更快樂、更充實的生活。這不僅包括物質生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如提升自我認知、提升人際關係、提升工作滿意度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求理論,說明人一生中的需求,並且使用金字塔三角形做階層順序。 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應該普遍都聽過這個理論。 我們認為需求是一層一層爬上去的。 例如:能吃飽穿暖才會追求安全的住處,有了安全的住所才會往上追求被愛、歸屬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學理論,並闡述了在育兒過程中的指導意義。作者分享了對這個理論的理解,並提到了英文資料的更深入瞭解。文章最後呼籲人們感謝兒童對我們探索世界、瞭解新可能以及傳承生活的經驗。參考資料包括中文版維基百科、教育百科網站和verywellmind網站。
Thumbnail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需求多種多樣,而這些需求的優先順序究竟是怎樣排列的? 馬斯洛需求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來理解這一問題。 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這一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Thumbnail
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向我們展示了從「需要」到「想要」的轉變過程,以及如何透過策略性的創新思維來創造和提升商品的市場價值。他的思考邏輯主要是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即人類的行為基本上是根據「需求」賦予動機,有有二個原則:原則一:如果需求被滿足後,就不會再做出行為,且需求是有階級
Thumbnail
(3)悟り(瞑想)  人間とはいったい何なのでしょうか。 なぜそんなに一生懸命働くのですか? 自分の道を見つけた人もいれば、まだ混乱している人もいます。  マズローの8つの欲求についてお話ししましょう。   心理学者のアブラハム・マズローは、1943年に『Psychological Review』(
多數人的「英文程度」原地踏步或裹足不前,一在於不了解自己的實力,二在「缺乏」想學好英文的「願景」。我用附圖中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亞伯拉罕·馬斯洛)知名的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需求層次理論),和大家分享我個人英文學習及成長的秘訣。
Thumbnail
人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要如此的努力?有的人找到了方向,有的人仍在迷惘。   我們來談談馬斯洛的八大需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英語: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學觀點。   生理、安
Thumbnail
探索內在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能,並努力實現自我價值。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層次的需求,也是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目標。通過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可以享受更健康、更快樂、更充實的生活。這不僅包括物質生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如提升自我認知、提升人際關係、提升工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