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獻:張素玢,〈文獻蒐集與地方史志研究—以彰化二水鄉為例〉,《國家圖書館館刊》91:2(2002.12),頁35-51。
一、前言
1970年代左右台灣本土研究興起,除了區域史、原住民史、方誌的編纂也開始受到重視。儘管學界或地方人士都正視到修史的必要,文獻的不足,卻是這項工作最大的挑戰,筆者在撰寫《二水鄉志》〈歷史篇〉時,也遭逢這樣的問題;本文內容將說明田野工作的進行、地方文獻收集的成果,並闡述利用地方文獻,配合現有的歷史資料、檔案,建構地方史志的具體例證。
二、區域特色的掌握
傳統方志也從事實際調查以蒐集志料,並將之集結成冊,稱「採訪冊」;實地調查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實地調查與資料蒐集,是地方史志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以鄉、鎮為單位,是進行小區域研究最適當的範圍。以彰化縣二水鄉為例,現有的史料、方志,能找到的資料寥寥無幾,而且多與水圳有關;為了彌補現有文獻的匱乏,筆者初步擬定清代部分將從地方調查過程,廣為蒐集字契、古文書。日治時期除了《二水庄館內概況書》、《員林郡大關》、《台中州統計書》等官書以外,並由《府報》、《台灣州報》、《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民報》等報逐日蒐尋,甚至廣告也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戰後由於二水鄉公所並沒有資料傳承,所以戰後50年的資料保存狀態最差,有關鄉政民事必須從《省議會公報》中藉由議員的質詢內容,了解二水的重要議題。另外,《鄉民代表會紀錄》也是地方上可利用的資料。戰後各大報的相關報導,亦為資料的來源之一。
三、訪問與實際調查的的進行
問題的設計包括下列的幾個重點:
(1) 地名沿革
(2) 聚落的形成
(3) 重要的姓氏與家族
(4) 經濟產業活動
(5) 傳統教育
(6) 民族宗教、祭祀活動
(7) 自然災害
(8) 特殊人物事蹟
(9) 古物、古蹟、民宅建築、老樹
訪問時則根據受訪者個專長背景選定主題,不需完全按照預定的問題
一問一答,若受訪者對某事知之甚詳,則繼續深度訪談。
除了資料閱讀外,也要蒐集相關地圖,至少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和現在的行政區域圖是必備的。
田野訪問資料,並非單單紀錄口述資料,另一項重要的課題便是契書、字據、祖譜、老照片的收集。契書、字據有助於闡述地方的開發、漢蕃土地關係;族譜是建立家族史的基本資料,許多族譜的內容也涉及早期地方開發的狀況。另外特別要提到,神主牌的抄錄。抄錄的不僅是神主牌上面寫的字,更要後面那張祖先忌日的資料。抄錄神主牌為何重要?大部分的記載還會寫上生卒年。從開基祖的生卒年,又可推算這個家族何時在當地落腳,一個聚落的主要姓氏統合之後,聚落的形成時間大致就可以推算出來。
四、地方文獻與歷史的建構
(一)契書與平埔族東螺社社域的考訂
清代的古文書除了提供先民入墾二水的事實以外,最重要的突破莫過於界定了平埔族東螺社的社域,並藉由地毯式的調查,搜尋到今日留在彰化平原的東螺社後裔。平埔族東螺社生活的空間相當寬闊,過去只知道舊名為「東螺街」的北斗和番仔埔(今埤頭鄉元埔村)屬於東螺社的範圍。經過研究過後,更重要的是二水不但是東螺社生活的空間,二水的番仔口(復興村坑口)一代,從清朝以來就是東螺社的聚落,今天仍有其後裔定居。二水鄉目前15個村,有九村都出現在東螺社相關契書上,由此可推論二水鄉亦屬於東螺社域,非「大武郡社洪雅平埔族之社域」。
從「東螺西保北斗街碑記」、「北斗街義種碑記」來看,今日的北斗鎮市街無疑也屬於東螺社域。綜觀東螺社土地的流失,大約從田中、北斗、田尾、二水、溪湖的平原開始。逐漸到濁水溪河床沙洲地,光緒年間,東螺社業主可能已經成為不在地地主。
(二)二八水地名的考證
二水在清代最早見諸「乾隆年間臺灣番界圖」(1760),圖中標有二八水庄。日治時期行政區名仍沿用二八水庄。直到大正九年(1920)街庄改制,才稱為「二水」。到底「二八水」之名是怎麼來的?日人安倍明義、洪敏麟、賴宗寶、陳國典各有各的說法。筆者則認為「二八水」之名之該得之於二八水圳。
(三)族譜及聚落形成的探討
18世紀初,漢人已經來到二水,不過二八水庄之名最早要到18世紀中葉才見諸’《乾隆年間臺灣番界圖》(1760),清代文獻對二水早期開發的情況並沒有記載,因此,要了解箇中情形主要根據聚落調查所見的族譜、地契、公媽牌等資料來建構;二水的開發與水圳的建設息息相關,但是在水圳修築之前,漢人以零零星星在本鄉靠近八卦臺地,山溝與山溝之間的緩坡地落戶。早期的村莊,從最東的倡和、源泉、大園、惠民、上豐、和合,以至於復興等村。都從山麓地帶先發展,等到水圳興築完成,才逐漸拓墾到平原地區。
五、結論
台灣史研究做為普遍性的學術研究不超過30年(本文發表於2002年),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能沒有穩固的地方史研究,前清一代的方志仍不脫以中央的觀點看地方,如果今天地方要建立自己的史志,又受到資料匱乏的限制,那麼綿密而長期地訪查和蒐集地方文獻是必備的基本功夫。
心得:
本文作者在撰寫二水鄉志時,一開始就遇到資料匱乏的窘境,然而透過說明田野工作的進行、地方文獻收集的成果,如契書、字據、祖譜、老照片的收集。闡述利用地方文獻,配合現有的歷史資料、檔案,如《二水庄館內概況書》、《員林郡大關》、《台中州統計書》等官書以外,還有《府報》、《台灣州報》、《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民報》。終能寫成二水鄉志,為如何在資料匱乏下寫成地方史志作出了一個很好的展演與示範。
作者在研究清代的古文書時,除了提供先民入墾二水的事實以外,最重要的突破莫過於界定了平埔族東螺社的社域。在認真研究過程中,得以從材料中發現另闢蹊徑,發現新的研究成果,讓人稱羨也體會到,要本身基本功做足才能有意外之喜及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