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兒終於買相機了!:)
二〇二〇年的暑假,是大女兒從國中生轉變為高中生的夏天,也是她第一次參與紀錄片的培訓計畫;而她也真的拍出心得、興趣來,在那之後更接連參加了其他的紀錄片培訓。
慢慢地,她也開始想要擁有自己的相機。
貼心的大女兒,在說出「我想要買相機!」的同時,也說出「我想要用自己的錢買!」的想法;而她的收入來源,除了參加紀錄片培訓的獎金以外,還有〔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教育部補助。
時間慢慢地來到二〇二一年的夏天,獎金和補助也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陸續進帳;而我也同步地在搜集相關訊息,例如:搜尋和評估相機行、將相關開箱影片傳給她、主動說要帶她去逛相機行⋯⋯等等。
只是,大女兒還是拿不定主意,一直在「直接買高單價的單眼」和「先買二手的單眼來練習」之間游移⋯⋯直到她參加的第三個紀錄片培訓開跑,以及「想要買相機」的想法更強烈。
但她還是在猶豫!
遲遲無法買相機的原因
因為她的猶豫實在太久、有些不尋常,於是我們如常地進入〔療癒〕前的深入對話,也順利發現了「不能買相機」的原因。
在大女兒四歲時,因為爸爸和媽媽離婚,便和爸爸與奶奶、爺爺、姑姑和姑姑的兩個女兒一起生活;而姑姑的大女兒,比她還大二歲。在她的記憶裡,「買新的東西給自己」的經驗實在是少之又少,衣服、玩具都是用表姐用過的;就連牙刷,也是用到刷毛都爆炸、大人的都已經更新了,她的也不能換新。
唯一一次「買新的東西給自己」的經驗,是因為幼稚園要求學生要帶自己的彩色筆;而奶奶則是在與幼稚園爭辯未果後,才百般不情願地帶她去買。過程中,奶奶還不斷說著「有需要用到這麼多顏色的嗎?」、「不能買這種的就好嗎?」、「買回去,只有去幼稚園的時候,才會用到吧?」⋯⋯等等的話。
倍感壓力的大女兒,心裡面充斥著「我不能買錯東西!因為不可能會有下一個『買新的東西給我」的機會了!」的緊繃感⋯⋯而這樣的情緒,也投射到了「相機」身上。
〔療癒〕過後,大女兒終於放鬆下來。
放掉原本「我不可以買新的東西」和「不能買錯東西」的想法,重新用「我可以用新的東西」和「在適當的謹慎考慮後所買的東西,我可以從中對應出自己的需求」來定義自己。
終於⋯⋯我們可以去看相機了!
這樣的興奮,讓我直接提議額外的晚餐後行程:看相機;而大女兒在這段時間裡所做的功課,也讓她鎖定某個日本品牌,並且剛好家裡附近的百貨公司裡就有專櫃。晚餐後,我們開心地直奔專櫃。把每一台相機都拿起來摸一摸、拍拍看,無論是單眼或是類單眼,也在請專櫃人員解答心中疑問的同時,釐清需求。
臨走前,看到一台專為拍攝Vlog所設計的單眼相機,畫質相當地好,功能也比其他相機更符合我們的需求,重點是價格也在大女兒可以駕馭的範圍⋯⋯只是,大女兒因為想著更帥氣的單眼,又猶豫了!
回家後,我又主動安排:後天再去看一次!因為太座那天要去看牙醫,而風評不錯的相機行舊在診所附近,我和太座可以一起陪大女兒去看。
結果隔天起床時,大女兒興奮地嚷著:我想買這台!
原來,大女兒在睡前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發現這台更符合她的需求;而我和太座更是馬上決定,當天就帶大女兒去相機行。
到了相機行,我陪在大女兒身邊,向老闆說明大女兒的需求,然後詢問老闆該型號是否可以滿足;在對話後,大女兒也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想法,我們也立即決定購買。
確定相機之後,趁著老闆在向大女兒解釋操作的相關事宜時,我跑到相機行裡的各個角落、東看看西看看,想著大女兒會不會也會需要這些東西(如:腳架、相機包、防潮箱⋯⋯)。最後,在詢問過專業的老闆之後,大女兒買了符合需求的腳架和相機包。
看著她開心的神情,我也感受到了她的滿足;順勢加碼:去挑一條背帶吧!我送妳!
。
回家後,她開心地不得了!
隔天,更空下一整天的時間,想要好好地研究一下這台相機。只是,新買回來的相機,竟然連最基本的「與電腦連線」都無法,讓大女兒在想方設法、試了好久之後,非常挫折;而我一邊安撫她的焦躁,一邊把相機和電腦拿過來試試看。
結果,也是不行!
又是傍晚時分,大女兒暫且放下相機,頹著身子和我們出門吃飯。而原本的行程是:晚餐後,要到超市去採購;但大女兒實在沒有心情。
我靈機一動:借台路邊租還的車,直接拿去請老闆幫忙吧!然後,我和太座、小女兒趁著大女兒在相機行的時間,到附近的超市去採購。
大女兒再次開心起來!
到了相機行,我請太座以媽媽/大人的角色帶大女兒進去,請老闆務必協助大女兒;採購完,回到相機行,雖然已經順利解決,我也還是下車、跑進相機行,謝謝老闆之餘,也確認相機無法與電腦連線的原因,然後最重要的是陪大女兒走回車上。
回家後,我想起:大學時,買相機的過程。
當時,母親在得知我的需求後,直接給了一筆錢;然後,我就這樣自己一個人去逛相機街。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這樣的物質滿足,是很足夠的;直到這一次、陪大女兒買相機的經驗,我才發現其中微妙的不同。
有趣的是,在金錢的部分,大女兒的相機是花她自己的錢,而我的相機是花母親的錢;但大女兒在過程中卻是非常地開心、滿足,而我就像是去買了必需品一樣,平淡。
細細地比對,我感受到自己在陪伴大女兒購買相機的過程,除了表現岀支持的態度以外,更是相當投入地在觀察和詢問大女兒的需求。也在她購買後,因為相機無法與電腦連線而被碰觸到「買新的東西給妳幹嘛?買了,妳也不會用!」的創傷時,主動且積極地協助她處理。
後面的幾天,我主動帶太座和女兒們出遊,讓大女兒有機會可以帶著相機到外面拍攝,從實際的操作中熟悉相機的功能,以及自己還需要瞭解的範疇。
我在成為療癒師不久後,便在二〇一二年的年初,加入太座和女兒們的行列,和她們共組一個家庭。這近十年的日子,我將〔療癒〕也應用在與自己、與女兒們的關係中;隨著創傷越來越少,我能給出的愛不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自然。
像這次陪大女兒買相機的事,我是在整個事情都結束後,才想起自己當年買相機的經驗,也才回頭挖掘出當時沒有意識到的孤單。
謝謝大女兒!
讓我重溫與「相機」有關的經驗,於是有機會覺察到「因為從來沒有被給予過,所以不知道自己其實很需要」的心理需求:
- 語言和行動上的支持|購買金額超過心理能力可負荷的商品時,即使孩子已經十七歲(大女兒)、二十歲(我)了,因為其中仍會有因為未知而有的恐懼。透過語言和行動上的支持,可以讓孩子在放鬆之後,更專注於評估商品與自身需求的對應性。例如:我曾和大女兒說的「如果不確定自己會不會就這樣一路玩相機下去,可以先買便宜一點的。如果之後沒有要繼續進階,也不會太可惜;相反的,如果真的很有興趣,想要再買其他的鏡頭,也還有餘裕。」。
- 同在:陪伴與經驗分享|在大女兒購買相機的過程裡,我會搜尋相關的資訊,並且將評比的原因分享給她(如:相機行與百貨專櫃),讓她感受到「我是與她一起的(她不是孤單的)」和「我看重妳的需求/妳的需求對我來說是重要的」。與我自身的經驗相比,雖然金錢的支持也很重要,對相對來說會有「花錢了事」的感覺。
- 更立體的心智輪廓|購買商品的過程,無論是相機或衣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透過觀察和對話,進一步地瞭解孩子隨著成長而改變的需求、喜好,於是可以更立體地描繪出心智輪廓;而孩子會在過程中感受到家長的愛與關注,從而擁有「我(的需求)是被看見」的自我認知,並且在更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懂得尊重自己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