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台灣能源轉型議題的時候,看到了地方人士對於新能源產業的擔憂與疑慮,也看到了地方上農業的困境。我來自新竹的農村,家裡種植過水稻、蘑菇;養過雞、鴨、鵝。多年來一直在思考,我的產業前瞻分析能夠替地方農業帶來那些貢獻,我想我的出發點應該是
科技農業與
地方創生吧! 向這兩個領域的專家學習請益,應該是未來幾年工作上的重點。地方農業目前面臨四個大問題,分別是:(1)
缺乏人力:農村所得偏低,影響青年投入;(2)
資金不足:多數為小資本的個體農戶,難以支持成長轉型;(3)
氣候變遷:
平均每五年遇到一次旱災;(4)
耕地零碎:小農經濟體,零碎的耕地造成管理困難,品質不容易控管。
我心中理想的地方農業是公司型態的中小型組織,運用科技的力量,提升品質,生產銷售高價值的農產品,不進入傳統的果菜批發市場,而是網路直接銷售給終端客戶或者是與商場超市契作,簡稱為科技農業公司。科技農業公司適合青年朋友創業,初期可以承租家族的土地來從事農業行為,讓家族成為地主的角色,如果家族土地龐大,先承租一小部分土地來試辦也是蠻好的。個人從事農業生產目前是免稅的,科技農業公司/產業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租稅優惠,在農業生產上予以免稅或減稅,而農產品銷售部分仍按照現行的租稅制度。科技農業是一個很適合青年創業的產業,因為農產品的種類實在太多,越稀少罕見,價格與利潤就越高,做出自己的特色來,才是重點。栗子的種植可以結合鴿子、兔子、山羊的養殖,擁有降低成本、多元營收(分散風險)的優點。氣耕小型立體網室的綠色蔬菜,產期短,單位面積產量大,無病蟲害困擾與零農藥費用,低肥料費用支出。
影片:氣耕小型立體網室的綠色蔬菜
農地上貨櫃養魚,其獲利可以讓農民放棄賠錢的水稻種植,引進高經濟價值的魚種來高密度養殖,旱地也可以變魚池。貨櫃的排水口打開,自動收集漁獲,節省大量人力。水資源重複循環使用,節省農業用水,養魚的廢水,恰好給隔壁的蔬菜水果種植區當作天然水肥。
影片:旱地也可以變魚池
以上舉例的科技農法,具備省時、省力、省錢、省工、省肥、省水、地方創生、智慧數據等優點,智慧數據讓農法經驗得以傳承進步,並且因應環境變化做出快速調整。科學家正在實驗
智慧澆灌系統應用在水稻種植上面,如果成功,以後就不用每天
巡田水,只要在手機上就可以控制澆灌系統,節省80-90%的水稻用水。據農委會統計,台灣的農業用水約有30%用在水稻灌溉。假設省水80%,
我們的農業用水就省下24%可以支持工業發展,同時減輕農民的負擔。
政府急需要農業節水方案,如果農業用水省下15%,工業用水可以倍增,緩解了地方上長期超抽地下水的問題。台灣的雨水資源約有60%排入海洋,22%蒸發散逸,取用部分僅有18%。取用部分當中,農業用水占了71%、工業用水佔10%、民生用水佔19%。
2021年是台灣的百年大旱,許多農民被迫休耕或停耕,實屬遺憾。而這種遺憾,我們可以透過智慧澆灌系統與科技農法,創造出科技農業這個新產業,帶動地方創生,給農民好的收入,活化地方上的經濟發展同時,依然保持地方上的好山好水。
合理預期,
能源管理之後,台灣下一波重點會是
水資源管理。我們也許貪心了一點,我們追求ESG的理想,同時也追求EPS的現實,這是新的EE(double E),有別於Electronics Engineering(電子工程/半導體)。我們也可以預期,科技農業公司將大量使用智慧澆灌系統,創造競爭優勢,其承接契作或自產自銷的模式,創造了規模經濟與高額利潤。
我期待麥斯產業前瞻分析能夠幫助更多農民變成科技新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