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話:19個月大的幼兒就能分辨動畫與現實,那你呢?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日本動漫畫席捲全球,與之而來的副作用是世界上的「二次控」大量增加了。

(給身心都還在正常三次元的讀者的小常識:「二次控」指的是「二次元情結」,「控」是 Complex 之意,指迷戀動漫畫二次元人物,對真實三次元世界的人類沒有興趣的行為。我是覺得 Wiki 把它叫做「二次元禁斷症候群」有點太嚇人了啦。)

raw-image

當世所不容的犯罪行為發生時社會通常希望找些什麼人還是什麼事來負責(這樣不在「負責圈」裡面的人就可以沒事、安心了),如果從犯人家裡搜出一堆動漫畫收藏品,媒體以及許多學者專家就會說,犯案的原因是分不清動漫畫的妄想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異,導致走上犯罪的不歸路,簡單的說,就是被動漫畫教壞了。

犯罪的原因是不是這樣我們不知道,不過有個新的研究告訴我們,幼兒在 19 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能分清楚「現實世界」與「動畫世界」的差異了。

匈牙利中歐大學(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以16名19個月大的幼兒進行了以下的研究,來看這些幼兒能不能分辨現實與動畫的不同。

第一個實驗是做一個「蹺蹺板」(圖二左),中間有個球會沿著蹺蹺板滾動,掉到兩邊的盒子裡,然後問小朋友球在哪邊,小朋友都能指出正確的盒子。

raw-image

第二個實驗是,把蹺蹺板拿掉,換成一個螢幕,上面有蹺蹺板的動畫(圖二右),球一樣會滾向其中一邊,但是螢幕中沒有盒子,盒子是現實世界中真正的盒子。這時候再問小朋友球道哪裡去了,大部分的小朋友沒有被騙,都指著螢幕,而不是指著真實的盒子。

接下來是第三個實驗,把真實盒子拿掉,在蹺蹺板動畫裡增加了盒子,這時候,小朋友就會指出球會掉落的正確的動畫中的盒子。

也就是說,小朋友可以區分真實世界中以及動畫中的蹺蹺板與盒子,動畫中在蹺蹺板上滾動的球,是不會掉進真實世界的盒子的。

等等,這還不夠,有一個可能的解釋:小朋友有可能並不能區分動畫與真實,會得到上面的結果,是因為「螢幕有邊界」,搞不好他們以為螢幕中的球是因為被邊界擋住,才不能掉進真實世界的盒子。因此,研究團隊又補了一個實驗(圖三)。

raw-image

有兩個左右並列、播著動畫的螢幕,左邊是「小熊回家」,右邊是「小兔子回家」,兩個小動物在兩個螢幕中,分別走進自己的家裡。要注意的是,兩邊的房子長得一模一樣,但是背景不同:小熊的背景是晴朗的夜晚,小兔子則是積雪的白天。

小熊與小兔子回到家裡後,兩個螢幕關掉,左邊(小熊)的螢幕往右上移,右邊(小兔子)的螢幕往左下移。如此一來,螢幕變成上下配置,原來播放小兔子動畫的螢幕,會位於小熊動畫螢幕的下方。

接著把畫面打開,這時會有兩種配置,一個是上、下方螢幕分別播放小熊與小兔子動畫的背景(跟螢幕移動前的螢幕配置一樣);另一種是兩個螢幕畫面對調。這時候小熊跟小兔子都不在螢幕上。

然後研究人員就問小朋友:小兔子在哪裡?

如果小朋友是以「實體螢幕的位置」來回答,不論畫面配置是哪一種,都會回答「小兔子在下面的螢幕裡」。

如果小朋友是以「動畫世界裡面的位置」來回答,就會指出「小兔子在白天積雪的場景的房子裡」的那個螢幕裡。

結果是後者。小朋友是根據畫面裡面的場景來選擇,因為小熊跟小兔子,都是動畫畫面裡才存在的東西。

基於上面四個實驗的結果,結論是:19個月大的幼兒,已經可以分辨「動畫與現實的不同」了。

這個成果,發表於2021/09/10,MIT 發行的「Open Mind」期刊。

所以各位阿宅們請加油,不要輸給19個月大的小朋友喔!

  • 超中二物理宅雜記
  • 等我征服世界就把發展心理學列為全人類必修
  • 生命宇宙與萬事萬物什麼都馬跟物理有關
  • 話都給我講就好 其之297(往 300 邁進中!)
raw-image

PsyPost新聞(2021/11/30):https://www.psypost.org/2021/11/new-cognitive-science-research-gives-insight-into-how-infants-understand-on-screen-animated-events-62175

Open Mind論文(2021/09/10):https://direct.mit.edu/opmi/article/doi/10.1162/opmi_a_00043/106926/For-19-Month-Olds-What-Happens-On-Screen-Stays-O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超中二物理宅的沙龍
159會員
149內容數
以中二魂介紹最新的科學與科技發展,幫你讀剛出爐的最新學術期刊論文,若宅味過重敬請原諒!
2023/01/03
原文發表於夏天,不過貼來 vocus 時已經變冬天了。不過冬天吃完火鍋來根冰棒也是很讚啦...「夏日求生手冊」來了!在這種熱死人的天氣下,大家要怎麼辦呢?「躲在家裡吹冷氣」會讓全球暖化火上加油,不然就來「吃冰」吧!
Thumbnail
2023/01/03
原文發表於夏天,不過貼來 vocus 時已經變冬天了。不過冬天吃完火鍋來根冰棒也是很讚啦...「夏日求生手冊」來了!在這種熱死人的天氣下,大家要怎麼辦呢?「躲在家裡吹冷氣」會讓全球暖化火上加油,不然就來「吃冰」吧!
Thumbnail
2022/11/23
大學生的福音!不用再費心解微積分、線性代數、微分方程的習題了!但這真的是「福音」嗎?AI 已經可以解出大學程度的數學問題,並且以人類聽得懂得方式講解。
Thumbnail
2022/11/23
大學生的福音!不用再費心解微積分、線性代數、微分方程的習題了!但這真的是「福音」嗎?AI 已經可以解出大學程度的數學問題,並且以人類聽得懂得方式講解。
Thumbnail
2022/11/22
­「遊戲中的暴力與色情元素,會不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呢?」美國Stetson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透過「統合分析」,整合了相關論文中的資料統計,探討遊戲中將女性角色塑造的「性化」,會不會提高玩家「性別歧視/厭女症」傾向,或是「對自己的身體不滿而降低對自身的肯定」。結論是「都不會」。
Thumbnail
2022/11/22
­「遊戲中的暴力與色情元素,會不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呢?」美國Stetson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透過「統合分析」,整合了相關論文中的資料統計,探討遊戲中將女性角色塑造的「性化」,會不會提高玩家「性別歧視/厭女症」傾向,或是「對自己的身體不滿而降低對自身的肯定」。結論是「都不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樣的抽離現世,無論作為逃避,或作為開闊對世界的想像,都可以視為一種打破框架的、帶啟發性的文本。
Thumbnail
這樣的抽離現世,無論作為逃避,或作為開闊對世界的想像,都可以視為一種打破框架的、帶啟發性的文本。
Thumbnail
我在網路上看見這篇文章,就開始大肆轉傳啊~畢竟從小到大那些我心愛的漫畫書很多都因為父母的反對而總會突然接消失在我的生命中,那錐心之痛啊~~大人們都不懂啊~但現在終於有人要翻轉這多年的壓抑多年的心情,當然給他好好的傳遞~~哈哈哈哈!!! 文章裡是這樣說的:「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表明,漫畫書或圖畫小說獨特的
Thumbnail
我在網路上看見這篇文章,就開始大肆轉傳啊~畢竟從小到大那些我心愛的漫畫書很多都因為父母的反對而總會突然接消失在我的生命中,那錐心之痛啊~~大人們都不懂啊~但現在終於有人要翻轉這多年的壓抑多年的心情,當然給他好好的傳遞~~哈哈哈哈!!! 文章裡是這樣說的:「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表明,漫畫書或圖畫小說獨特的
Thumbnail
自從開始研究AI以來,我發現許多現象與幼兒的學習過程類似。AI的訓練問題,如過擬合,同樣可以用來思考如何改善孩子的學習方式。小孩喜歡一直看同一本書,同一部卡通,或是喜歡卡通當中有許多重覆的情節,例如:變身或是機器人變形或是機器人合體,這些內容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可預測性),因為預測成功,可以給孩子帶來
Thumbnail
自從開始研究AI以來,我發現許多現象與幼兒的學習過程類似。AI的訓練問題,如過擬合,同樣可以用來思考如何改善孩子的學習方式。小孩喜歡一直看同一本書,同一部卡通,或是喜歡卡通當中有許多重覆的情節,例如:變身或是機器人變形或是機器人合體,這些內容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可預測性),因為預測成功,可以給孩子帶來
Thumbnail
隨著科技發達、資訊傳播方便,網路上分享的各種光怪離奇的影片、幾可亂真的電腦虛擬實境,深深影響人的感官刺激,社會模仿效應已經不是以往書籍、平面媒體、電視電影可比,尤其是加入了網路的互動特質,虛擬人際互動甚至可以超越實際人際,像是實體環境與數位世界混合的混合實境、以及真實個體組成的虛擬人際的線上遊戲。
Thumbnail
隨著科技發達、資訊傳播方便,網路上分享的各種光怪離奇的影片、幾可亂真的電腦虛擬實境,深深影響人的感官刺激,社會模仿效應已經不是以往書籍、平面媒體、電視電影可比,尤其是加入了網路的互動特質,虛擬人際互動甚至可以超越實際人際,像是實體環境與數位世界混合的混合實境、以及真實個體組成的虛擬人際的線上遊戲。
Thumbnail
目前若家中有15歲以上的孩子們,年歲約為40歲以上,都曾經經歷過沒有電腦到電腦普及的程度,電視卡通動畫是唱國語主題曲到現在唱日文歌的熱門動畫年代,先進一點的在網際與遊戲玩過BBS與紅白機。所以經歷過這樣初始的父母,如何明白這三樣物品在這現代社會的相同與相異之處是甚麼?
Thumbnail
目前若家中有15歲以上的孩子們,年歲約為40歲以上,都曾經經歷過沒有電腦到電腦普及的程度,電視卡通動畫是唱國語主題曲到現在唱日文歌的熱門動畫年代,先進一點的在網際與遊戲玩過BBS與紅白機。所以經歷過這樣初始的父母,如何明白這三樣物品在這現代社會的相同與相異之處是甚麼?
Thumbnail
匈牙利中歐大學的研究顯示,19個月大的幼兒,已經可以分辨「動畫與現實的不同」了。 所以各位二次控阿宅們請加油,不要輸給19個月大的小朋友喔!
Thumbnail
匈牙利中歐大學的研究顯示,19個月大的幼兒,已經可以分辨「動畫與現實的不同」了。 所以各位二次控阿宅們請加油,不要輸給19個月大的小朋友喔!
Thumbnail
動畫?卡通?傻傻分不清!? 繼「歌劇魅影不是歌劇而是音樂劇。」之後,愛較真的穎常常會因為忍不住想糾正而得罪人,然後被丟下一句「幹嘛這麼認真?」 而榮登穎『一分鐘把天聊死』排名第二的話題地雷,就是「動畫不是卡通!」OK,你們也有傻傻分不清楚兩者之間差異的時候嗎?以下請看今天的內容整理~
Thumbnail
動畫?卡通?傻傻分不清!? 繼「歌劇魅影不是歌劇而是音樂劇。」之後,愛較真的穎常常會因為忍不住想糾正而得罪人,然後被丟下一句「幹嘛這麼認真?」 而榮登穎『一分鐘把天聊死』排名第二的話題地雷,就是「動畫不是卡通!」OK,你們也有傻傻分不清楚兩者之間差異的時候嗎?以下請看今天的內容整理~
Thumbnail
作者: 戴夫‧葛洛斯曼   新功能介紹 原文作者: Dave Grossman 譯者: 黃致豪 因為想找些關於暴力電玩的影響而看這本書。書中有舉兩個例子還滿值得思考的,1.暴力電玩會讓同情機制消除,像老鼠實驗一樣,孩子會習慣對人形採取傷害行為而無同理心。2.玩電玩會使得大腦機制衰退至原始反應而無
Thumbnail
作者: 戴夫‧葛洛斯曼   新功能介紹 原文作者: Dave Grossman 譯者: 黃致豪 因為想找些關於暴力電玩的影響而看這本書。書中有舉兩個例子還滿值得思考的,1.暴力電玩會讓同情機制消除,像老鼠實驗一樣,孩子會習慣對人形採取傷害行為而無同理心。2.玩電玩會使得大腦機制衰退至原始反應而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