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歷史】示威遊行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你不知道的明清城市暴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談到遊行示威,在台灣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小事情。每年台灣都可以因為各種議題而上街遊行,可能是環保、反對政策等等。許多人認為這個遊行示威的權力是現代以後才有的民主化表現,但其實早在看似最封建威權的帝制時期,華人就有上街示威的傳統,甚至也多次獲得成功讓官府屈服。

明清的城市居民的抗議

許多台灣閩南人的祖先來自的泉彰兩府,在明清時期就是一個讓朝廷頭疼的地方,民風之剽悍,惹的官府常常一個頭兩個大。雍正年間,福建總督高其倬就曾經上奏稱:「福建人情愚悍,輕浮好事,凡有喧鬧,一唱百和,泉漳兩府尤甚。」另一雍正時期的福建總督郝玉麟也曾說:「閩省泉漳兩府;風俗民情,素稱刁悍,向遇事生風,動輒聚眾挾脅官長。」
這裡的「聚眾滋事」,不同於陳勝、吳廣一般的武裝起義叛亂,而是城市居民的一種「群眾運動」,比較類似今天的遊行示威。早在明代開始,中國就已經有了群眾示威遊行的傳統,還演化出一個類似 SOP(標準作業流程),這類的示威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反對地方官政策,也有階層衝突,比如反對富二代魚肉鄉民,甚至有職業別的罷工行為。

沒有 FB、IG、Line的年代要怎樣動員民眾?

在古代沒有人手一個智慧型手機可以隨時看 FB 跟 Line,所以聚集群眾的方式也十分傳統。有利用傳單、揭帖榜文、鳴金擊鼓、歌謠傳播,甚至有直接高舉黃旗聚眾。集會發動的起始點有過去知識份子聚集的明倫堂、民眾聚集的城隍廟、茶館,甚至城門等等。
在「聚眾生事」前,發動的領導者多會舉辦「儀式」,比如說:明朝萬曆 20 年,浙江嘉興反地方縣官范鳴鳳的運動,領導的生員呂協祖在發動活動前還先祭孔,寫下類似檄文的譴責文,發送文宣,最後聚集了四百餘人。
儀式結束後不是等於沒事了,通常在這個歃血為盟(註:歃血: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的儀式後,群眾還會趕赴衙門抗議。在崇禎 12 年蘇州反知縣徵稅的事件中,群眾在孔廟集結後,又前往了衙門抗議稅賦不公。
陳勝吳廣起義。圖/網路共享資源

動員鄰里團結罷市

除了這種傳統的聚眾示威外,現代的罷工罷市,也是早在明清就有過。乾隆 29 年,寶慶府有一縣民劉周祜承辦縣府事務,縣府卻少給酬勞,告上知縣,官府卻把劉男關起來,於是他的弟弟跟友人為了救哥哥,展開一場罷市抗議活動。描述這次事件的奏摺寫到:
「陳德世亟欲周祜釋禁,隨起意脅迫東關各鋪罷市,聲言劉周祜因公受累,如舖戶不肯多出幫費,不容開店,敢不依從,即同各村民赴鋪吵鬧,沿街喊叫⋯⋯又寫傳帖知會,以致城廂舖戶心懷懼怯,十九日同時關店。」
可以看出,當時的罷市商戶其實多是被動的,在整個鄰里的社群壓力下才關門。整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古代的「傳帖」在動員中扮演的重要腳色。

一個不爽拆牌坊、燒城門

同樣在乾隆年間的山西安邑縣,也有村民集結到縣城抗議的例子。該縣令派遣衙役收錢糧,但是衙役卻藉機索賄,導致民怨沸騰。有民眾寫下傳單派送到各村庄號召到縣城抗議,還在傳單內威脅,如果不參與抗議的村莊,就會實施報復。
等鄉民都集結到縣城後,大家一個火氣來把城門牌坊都給拆了,要求官府嚴懲肇事貪腐衙役,知縣沒辦法就把那個衙役給綁了上街,民眾才稍微散去。但午後,又開始集結於北門抗議,但是這次縣城把門給關了,民眾只好甚至放火燒城門
這些群眾運動在清朝的官府眼裡,都認為是無知的愚民受到有心人士煽動。比如在雍正 9 年,湖北安陸府有村民率眾到縣城抗議圍毆了書役。當時湖廣提督岳超龍上奏稱:
「刁棍每假地方公事出頭⋯⋯必逼勒平民,令相附和,無知鄰愚,畏其威勢,又以伊等為公,是關眾人,不得不同行。」
這些群眾運動,根據紀載從數百人到上萬人都有,有文字紀錄的就有數百場。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城市抗議活動的蓬勃發展。

罷工、罷市、罷考,還請「神明」來抗議

而針對不同的議題,古代的民眾也有不同的抗議方式。主要的方式有,罷工罷市、衙門前聚眾鼓譟、還有科舉時代才有的「罷考」。罷市通常是針對地方政府,反對政府政令等會以罷市或罷考的方式進行,衙門前聚眾抗議的則多半是針對官員個人,至於罷工則多是由於雇主苛刻工資等等。比較激烈的還會對官府投磚擲瓦、阻塞交通、焚毀公器甚至械鬥互毆。
最有趣的是,明清城市的集體抗議行動中,許多時候會跟傳統的廟會節慶結合,許多事件是群眾在城隍廟或孔廟中,或者抬轎出巡等群眾聚集時,大哭或者做卷堂文鳴鼓擊鐘,來吸引大眾注意議題,強化社會不公義的現象。同時借助更高的權威「神明」(如:城隍爺)等等,來展現監督或者抗衡官府的行為。
在明代,城市罷工的原因是因為失當的政策跟制度,清朝以後工人罷工則是因為物價跟薪資結構。這兩者的差別也有對向的差異,明代多是雇工對政府的抗議,清朝以後則是對雇主的勞資糾紛。
圖/網路共享資源

朝廷的態度:清剿還是撫諭?

明清的城市群眾抗議活動,特色是發生於城市內,而且大體的城市階級沒有推翻朝廷政權的意圖。反而常常打著「為朝廷除害」的口號。可以看出不同於過去的武裝民變有改朝換代的革命性質,中國自古的城市抗議活動是對事或者針對特定人。
雖然跟農民武裝起義一樣,都是因為經濟生計問題導致,但是因為城市對於經濟情況較為敏感,加上又接近行政中心,能較迅速反應,官府也能同時做出應對。不同於農村不被注意,當影響到時已經是病入膏肓的結構問題,加上政府之力較難企及,最後比起城市更容易形成武裝叛亂。
過去的明清朝廷又是怎麼處理這種城市抗爭?主要有撫跟剿兩種,比較明朝跟清朝的做法,會發現明朝更趨向撫諭民眾,接受民眾訴求而進行改變政策;清朝則是多半直接鎮壓。這或許是因為清王朝作為外來政權,為了穩固基礎必須高壓統治漢人。
同時,官員層級的高低也會影響結果。一般來說,越是下層的的官員比如知縣,就更能理解群眾運動的訴求而致力解決,而越高層的例如巡撫、總督就傾向不同情,使用武力解決。這也體現了官員是不是能體恤民情。

明清之別看政權好壞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朝代,即便滅亡百年後,在海外仍有許多人高舉的反清復明旗幟。過去曾經是明朝藩屬的李氏朝鮮,即便在清朝滅亡大明後,仍以懷念明朝百餘年,明間用崇禎年號到兩百多年。而當時與明朝接觸的西方傳教士也記載,明朝是一個人民有精神內涵的王朝。
至於清朝,滅亡後再無人懷念,即便有超越明朝的大版圖,滅亡後也有幾次鬧劇般的復辟跟滿洲國,清朝在華人的歷史記憶中仍是一個充滿汙點的朝代。這不只是因為清朝是異族入侵,中國早在南北朝時代就有過異族王朝,更是因為清朝的統治方式的惡劣。
在管理學上,我們如何鑑別一個人是否是好的領導者呢?就是當他不再擁有管理職位時,其他同事會怎樣看待跟對待他,如果即便他沒有管理職仍有號召力,那就是成功的領導。同樣地,一個政權的好壞,或許可用同樣方式思考:當他滅亡時,人們會懷念他,還是額手稱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01會員
48內容數
這是為了推廣職涯探索而發起的一個公益寫作計畫,將跟你分享未來時代下成就更好人生的方法。有效率的高效學習與產出、個人品牌建立 、求職與職場必備軟硬技能、演說寫作與社群經營的獨門內功心法 等等,我將用自身經驗與理論,告訴你怎樣可以把熱情發展成專業,透過專業獲得多元收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o Tsik Bu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86 年,位於山口的荻市向福島的會津若松市提出締結姊妹市的邀約,這看似城市間稀鬆平常的邀請,卻引發福島縣民激憤的抗議。而就在縣民抗議下,會津若松市拒絕了荻市的邀約,雙方市長甚至有個不成文的「習俗」,就是互相不握手──怎麼回事?
安平時代後期開始,日本貴族間的同性愛慕之情可以說見怪不怪,這讓聲名遠播的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初訪日本的時候大驚失色。他在晉見大名(編按:日本古代封建領主的稱謂)大內義隆時,憤怒痛斥日本人犯下的同性戀跟拜偶像的罪刑,稱這種罪孽簡直汙穢至極。而沙勿略竟也因此吃了閉門羹,被許多佛教僧侶恥笑,同時也不受到當地
1946 年,已經獲得共產陣營普遍承認,而且已經實質獨立近 40 年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要求加入聯合國,卻被當時佔有中國代表權的國民黨政府否決。此後數年,每當蒙古要求進入聯合國,中華民國都以各種理由阻饒,讓蒙古入聯的提案連安理會都進不了。
在中國科技史上,學者發現一個矛盾現象,就是為什麼中國這樣先進的古代文明會在15世紀開始遠遠落後西方,為什麼工業革命不是在中國發生,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我們可以從科學之母,數學的發展來看看。中國的三角學一直到清初梅文鼎接受了西方數學以後融會貫通才寫出第一本中國本土的三角學書籍《平三角舉要》。
日本密斯滋書房於 1971 年出版的《台灣》一書中,就曾提到了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特別喜歡用鹿兒島同鄉擔任總督府官員。樺山時代的總督府人事課長木下新三郎就曾經感歎:日治初期,來台灣的大多是在日本國內不得志的人,總督府下沒有幾個能幹的。鹿兒島人尤其佔據主要職位,只要是鹿兒島人,樺山都會予以錄用。
1986 年,位於山口的荻市向福島的會津若松市提出締結姊妹市的邀約,這看似城市間稀鬆平常的邀請,卻引發福島縣民激憤的抗議。而就在縣民抗議下,會津若松市拒絕了荻市的邀約,雙方市長甚至有個不成文的「習俗」,就是互相不握手──怎麼回事?
安平時代後期開始,日本貴族間的同性愛慕之情可以說見怪不怪,這讓聲名遠播的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初訪日本的時候大驚失色。他在晉見大名(編按:日本古代封建領主的稱謂)大內義隆時,憤怒痛斥日本人犯下的同性戀跟拜偶像的罪刑,稱這種罪孽簡直汙穢至極。而沙勿略竟也因此吃了閉門羹,被許多佛教僧侶恥笑,同時也不受到當地
1946 年,已經獲得共產陣營普遍承認,而且已經實質獨立近 40 年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要求加入聯合國,卻被當時佔有中國代表權的國民黨政府否決。此後數年,每當蒙古要求進入聯合國,中華民國都以各種理由阻饒,讓蒙古入聯的提案連安理會都進不了。
在中國科技史上,學者發現一個矛盾現象,就是為什麼中國這樣先進的古代文明會在15世紀開始遠遠落後西方,為什麼工業革命不是在中國發生,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我們可以從科學之母,數學的發展來看看。中國的三角學一直到清初梅文鼎接受了西方數學以後融會貫通才寫出第一本中國本土的三角學書籍《平三角舉要》。
日本密斯滋書房於 1971 年出版的《台灣》一書中,就曾提到了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特別喜歡用鹿兒島同鄉擔任總督府官員。樺山時代的總督府人事課長木下新三郎就曾經感歎:日治初期,來台灣的大多是在日本國內不得志的人,總督府下沒有幾個能幹的。鹿兒島人尤其佔據主要職位,只要是鹿兒島人,樺山都會予以錄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2014年春天上週五(17日)立法院院會審議國民黨和民眾黨團擬具的國會改革法案,期間朝野爆發數次激烈肢體衝突,數位立法委員亦在期間負傷,並有積極民眾即刻發出集結號召,聚集於立法院外高呼「停止表決、實質審查」的訴求⋯⋯
Thumbnail
1947年3月25日,嘉義火車站前的廣場上,德高望重、在幾天前代表地方前往談判的菁英們:潘木枝、盧炳欽、陳澄波、 柯麟,雙眼被上衣遮蔽、向後揹的手被電線綑綁,一步步拖行前進,隨後遭槍決示眾。 瞬間,他們胸口所淌出的,是全體台灣民眾的血,血流不止至今。
Thumbnail
《解嚴後的台灣》 台灣經過了長達四十年的戒嚴時代,終於落幕結束了。解嚴後的夏天,隨著政治開放的熱潮,似乎更加的炎熱,空氣中也帶著令人緊繃的氣氛。 「打倒萬年國會!老賊滾蛋!」在台北鬧區的一條街上,擠滿了抗議的人潮。隨著鮮明反對旗幟,指揮車的前導,抗議的人群行列,拉長了好幾條街。交通當然也就堵塞,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統促黨主席張安樂先生幾次公開呼籲政府應依法行政,行事做端也坦蕩蕩接受社會檢驗,創黨數年下來也未曾有違法被拘捕的情事發生,智者都有明辨是非的判斷力,台灣最美好的風景是人,應杜絕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分裂。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2014年春天上週五(17日)立法院院會審議國民黨和民眾黨團擬具的國會改革法案,期間朝野爆發數次激烈肢體衝突,數位立法委員亦在期間負傷,並有積極民眾即刻發出集結號召,聚集於立法院外高呼「停止表決、實質審查」的訴求⋯⋯
Thumbnail
1947年3月25日,嘉義火車站前的廣場上,德高望重、在幾天前代表地方前往談判的菁英們:潘木枝、盧炳欽、陳澄波、 柯麟,雙眼被上衣遮蔽、向後揹的手被電線綑綁,一步步拖行前進,隨後遭槍決示眾。 瞬間,他們胸口所淌出的,是全體台灣民眾的血,血流不止至今。
Thumbnail
《解嚴後的台灣》 台灣經過了長達四十年的戒嚴時代,終於落幕結束了。解嚴後的夏天,隨著政治開放的熱潮,似乎更加的炎熱,空氣中也帶著令人緊繃的氣氛。 「打倒萬年國會!老賊滾蛋!」在台北鬧區的一條街上,擠滿了抗議的人潮。隨著鮮明反對旗幟,指揮車的前導,抗議的人群行列,拉長了好幾條街。交通當然也就堵塞,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統促黨主席張安樂先生幾次公開呼籲政府應依法行政,行事做端也坦蕩蕩接受社會檢驗,創黨數年下來也未曾有違法被拘捕的情事發生,智者都有明辨是非的判斷力,台灣最美好的風景是人,應杜絕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