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歷史】示威遊行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你不知道的明清城市暴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談到遊行示威,在台灣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小事情。每年台灣都可以因為各種議題而上街遊行,可能是環保、反對政策等等。許多人認為這個遊行示威的權力是現代以後才有的民主化表現,但其實早在看似最封建威權的帝制時期,華人就有上街示威的傳統,甚至也多次獲得成功讓官府屈服。


raw-image



明清的城市居民的抗議

許多台灣閩南人的祖先來自的泉彰兩府,在明清時期就是一個讓朝廷頭疼的地方,民風之剽悍,惹的官府常常一個頭兩個大。雍正年間,福建總督高其倬就曾經上奏稱:「福建人情愚悍,輕浮好事,凡有喧鬧,一唱百和,泉漳兩府尤甚。」另一雍正時期的福建總督郝玉麟也曾說:「閩省泉漳兩府;風俗民情,素稱刁悍,向遇事生風,動輒聚眾挾脅官長。」

這裡的「聚眾滋事」,不同於陳勝、吳廣一般的武裝起義叛亂,而是城市居民的一種「群眾運動」,比較類似今天的遊行示威。早在明代開始,中國就已經有了群眾示威遊行的傳統,還演化出一個類似 SOP(標準作業流程),這類的示威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反對地方官政策,也有階層衝突,比如反對富二代魚肉鄉民,甚至有職業別的罷工行為。

沒有 FB、IG、Line的年代要怎樣動員民眾?

在古代沒有人手一個智慧型手機可以隨時看 FB 跟 Line,所以聚集群眾的方式也十分傳統。有利用傳單、揭帖榜文、鳴金擊鼓、歌謠傳播,甚至有直接高舉黃旗聚眾。集會發動的起始點有過去知識份子聚集的明倫堂、民眾聚集的城隍廟、茶館,甚至城門等等。

在「聚眾生事」前,發動的領導者多會舉辦「儀式」,比如說:明朝萬曆 20 年,浙江嘉興反地方縣官范鳴鳳的運動,領導的生員呂協祖在發動活動前還先祭孔,寫下類似檄文的譴責文,發送文宣,最後聚集了四百餘人。

儀式結束後不是等於沒事了,通常在這個歃血為盟(註:歃血: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的儀式後,群眾還會趕赴衙門抗議。在崇禎 12 年蘇州反知縣徵稅的事件中,群眾在孔廟集結後,又前往了衙門抗議稅賦不公。

陳勝吳廣起義。圖/網路共享資源


動員鄰里團結罷市

除了這種傳統的聚眾示威外,現代的罷工罷市,也是早在明清就有過。乾隆 29 年,寶慶府有一縣民劉周祜承辦縣府事務,縣府卻少給酬勞,告上知縣,官府卻把劉男關起來,於是他的弟弟跟友人為了救哥哥,展開一場罷市抗議活動。描述這次事件的奏摺寫到:

「陳德世亟欲周祜釋禁,隨起意脅迫東關各鋪罷市,聲言劉周祜因公受累,如舖戶不肯多出幫費,不容開店,敢不依從,即同各村民赴鋪吵鬧,沿街喊叫⋯⋯又寫傳帖知會,以致城廂舖戶心懷懼怯,十九日同時關店。」

可以看出,當時的罷市商戶其實多是被動的,在整個鄰里的社群壓力下才關門。整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古代的「傳帖」在動員中扮演的重要腳色。

一個不爽拆牌坊、燒城門

同樣在乾隆年間的山西安邑縣,也有村民集結到縣城抗議的例子。該縣令派遣衙役收錢糧,但是衙役卻藉機索賄,導致民怨沸騰。有民眾寫下傳單派送到各村庄號召到縣城抗議,還在傳單內威脅,如果不參與抗議的村莊,就會實施報復。

等鄉民都集結到縣城後,大家一個火氣來把城門牌坊都給拆了,要求官府嚴懲肇事貪腐衙役,知縣沒辦法就把那個衙役給綁了上街,民眾才稍微散去。但午後,又開始集結於北門抗議,但是這次縣城把門給關了,民眾只好甚至放火燒城門

這些群眾運動在清朝的官府眼裡,都認為是無知的愚民受到有心人士煽動。比如在雍正 9 年,湖北安陸府有村民率眾到縣城抗議圍毆了書役。當時湖廣提督岳超龍上奏稱:

「刁棍每假地方公事出頭⋯⋯必逼勒平民,令相附和,無知鄰愚,畏其威勢,又以伊等為公,是關眾人,不得不同行。」

這些群眾運動,根據紀載從數百人到上萬人都有,有文字紀錄的就有數百場。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城市抗議活動的蓬勃發展。

罷工、罷市、罷考,還請「神明」來抗議

而針對不同的議題,古代的民眾也有不同的抗議方式。主要的方式有,罷工罷市、衙門前聚眾鼓譟、還有科舉時代才有的「罷考」。罷市通常是針對地方政府,反對政府政令等會以罷市或罷考的方式進行,衙門前聚眾抗議的則多半是針對官員個人,至於罷工則多是由於雇主苛刻工資等等。比較激烈的還會對官府投磚擲瓦、阻塞交通、焚毀公器甚至械鬥互毆。

最有趣的是,明清城市的集體抗議行動中,許多時候會跟傳統的廟會節慶結合,許多事件是群眾在城隍廟或孔廟中,或者抬轎出巡等群眾聚集時,大哭或者做卷堂文鳴鼓擊鐘,來吸引大眾注意議題,強化社會不公義的現象。同時借助更高的權威「神明」(如:城隍爺)等等,來展現監督或者抗衡官府的行為。

在明代,城市罷工的原因是因為失當的政策跟制度,清朝以後工人罷工則是因為物價跟薪資結構。這兩者的差別也有對向的差異,明代多是雇工對政府的抗議,清朝以後則是對雇主的勞資糾紛。

圖/網路共享資源


朝廷的態度:清剿還是撫諭?

明清的城市群眾抗議活動,特色是發生於城市內,而且大體的城市階級沒有推翻朝廷政權的意圖。反而常常打著「為朝廷除害」的口號。可以看出不同於過去的武裝民變有改朝換代的革命性質,中國自古的城市抗議活動是對事或者針對特定人。

雖然跟農民武裝起義一樣,都是因為經濟生計問題導致,但是因為城市對於經濟情況較為敏感,加上又接近行政中心,能較迅速反應,官府也能同時做出應對。不同於農村不被注意,當影響到時已經是病入膏肓的結構問題,加上政府之力較難企及,最後比起城市更容易形成武裝叛亂。

過去的明清朝廷又是怎麼處理這種城市抗爭?主要有撫跟剿兩種,比較明朝跟清朝的做法,會發現明朝更趨向撫諭民眾,接受民眾訴求而進行改變政策;清朝則是多半直接鎮壓。這或許是因為清王朝作為外來政權,為了穩固基礎必須高壓統治漢人。

同時,官員層級的高低也會影響結果。一般來說,越是下層的的官員比如知縣,就更能理解群眾運動的訴求而致力解決,而越高層的例如巡撫、總督就傾向不同情,使用武力解決。這也體現了官員是不是能體恤民情。

明清之別看政權好壞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朝代,即便滅亡百年後,在海外仍有許多人高舉的反清復明旗幟。過去曾經是明朝藩屬的李氏朝鮮,即便在清朝滅亡大明後,仍以懷念明朝百餘年,明間用崇禎年號到兩百多年。而當時與明朝接觸的西方傳教士也記載,明朝是一個人民有精神內涵的王朝。

至於清朝,滅亡後再無人懷念,即便有超越明朝的大版圖,滅亡後也有幾次鬧劇般的復辟跟滿洲國,清朝在華人的歷史記憶中仍是一個充滿汙點的朝代。這不只是因為清朝是異族入侵,中國早在南北朝時代就有過異族王朝,更是因為清朝的統治方式的惡劣。

在管理學上,我們如何鑑別一個人是否是好的領導者呢?就是當他不再擁有管理職位時,其他同事會怎樣看待跟對待他,如果即便他沒有管理職仍有號召力,那就是成功的領導。同樣地,一個政權的好壞,或許可用同樣方式思考:當他滅亡時,人們會懷念他,還是額手稱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o Tsik Bun的沙龍
801會員
48內容數
這是為了推廣職涯探索而發起的一個公益寫作計畫,將跟你分享未來時代下成就更好人生的方法。有效率的高效學習與產出、個人品牌建立 、求職與職場必備軟硬技能、演說寫作與社群經營的獨門內功心法 等等,我將用自身經驗與理論,告訴你怎樣可以把熱情發展成專業,透過專業獲得多元收入。
Ho Tsik Bu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1/24
今天看了一本很有趣的新書《永遠的臺灣島》,出版不到一個月,這本書的故事是在說1945年一個念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今師範大學)的日本學生竹內的故事。一看封面還以為是小說,結果竟然是一個老人的回憶錄。 最近很少看歷史書,特別紀錄一下心得。
Thumbnail
2022/01/24
今天看了一本很有趣的新書《永遠的臺灣島》,出版不到一個月,這本書的故事是在說1945年一個念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今師範大學)的日本學生竹內的故事。一看封面還以為是小說,結果竟然是一個老人的回憶錄。 最近很少看歷史書,特別紀錄一下心得。
Thumbnail
2021/12/09
1986 年,位於山口的荻市向福島的會津若松市提出締結姊妹市的邀約,這看似城市間稀鬆平常的邀請,卻引發福島縣民激憤的抗議。而就在縣民抗議下,會津若松市拒絕了荻市的邀約,雙方市長甚至有個不成文的「習俗」,就是互相不握手──怎麼回事?
Thumbnail
2021/12/09
1986 年,位於山口的荻市向福島的會津若松市提出締結姊妹市的邀約,這看似城市間稀鬆平常的邀請,卻引發福島縣民激憤的抗議。而就在縣民抗議下,會津若松市拒絕了荻市的邀約,雙方市長甚至有個不成文的「習俗」,就是互相不握手──怎麼回事?
Thumbnail
2021/12/09
安平時代後期開始,日本貴族間的同性愛慕之情可以說見怪不怪,這讓聲名遠播的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初訪日本的時候大驚失色。他在晉見大名(編按:日本古代封建領主的稱謂)大內義隆時,憤怒痛斥日本人犯下的同性戀跟拜偶像的罪刑,稱這種罪孽簡直汙穢至極。而沙勿略竟也因此吃了閉門羹,被許多佛教僧侶恥笑,同時也不受到當地
Thumbnail
2021/12/09
安平時代後期開始,日本貴族間的同性愛慕之情可以說見怪不怪,這讓聲名遠播的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初訪日本的時候大驚失色。他在晉見大名(編按:日本古代封建領主的稱謂)大內義隆時,憤怒痛斥日本人犯下的同性戀跟拜偶像的罪刑,稱這種罪孽簡直汙穢至極。而沙勿略竟也因此吃了閉門羹,被許多佛教僧侶恥笑,同時也不受到當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網路進入社群網站時代,政經力量要分化人民,讓人民兩極化,仇恨力道加大,人民在網路世界不斷操演台灣根深蒂固的「分類械鬥」。 這種動員比以往任何政治動員或媒體宣傳戰,更簡易且迅速。
Thumbnail
網路進入社群網站時代,政經力量要分化人民,讓人民兩極化,仇恨力道加大,人民在網路世界不斷操演台灣根深蒂固的「分類械鬥」。 這種動員比以往任何政治動員或媒體宣傳戰,更簡易且迅速。
Thumbnail
當您帶朋友來屏東潮州鎮玩時,也許直接就跑去吃燒冷冰、廟口黑輪、三山國王廟旁的炒粿仔、大腸包香腸..........。你可知道,除了燒冷冰,其他都是「潮汕食品」! 嗯?什麼是潮汕?潮州人的先祖從哪裡來開墾的? 散步到建基路,只能手指著三山國王廟說:「這是潮州老街」,然後你就說不下去了.......
Thumbnail
當您帶朋友來屏東潮州鎮玩時,也許直接就跑去吃燒冷冰、廟口黑輪、三山國王廟旁的炒粿仔、大腸包香腸..........。你可知道,除了燒冷冰,其他都是「潮汕食品」! 嗯?什麼是潮汕?潮州人的先祖從哪裡來開墾的? 散步到建基路,只能手指著三山國王廟說:「這是潮州老街」,然後你就說不下去了.......
Thumbnail
明末年間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逼的崇禎皇帝上吊自殺。隨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逐退李自成。但北京自此不再屬於漢族當王,而是滿清韃子當皇帝。 清軍開始南下,在楊州屠城七日,消息讓整個廣東人感到顫抖。而天也跟著變了,春天山上凍雪不融,導致無法春耕。失去夏季收穫機會;清明之後勉強插秧,到了大暑,卻有多個颱風來襲
Thumbnail
明末年間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逼的崇禎皇帝上吊自殺。隨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逐退李自成。但北京自此不再屬於漢族當王,而是滿清韃子當皇帝。 清軍開始南下,在楊州屠城七日,消息讓整個廣東人感到顫抖。而天也跟著變了,春天山上凍雪不融,導致無法春耕。失去夏季收穫機會;清明之後勉強插秧,到了大暑,卻有多個颱風來襲
Thumbnail
台灣歷史被書寫一頁頁民族抗爭史,事實上由亂入治,確是台灣本土歷史的真相。每一次械鬥、爭執、反抗過後,統治者因應當時民情民意,改變舊日政策,開始發展台灣。一代又一代的外來政權,恆春古城見證了清朝烈的反抗歷史。 1871年、一艘琉球國的船隻遭遇颱風,漂流至九棚灣附近,獲排灣族人收留。但因為彼此語言文化不
Thumbnail
台灣歷史被書寫一頁頁民族抗爭史,事實上由亂入治,確是台灣本土歷史的真相。每一次械鬥、爭執、反抗過後,統治者因應當時民情民意,改變舊日政策,開始發展台灣。一代又一代的外來政權,恆春古城見證了清朝烈的反抗歷史。 1871年、一艘琉球國的船隻遭遇颱風,漂流至九棚灣附近,獲排灣族人收留。但因為彼此語言文化不
Thumbnail
清領時期 臺灣府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清之所以將台納入版圖絕非是想除去明鄭勢力,對於台的建設和經營定不以為然,為此怕臺灣在成為反清基地,特頒「渡台禁令」,使得臺灣于清初時並無太大墾辟,清朝的消極政策使在台的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更加,治安的惡化、’官府的苛政,1721年爆發的「朱一貴事件」,就此雍正在位
Thumbnail
清領時期 臺灣府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清之所以將台納入版圖絕非是想除去明鄭勢力,對於台的建設和經營定不以為然,為此怕臺灣在成為反清基地,特頒「渡台禁令」,使得臺灣于清初時並無太大墾辟,清朝的消極政策使在台的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更加,治安的惡化、’官府的苛政,1721年爆發的「朱一貴事件」,就此雍正在位
Thumbnail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Thumbnail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Thumbnail
談到遊行示威,在台灣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小事情。每年台灣都可以因為各種議題而上街遊行,可能是環保、反對政策等等。許多人認為這個遊行示威的權力是現代以後才有的民主化表現,但其實早在看似最封建威權的帝制時期,華人就有上街示威的傳統,甚至也多次獲得成功讓官府屈服。 明清的城市居民的抗議 許多台灣閩南
Thumbnail
談到遊行示威,在台灣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小事情。每年台灣都可以因為各種議題而上街遊行,可能是環保、反對政策等等。許多人認為這個遊行示威的權力是現代以後才有的民主化表現,但其實早在看似最封建威權的帝制時期,華人就有上街示威的傳統,甚至也多次獲得成功讓官府屈服。 明清的城市居民的抗議 許多台灣閩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