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臺灣島》:1945年戰敗的台北,跟你想的不一樣

今天看了一本很有趣的新書《永遠的臺灣島》,出版不到一個月,這本書的故事是在說1945年一個念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今師範大學)的日本學生竹內的故事。一看封面還以為是小說,結果竟然是一個老人的回憶錄。
最讓我覺得有趣的是,竹內昭太郎竟然還是我學長,他念的是日本時代的錦尋常小學校,就是今天的龍安國小。他住的地方也是靠近今天東門一帶。當年錦尋常小學校就是為了臺北帝國大學教職員子女設立的,竹內的背景也很不一般,他父親是總督府的職員。
1945年他剛考上臺北高校高等科,雖然是高一年紀,但是臺北高校在當時相當於是大學預科,是能穩保送到日本內地帝國大學的。所以也被當成是高等教育,人生正要意氣風發時,他卻面臨了「開學即入伍」的窘境,沒念幾天書就被編入學徒兵,派駐在今天的陽明山區。
這本書從一個日本學生的觀點看二戰末期的台灣,就像日記一樣從1945年五月記述到1946年初。裡面很多的敘述都突破我過去的印象,讓我還滿驚訝的。比如說,其實竹內正好是辜寬敏的同班同學。

與大眾想像不同的真實日治臺北

當時戰爭末期,要把這些學生兵編入正式的通訊兵時,審查的長官特別要求要把台灣人剃除名單,跟課本上學到的戰爭末期皇民化日台一體滿不一樣的,即便日本快戰敗,本島人還是被堤防著。
而當時在臺北日本人跟台灣人居住的地方也分很開,今天大安區一帶都是日本人居住地,而本島人大多在萬華跟大同區一帶。在他的記述中,反而在終戰前,對台灣本地人的記述不多,了不起談到日台混血的辜寬敏幾次。
但其中很有意思的是,裡面提到台灣幾所高等學校會有棒球賽。互相會揶揄彼此,比如總督府台中農專(今中興大學)會被嘲笑是農夫,而總督府台南工專(今成功大學)會被說是工人。那時候還有兩個總督府系列學校,分別是台北醫專(今台大醫學院)跟臺北商專(今台大管院)。
在那時候,臺北高校因為是大學預科,相較於被當成專科學校的臺中農林專門學校跟臺南工業專門學校是更被重視的。而戰後日本本地的舊制高等學校也通常直接改制成大學的學部。
結果國府接收以後,因為不了解日本學制,把臺北高校改制成高中,把農林學校跟工業學校改制成大學的台中農學院跟台南工學院,反而讓臺北高校的學生很不滿。後來日本學生都引揚歸國以後,才又改制成省立師範學院。

不感謝日本的臺灣人

這本書很多小故事讓我很驚訝,比如他提到朝鮮兵團也曾經進駐臺北,而他們當時跟朝鮮人相處的也很好。反而台灣人在終戰後,立刻爆發反日浪潮,甚至有日本老師戰敗後對台籍學生說:「日本也建設臺灣很多。」卻被臺灣學生不認同回說:「那也是為了侵略目的,不能混唯一談。」還有當過日本兵的台灣人開始報復殺害日本人,當時他都怕自己走在路上會被台灣人攻擊,也對台灣人也感到很愧疚。
但這種情況沒有維持很久,很快的國府的軍隊來台以後,因為跟中國軍隊語言跟溝通上的矛盾衝突越來越多,他也觀察到許多對日本人的不滿情緒,轉移到國民政府身上。這些故事都跟過去以為台灣人像海角七號演的那樣,對日本人引揚依依不捨有地的觀點角度有所不同。
還有一個最有趣的,是其實到戰爭末期,這些在台日本人都很厭倦戰爭,也都不抱希望會打贏,情緒都滿悲觀的。而8月15日天皇投降後,60萬台灣軍有些軍官還抱持著要繼續抵抗的心態,很快就被本土來的投降命令給掩蓋過去。
而這些學生兵在終戰後,第一件事情不是哭天搶地,想要以身殉國,反而是想要把戰時虐待他們的關東軍教官抓出來打一頓。結果還沒打成,這教官早就被台北一中(今建中)的學生打到剩下半條命了,他們也就作罷了。

多元混合的國度

天皇投降後的臺灣真的很奇妙,日本人沒有馬上撤離,許多待了半年左右,所以1945年底,那是一個日本人還沒撤離,國軍已經上岸,國府展開對臺灣統治,臺灣的學校還在用日語教學,福佬人跟客家人也還在用日語做溝通語言,但日本人已經變成四等國民的有趣情況。
這本書很好閱讀,而且滿多內容滿有趣的。比如他們原本以為戰敗日本男人都會被閹割以後送到美洲當奴隸,結果美軍來臺灣跟日本人買東西殺價完還會給日本人小費,看到美軍軍官跟小兵完全沒有皇軍那種病態的階級跟羞辱,感到十分驚訝於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的情況。
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臺灣故事。這本書的作者竹內先生去年2021年過世,而這本書其實早在30幾年前就曾在日本出版。跟他的視角,彷彿回到近80年前的台灣,看到很多過去不知道的事情,歷史真的很有去,每個人的角度都會不一樣,也會根據每個時代的觀點,有不同的呈現。
最近很少看歷史書,特別紀錄一下心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Ho Tsik Bun
    Ho Tsik Bun
    Ho Tsik Bun is a Taiwenese Writer.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