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臺灣島》:1945年戰敗的台北,跟你想的不一樣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天看了一本很有趣的新書《永遠的臺灣島》,出版不到一個月,這本書的故事是在說1945年一個念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今師範大學)的日本學生竹內的故事。一看封面還以為是小說,結果竟然是一個老人的回憶錄。
最讓我覺得有趣的是,竹內昭太郎竟然還是我學長,他念的是日本時代的錦尋常小學校,就是今天的龍安國小。他住的地方也是靠近今天東門一帶。當年錦尋常小學校就是為了臺北帝國大學教職員子女設立的,竹內的背景也很不一般,他父親是總督府的職員。
1945年他剛考上臺北高校高等科,雖然是高一年紀,但是臺北高校在當時相當於是大學預科,是能穩保送到日本內地帝國大學的。所以也被當成是高等教育,人生正要意氣風發時,他卻面臨了「開學即入伍」的窘境,沒念幾天書就被編入學徒兵,派駐在今天的陽明山區。
這本書從一個日本學生的觀點看二戰末期的台灣,就像日記一樣從1945年五月記述到1946年初。裡面很多的敘述都突破我過去的印象,讓我還滿驚訝的。比如說,其實竹內正好是辜寬敏的同班同學。

與大眾想像不同的真實日治臺北

當時戰爭末期,要把這些學生兵編入正式的通訊兵時,審查的長官特別要求要把台灣人剃除名單,跟課本上學到的戰爭末期皇民化日台一體滿不一樣的,即便日本快戰敗,本島人還是被堤防著。
而當時在臺北日本人跟台灣人居住的地方也分很開,今天大安區一帶都是日本人居住地,而本島人大多在萬華跟大同區一帶。在他的記述中,反而在終戰前,對台灣本地人的記述不多,了不起談到日台混血的辜寬敏幾次。
但其中很有意思的是,裡面提到台灣幾所高等學校會有棒球賽。互相會揶揄彼此,比如總督府台中農專(今中興大學)會被嘲笑是農夫,而總督府台南工專(今成功大學)會被說是工人。那時候還有兩個總督府系列學校,分別是台北醫專(今台大醫學院)跟臺北商專(今台大管院)。
在那時候,臺北高校因為是大學預科,相較於被當成專科學校的臺中農林專門學校跟臺南工業專門學校是更被重視的。而戰後日本本地的舊制高等學校也通常直接改制成大學的學部。
結果國府接收以後,因為不了解日本學制,把臺北高校改制成高中,把農林學校跟工業學校改制成大學的台中農學院跟台南工學院,反而讓臺北高校的學生很不滿。後來日本學生都引揚歸國以後,才又改制成省立師範學院。

不感謝日本的臺灣人

這本書很多小故事讓我很驚訝,比如他提到朝鮮兵團也曾經進駐臺北,而他們當時跟朝鮮人相處的也很好。反而台灣人在終戰後,立刻爆發反日浪潮,甚至有日本老師戰敗後對台籍學生說:「日本也建設臺灣很多。」卻被臺灣學生不認同回說:「那也是為了侵略目的,不能混唯一談。」還有當過日本兵的台灣人開始報復殺害日本人,當時他都怕自己走在路上會被台灣人攻擊,也對台灣人也感到很愧疚。
但這種情況沒有維持很久,很快的國府的軍隊來台以後,因為跟中國軍隊語言跟溝通上的矛盾衝突越來越多,他也觀察到許多對日本人的不滿情緒,轉移到國民政府身上。這些故事都跟過去以為台灣人像海角七號演的那樣,對日本人引揚依依不捨有地的觀點角度有所不同。
還有一個最有趣的,是其實到戰爭末期,這些在台日本人都很厭倦戰爭,也都不抱希望會打贏,情緒都滿悲觀的。而8月15日天皇投降後,60萬台灣軍有些軍官還抱持著要繼續抵抗的心態,很快就被本土來的投降命令給掩蓋過去。
而這些學生兵在終戰後,第一件事情不是哭天搶地,想要以身殉國,反而是想要把戰時虐待他們的關東軍教官抓出來打一頓。結果還沒打成,這教官早就被台北一中(今建中)的學生打到剩下半條命了,他們也就作罷了。

多元混合的國度

天皇投降後的臺灣真的很奇妙,日本人沒有馬上撤離,許多待了半年左右,所以1945年底,那是一個日本人還沒撤離,國軍已經上岸,國府展開對臺灣統治,臺灣的學校還在用日語教學,福佬人跟客家人也還在用日語做溝通語言,但日本人已經變成四等國民的有趣情況。
這本書很好閱讀,而且滿多內容滿有趣的。比如他們原本以為戰敗日本男人都會被閹割以後送到美洲當奴隸,結果美軍來臺灣跟日本人買東西殺價完還會給日本人小費,看到美軍軍官跟小兵完全沒有皇軍那種病態的階級跟羞辱,感到十分驚訝於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的情況。
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臺灣故事。這本書的作者竹內先生去年2021年過世,而這本書其實早在30幾年前就曾在日本出版。跟他的視角,彷彿回到近80年前的台灣,看到很多過去不知道的事情,歷史真的很有去,每個人的角度都會不一樣,也會根據每個時代的觀點,有不同的呈現。
最近很少看歷史書,特別紀錄一下心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01會員
    48內容數
    這是為了推廣職涯探索而發起的一個公益寫作計畫,將跟你分享未來時代下成就更好人生的方法。有效率的高效學習與產出、個人品牌建立 、求職與職場必備軟硬技能、演說寫作與社群經營的獨門內功心法 等等,我將用自身經驗與理論,告訴你怎樣可以把熱情發展成專業,透過專業獲得多元收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o Tsik Bu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談到遊行示威,在台灣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小事情。每年台灣都可以因為各種議題而上街遊行,可能是環保、反對政策等等。許多人認為這個遊行示威的權力是現代以後才有的民主化表現,但其實早在看似最封建威權的帝制時期,華人就有上街示威的傳統,甚至也多次獲得成功讓官府屈服。 明清的城市居民的抗議 許多台灣閩南
    1986 年,位於山口的荻市向福島的會津若松市提出締結姊妹市的邀約,這看似城市間稀鬆平常的邀請,卻引發福島縣民激憤的抗議。而就在縣民抗議下,會津若松市拒絕了荻市的邀約,雙方市長甚至有個不成文的「習俗」,就是互相不握手──怎麼回事?
    安平時代後期開始,日本貴族間的同性愛慕之情可以說見怪不怪,這讓聲名遠播的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初訪日本的時候大驚失色。他在晉見大名(編按:日本古代封建領主的稱謂)大內義隆時,憤怒痛斥日本人犯下的同性戀跟拜偶像的罪刑,稱這種罪孽簡直汙穢至極。而沙勿略竟也因此吃了閉門羹,被許多佛教僧侶恥笑,同時也不受到當地
    1946 年,已經獲得共產陣營普遍承認,而且已經實質獨立近 40 年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要求加入聯合國,卻被當時佔有中國代表權的國民黨政府否決。此後數年,每當蒙古要求進入聯合國,中華民國都以各種理由阻饒,讓蒙古入聯的提案連安理會都進不了。
    在中國科技史上,學者發現一個矛盾現象,就是為什麼中國這樣先進的古代文明會在15世紀開始遠遠落後西方,為什麼工業革命不是在中國發生,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我們可以從科學之母,數學的發展來看看。中國的三角學一直到清初梅文鼎接受了西方數學以後融會貫通才寫出第一本中國本土的三角學書籍《平三角舉要》。
    日本密斯滋書房於 1971 年出版的《台灣》一書中,就曾提到了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特別喜歡用鹿兒島同鄉擔任總督府官員。樺山時代的總督府人事課長木下新三郎就曾經感歎:日治初期,來台灣的大多是在日本國內不得志的人,總督府下沒有幾個能幹的。鹿兒島人尤其佔據主要職位,只要是鹿兒島人,樺山都會予以錄用。
    談到遊行示威,在台灣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小事情。每年台灣都可以因為各種議題而上街遊行,可能是環保、反對政策等等。許多人認為這個遊行示威的權力是現代以後才有的民主化表現,但其實早在看似最封建威權的帝制時期,華人就有上街示威的傳統,甚至也多次獲得成功讓官府屈服。 明清的城市居民的抗議 許多台灣閩南
    1986 年,位於山口的荻市向福島的會津若松市提出締結姊妹市的邀約,這看似城市間稀鬆平常的邀請,卻引發福島縣民激憤的抗議。而就在縣民抗議下,會津若松市拒絕了荻市的邀約,雙方市長甚至有個不成文的「習俗」,就是互相不握手──怎麼回事?
    安平時代後期開始,日本貴族間的同性愛慕之情可以說見怪不怪,這讓聲名遠播的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初訪日本的時候大驚失色。他在晉見大名(編按:日本古代封建領主的稱謂)大內義隆時,憤怒痛斥日本人犯下的同性戀跟拜偶像的罪刑,稱這種罪孽簡直汙穢至極。而沙勿略竟也因此吃了閉門羹,被許多佛教僧侶恥笑,同時也不受到當地
    1946 年,已經獲得共產陣營普遍承認,而且已經實質獨立近 40 年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要求加入聯合國,卻被當時佔有中國代表權的國民黨政府否決。此後數年,每當蒙古要求進入聯合國,中華民國都以各種理由阻饒,讓蒙古入聯的提案連安理會都進不了。
    在中國科技史上,學者發現一個矛盾現象,就是為什麼中國這樣先進的古代文明會在15世紀開始遠遠落後西方,為什麼工業革命不是在中國發生,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我們可以從科學之母,數學的發展來看看。中國的三角學一直到清初梅文鼎接受了西方數學以後融會貫通才寫出第一本中國本土的三角學書籍《平三角舉要》。
    日本密斯滋書房於 1971 年出版的《台灣》一書中,就曾提到了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特別喜歡用鹿兒島同鄉擔任總督府官員。樺山時代的總督府人事課長木下新三郎就曾經感歎:日治初期,來台灣的大多是在日本國內不得志的人,總督府下沒有幾個能幹的。鹿兒島人尤其佔據主要職位,只要是鹿兒島人,樺山都會予以錄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原來他們都是同學】  1941年(昭和十六年),戰爭已開打了四載,日本當局對於臺人的社會活動愈加限縮,不但加強逮捕異己入獄的力道,甚至一反前例的不願告知逮捕理由。在這個動輒得咎的動盪時代,一場臺灣在地青年的聚會是談何容易,更何況他們是一群醫學校畢業的知識份子;然而詹作舟、賴和、杜聰明的醫學校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三位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現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他們的抗爭記錄了一段歷史,需要被表達與傳遞,保存在人們的頭腦中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1895~194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建立總督專制統治,構築嚴密的警察網絡、復活封建保甲制度來控制台灣經濟命脈。為了推廣農業發展台灣總督府在1937年(昭和12年)成立 「臺中州立農業學校」,為當時的教育部農業群科中心及食品群科中心的主辦學校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原來他們都是同學】  1941年(昭和十六年),戰爭已開打了四載,日本當局對於臺人的社會活動愈加限縮,不但加強逮捕異己入獄的力道,甚至一反前例的不願告知逮捕理由。在這個動輒得咎的動盪時代,一場臺灣在地青年的聚會是談何容易,更何況他們是一群醫學校畢業的知識份子;然而詹作舟、賴和、杜聰明的醫學校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三位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現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他們的抗爭記錄了一段歷史,需要被表達與傳遞,保存在人們的頭腦中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1895~194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建立總督專制統治,構築嚴密的警察網絡、復活封建保甲制度來控制台灣經濟命脈。為了推廣農業發展台灣總督府在1937年(昭和12年)成立 「臺中州立農業學校」,為當時的教育部農業群科中心及食品群科中心的主辦學校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