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腦學】腸躁症──冬天的初響

2021/12/1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冬天,是某些腸躁症的好發時間。(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連結:Pexels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1/12/14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最近天氣變化忽冷忽熱,日夜溫差大,門診開始出現腸躁症的初診患者。原本在腸胃科門診治療與追蹤穩定的個案,似乎在進入冬天以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因此被經驗充足的腸胃科醫師,轉介到身心科門診合併治療。臨床上,身心疾病合併腸躁症非常常見,特別是在季節性變化的腸躁症患者身上,不管是身心科藥物或是心理治療的治療都顯得更為重要。

腸躁症在冬天的初響
最近天氣變化忽冷忽熱,日夜溫差大,門診開始出現腸躁症的初診患者。原本在腸胃科門診治療與追蹤穩定的個案,似乎在進入冬天以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因此被經驗充足的腸胃科醫師,轉介到身心科門診合併治療。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群慢性腸胃道不適的統稱,其臨床症狀以長期反覆發作的腹部感覺變化(下腹部疼痛、下腹部絞痛、腹部膨脹感)、排便頻率改變與糞便型態改變(軟便、腹瀉、便秘或是交替發生)為主,詳細的定義可以參考之前我們的這篇文章(【腸道腦學】腸躁症──當肚子得到腸道焦慮症)。
根據2016年研究,在臺灣,20歲成年以後,年紀越大,IBS的發生率就越高,女性發生率比起男性發生率高。臨床上至身心科門診求助的個案,則以青壯年居多。
腸躁症與季節的關聯
早年曾有小群體統計性研究顯示,相比起一般人,IBS族群中有23%左右的臨床症狀與季節變化有關。這種腸道功能的變化與季節的關聯仍不明,但部分學者認為與季節性情緒變化、Vitamin D的缺乏的有關。
腸躁症與Vitamin D的關聯
有些學者進一步將冬天日照減少與Vitamin D的缺乏做連結。即便是在臺灣,比起夏天與秋天,研究發現臺灣人冬天與春天的血中Vitamin D濃度較低。另一方面,臺灣北部族群研究顯示,相比起平均年紀較長的農業族群、年輕人居多的服務業族群,Vitamin D缺乏的程度更高,可能和生活型態、工作環境與使用防曬產品有關。
根據2021年《營養學》期刊(Nutrients)的系統性回顧研究顯示,補充Vitamin D對於IBS的症狀嚴重程度與IBS影響的生活品質改善都有輕微到中度的幫助。
然而,目前研究仍無法解釋為何補充Vitamin D可以改善部份的IBS症狀。有些學者懷疑Vitamin D補充可以直接改善IBS症狀;也有些學者認為,因為研究顯示Vitamin D缺乏,與憂鬱、焦慮症狀有關,Vitamin D補充可能間接透過改善焦慮症與憂鬱症,進一步改善IBS症狀的嚴重度。
腸躁症與身心科的共病
事實上,過去研究顯示,腸躁症在一般大眾的盛行率約2.4~31% ,共病精神科或身心科的診斷比率非常高,約有38~100%,主要以憂鬱症、焦慮症與睡眠障礙症三個大分類為主,實務上最容易發生在廣泛性焦慮症、憂鬱症與身體症狀障礙症的患者身上。
這三者之中,與季節變化較相關者,主要是冬季季節性憂鬱症與身體症狀障礙症。
冬季季節性憂鬱合併腸躁症
在臺灣,因為春天與秋天相對短暫,冬季季節性憂鬱(憂鬱症合併冬季季節性變化)患者,可能會在入冬時,出現憂鬱情緒、精神疲累、缺乏能量、睡眠時間增加但睡不飽、碳水化合物攝取比例增加、體重變化的情形,此情形在入夏以後會逐漸改善。
冬季季節性憂鬱患者,常常因為睡眠時間增加,出現進食混亂、營養不均、體重變化。冬季季節性憂鬱合併IBS的患者,其IBS症狀也常常同步惡化,出現反覆腹痛、腹瀉等症狀。
除了IBS基本的飲食習慣調整、腸胃科藥物治療外,患者在生活中,可以增加有氧運動、晨間日曬的時間。
如果是輕度冬季季節性憂鬱,合併有Vitamin D濃度低下者,患者可以考慮接受Vitamin D3補充治療或光照治療。如果是中度到重度冬季季節性憂鬱,患者需要加上口服抗憂鬱藥物協助穩定冬季帶來的焦慮與憂鬱。
身體化障礙症合併腸躁症
即便不是冬季季節性憂鬱症患者,合併有IBS與身體化症狀障礙症的患者,季節變化是IBS惡化的因子之一。
身體化症狀障礙症(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SSD)在一般民眾中的盛行率約4-6%。患者對於自己身體的不舒服症狀特別敏感,同時有80%機率合併有憂鬱或焦慮症狀,容易花費過多時間投注於自身健康或不適症狀,容易在親密關係或家庭中出現情緒壓力。
SSD的標準治療是個別心理治療。症狀嚴重者,可能需要合併口服抗憂鬱藥物治療。
結論:與腸躁症和平共處
IBS是一個功能性診斷,也是一種「頭腦-腸道神經迴路」的體質展現,治療的目標不是根治,而是學會與之和平共處,學會好好照顧自己的頭腦與身體。
IBS是我們的頭腦與身體在提醒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目前生活所承擔的壓力或情緒。重點不是在管理情緒,而是學會認識自己、管理壓力、釋放壓力(例如運動)、接納情緒、改變選擇與調整生活(例如改變飲食習慣為FODMAP、規律作息)。
當IBS當出現焦慮或憂鬱症狀時,不妨尋找身心科醫師求助,評估是否需要協同治療。

110會員
6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