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當肚子得到腸道焦慮症。(圖:Ava Sol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1/07/21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時間進入夏季,天氣越來越炎熱,COVID-19疫情反覆,讓許多人的焦慮情緒遲遲無法落幕。在精神科診間,漸漸地出現一群以肚子不舒服、腹瀉或是腹痛為主的青中年焦慮族群。面對這個棘手的腸道疾病──腸躁症──有時候,精神科可以幫忙改善許多身體不適。
當腸躁症遇到精神科
時間進入夏季,天氣越來越炎熱,加上今年COVID-19疫情反覆,讓許多人的焦慮情緒遲遲無法落幕。在精神科診間,漸漸地出現一群以腹部不適、腹瀉或是腹痛為主的青中年焦慮族群。
在疫情之前,這些人大部分就已經有長年的腸胃道不適。只是在過去,這些不舒服的症狀是一陣一陣的,只有在壓力大時比較明顯,就像腸道罹患了焦慮症一樣,在考試前,或是專案報告之前,腹部症狀發作。當然也有一些就診者的腹部症狀,是慢性持續未曾消解過的,如果真的要區分,只有不舒服與更不舒服的差別。
在過去,這些人已經拜訪過許多腸胃科醫院或診所,接受各種抽血、腸道內視鏡檢查與治療,又排除許多腸胃道的結構性問題,最終得到一個名為「腸躁症」或「大腸激躁症」的診斷,配合醫囑努力調適。
然而,長達1個多月的COVID-19疫情,直接打破原本調適的努力與生活結構,腸道症狀重新出現甚至惡化。因為惡化的症狀影響生活太大,或是被親朋好友推薦,才踏入精神科診間求助。
腸躁症的定義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種慢性腸胃道功能性障礙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其臨床症狀以長期反覆發作的腹部感覺變化(下腹部疼痛、下腹部絞痛、腹部膨脹感)、排便頻率改變與糞便型態改變(軟便、腹瀉、便秘或是交替發生)為主。
根據腸躁症診斷標準Rome IV定義:
- 腸胃道症狀必須持續至少6個月以上。
- 最近3個月內出現反覆腹痛,且平均每週至少發生1天以上,腹痛同時合併下方2項以上的腸胃道症狀:
1. 症狀與排便有關,在排便後可能疼痛更嚴重或緩解。
2. 排便頻率的改變,如便秘、腹瀉與裡急後重(tenesmus)感。
3. 排便型態的改變,如變硬、變軟、水便,或是糞便帶有黏液。
腸躁症的盛行率
過去研究顯示,腸躁症在一般大眾的盛行率約2.4~31%,與所處的國家、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程度有關。在生理性別差異上,診斷腸躁症的個案中,女性大約是男性的2倍。
大部分腸躁症與精神科息息相關,因為當患者遭遇心理壓力時,其腸躁症狀常常會惡化,然後反過來加劇患者的心理壓力。許多帶著情緒問題來精神科診間的腸躁症患者,可以發現他們「焦慮→腸躁→焦慮→腸躁→……」的惡性循環已經循環多年,這樣的循環甚至升級到類似自動化的反射行為模式:「壓力大就拉肚子→看腸胃科→吃腸胃科的藥→然後繼續放著讓壓力長大→等待下一次肚子不舒服→……」
腸躁症的症狀影響程度
腸躁症狀每次發作可長可短,有些人的腸躁症狀會持續2週,在不同次發作間也可能度過許多年相安無事的生活。腸躁症的症狀不會劇烈起伏,不會突然症狀惡化,如果腸胃症狀突然出現巨大變化,建議重新至腸胃科做檢查。
大部分患者的症狀都是輕微的,可能只需要自我調整,不需就診治療。然而有少數人的腸躁症狀嚴重,建議還是就醫排除其他病因比較安全。
如果是社交恐懼症合併嚴重腸躁症的患者,可能會讓患者在關鍵時刻遭遇重大社會挫折,例如在重大比賽表現失常、關鍵考試無法專注,以至於失去自信、憂鬱甚至萌生自殺意念。
如果是廣泛性焦慮症合併嚴重腸躁症患者,可能因為腸躁症狀太過頻繁,生活移動範圍受制於公眾廁所可以取得得距離,患者可能無法輕易前往山林田野等區域,也可能因為廁所限制不敢搭乘長途大眾運輸交通工具。
如果是恐慌症合併嚴重腸躁症患者,可能因為憂慮恐慌發作,導致腸躁不斷發作,整個人思考與情緒都被恐慌綑綁,無法輕鬆自在地過好自己的日子。
腸躁症的心理影響因子
人格特質與精神疾病也會影響腸躁症的表現。對某些族群來說,人格特質與身心疾病反而是腸躁症的主要病因。
某些人格特質較容易罹患腸躁症。研究發現,腸躁症患者易具有焦慮特質、容易緊張、自我要求較高、追求完美、災難性思考模式與身體化症狀習慣。
在精神疾病部分,腸躁症患者終身罹患一種以上精神障礙的盛行率高達38~100%,主要是以憂鬱症(6~70%)、焦慮症(5~50%)與睡眠障礙症(31.4~44.3%)為主,其中包含廣泛性焦慮症(30~34%)、重度憂鬱症(27.5%)、恐慌症(0~41%)、身體症狀障礙症(9.4~26%)與重大壓力後創傷症候群(1.25~36%)。
相反地,曾經恐慌發作者,有17~47%合併有腸躁症,罹患憂鬱症患者,有17~59%合併有腸躁症,罹患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有17~37%合併有腸躁症。
但好險的是,在腸躁症患者中,大約只有48%症狀較嚴重。
壓力如何影響腸躁症的表現
臨床上,我們發現腸躁症患者在緊張的情緒下,其腸躁症狀和發生頻率會加重,主要是以腹瀉為主。壓力會刺激腦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刺激腎上腺分泌壓力賀爾蒙,也就是所謂的腎上腺皮質素(Cortisol)。ACTH與Cortisol會作用在腸道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刺激腸胃道蠕動與疼痛。
此外,重大壓力(例如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兒童期負面經驗)會誘發焦慮反應與血中壓力賀爾蒙的改變。相比起對照組,帶有兒童期負面經驗者,面對腸道壓力,其血中的壓力賀爾蒙濃度較高。在腸躁症群體中,壓力賀爾蒙恢復速度越慢,其腸躁症症狀越嚴重,也越影響其生活。
過去的研究顯示,腸躁症患者的腸躁症狀嚴重度與其生活壓力之強弱有關,而且腸躁症狀可能需要2週時間逐間趨緩。
腸躁症的環境影響因子
腸躁症也受下列幾個環境因子影響:溫度、季節。
研究顯示,高溫會導致某些腸躁症患者的腸道症狀惡化。近年來,臺灣春夏秋三季動輒出現攝氏32度以上的高溫,甚至是攝氏36度以上的黃燈警示。在高溫環境中,人體會透過大量流汗來散熱,造成體液與電解質流失,甚至出現脫水、頭暈、疲倦、虛弱、心跳加速、呼吸加速、血壓降低、噁心、嘔吐、腹瀉與肌肉抽筋之症狀。雖說也許還未達到熱傷害、熱衰竭的狀態,但是嚴重脫水與電解質不平衡本身,就會使腸躁症的腸道症惡化。
腸躁症也會受到季節影響。進入夏季,當日出時間越來越早,清晨氣溫與室溫越來越高,人類的睡眠變得更容易早醒。如果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時間沒有提早一點,睡眠時間長度不足,在睡眠剝奪的情形下,腸躁症的症狀也會惡化。
腸躁症的生理影響因子
就像壓力賀爾蒙會影響腸躁症表現一樣,生殖內分泌系統的變化也會影響腸躁症的表現。
對生理女性來說,腸躁症會受到雌激素與黃體素濃度的調控。根據研究,混和型腸躁症患者,在經前排卵期較容易出現便祕症狀。因此生理男性罹患腸躁症的比例比生理女性來的低。
然而,即便是生理女性,停經也不代表腸躁症就會停歇。臨床上,我們也觀察有些停經後的女性,腸躁症的症狀依舊明顯,只是缺少與月經關聯的變化週期。
腸躁症的治療方式
為了維持穩定學業表現、工作表現、生活品質或人際互動,腸躁症患者需要找出其腸躁症的誘發因子與學會相對的調適方法。
臨床上,大部分輕度的腸躁症可以透過飲食習慣調整(像是低腹敏飲食,減少產氣類食物攝取)、補充益生菌、生活習慣調整(規律作息、規律運動、確保睡眠時間、調整環境溫度)與學習壓力調適技巧來改善。
嚴重的腸躁症可以在腸胃科門診以藥物進行個人化治療。然而如果經過腸胃科門診治療,合併的焦慮、憂鬱與失眠等精神症狀未見緩解,除了原本的腸胃科,建議合併精神科或身心科門診進行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精神科藥物介入。
如果不想接受精神科藥物治療,也可以轉介個別心理治療,採用認知行為治療、生理回饋訓練、正念心理治療或是精神動力式心理治療等方式來治療共病的焦慮、憂鬱與失眠症狀,根據研究,這些心理治療在改善焦慮與憂鬱的同時,也可改善5成以上的腸躁症症狀。
結論
腸躁症是一個橫跨腸胃科、精神科的功能性疾病。輕微的腸胃症狀的確會造成憂鬱與焦慮症狀,但對憂鬱症與焦慮症的人來說,反而是壓力與情緒在影響自律神經與腸道活動。精神科醫師可以和腸胃科醫師一起幫助您的腸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