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不了的小學生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Photo by yang miao on Unsplash
有些人表面看來是一個成年人,但骨子裡卻跟小學生無異,一把年紀依然擺脫不了許多小學生行為。
例如他們不喜歡某人便不讓別人喜歡對方,如果有人跟對方來往便連這人也一起絕交,他們以為這是立場鮮明,實情是懶得判斷是與非,無視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
例如跟同事吵架後從此不跟對方直接對話,有工作往來便找別人傳話,加重身邊人的工作負擔和情緒負擔。
例如喜歡討價還價,給他們每件工作也習慣性地表示工作量太多做不來,就算不減一半,減十分一也好,總之無論如何也不願意完完整整做好一件工作。
在旁人眼中,這些行為都非常幼稚,偏偏這種人自我感覺良好,任性地放飛自我,完全不管是否對別人做成困擾,面對這種人大概只能一笑置之,因為跟對方計較的話,也顯得自己幼稚起來。
然而,有另一些小學生行為,小孩做的話還勉強可以原諒,但大人有這些行為絕對需要嚴懲,像是如廁後弄髒廁板卻一走了之,完全沒想過要為自己做的事負責任;像是借用別人的東西卻不好好珍惜,弄髒弄破甚至弄丟,卻依然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像是在食肆看手機時大聲播放影片,看電影時悠哉地講電話,見到人龍便想方設法插隊。
作為一個成年人,怎麼好意思要別人為自己善後?弄丟了別人的東西又怎麼過意得去?連簡單的公德心也沒有,活了這麼多年是白活的嗎?
跟這些長肌肉不長腦袋的人相處,最好真的把他們視為小學生。小學生最怕甚麼?當然是怕被罵被罰,既然他們恬不知恥,也實在不用顧慮他們的顏面,直斥其非就好,縱容這些行為最終只會苦了自己。
長不大的成年人絕對不會讓人覺得可愛,如果對方堅持不長大,務必敬而遠之,少接觸為妙。
avatar-img
105會員
772內容數
每次看到好書、精彩電影和劇集都想向別人推介,實在不能只有我看到啊,如果我的文字能讓你對某本書、某齣電影或劇集感興趣,繼而找來看,真是功德無量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梁淑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一次看到介紹說一齣電影或一本小說有個意想不到的結局,我一定想找來看。好想知道結局有沒有可能令我感到驚訝,其實好想被痛痛快快地被騙倒,然後高呼好棒。 《愛的成人式》開宗明義就是最後五分鐘的逆轉,海報大字寫明結局驚人,令人拍案叫絕,電影開場前也有字幕請求觀眾保守最後五分鐘的秘密,於是,抱著即管看你的
假如問我最討厭甚麼人,我肯定毫不猶豫說是沒有責任感的人,簡直恨得咬牙切齒。 以前也許沒有認真思考為甚麼我會如此討厭沒有責任感的人,明明還有很多行為令我討厭,卻沒有一個行為能超越這一點。直到多年以後,我才意識到我之所以討厭沒有責任感的人,大概跟原生家庭有關,雖然我一直表現不在乎,但被拋下的人對人性的
Photo by Guillaume de Germain on Unsplash 有一天我在想,父母可以選擇子女,但子女卻無法選擇父母。 當然,子女生下來是怎樣父母無從選擇, 然而,父母卻可以選擇如何教導子女,使他們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父母想有一個禮貌的孩子,首先須以身作則做一個禮貌的人, 至於希
我已經分不出自己到底是不習慣說不,還是不喜歡說不。 反正結果都是一樣,只要別人向我提出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也不管我心裏願不願意,到最後總是半推半就答應下來。 一旦被別人看穿我個性上的軟弱,便隨即陷入被予取予攜的困局,對於別人提出的要求,我一直不好意思拒絕,明知理虧也盡量滿足對方,結果委屈了自己,
今天要去出席一個對談活動,沒有很充份的準備,心裏害怕極了。 其實我從不習慣站在人前,更不喜歡成為焦點,即使是介紹自己的書也覺得吃力。 我不懂得怎麼解釋,我有能力寫出一部小說,但我不懂得簡單介紹這本書。就算我看完一齣戲要我講出這齣戲如何好看,我講兩句便講不下去,所以我才喜歡寫作,透過文字我可以慢慢表達
這個月共看了20套、共27本書,其中有9本是繪本,9本是漫畫,1本是圖文書,小說則看了8本,有厚有薄,這個閱讀量在我瘋狂寫小說的日子,算是爆量了。 女兒小時候跟她看繪本《媽媽變魔術》時就覺得有趣,後來無意中借來《不老才奇怪》覺得很有共鳴,再發現童嘉原來出版了很多本繪本,於是立即全部借來看,這樣便出現
每一次看到介紹說一齣電影或一本小說有個意想不到的結局,我一定想找來看。好想知道結局有沒有可能令我感到驚訝,其實好想被痛痛快快地被騙倒,然後高呼好棒。 《愛的成人式》開宗明義就是最後五分鐘的逆轉,海報大字寫明結局驚人,令人拍案叫絕,電影開場前也有字幕請求觀眾保守最後五分鐘的秘密,於是,抱著即管看你的
假如問我最討厭甚麼人,我肯定毫不猶豫說是沒有責任感的人,簡直恨得咬牙切齒。 以前也許沒有認真思考為甚麼我會如此討厭沒有責任感的人,明明還有很多行為令我討厭,卻沒有一個行為能超越這一點。直到多年以後,我才意識到我之所以討厭沒有責任感的人,大概跟原生家庭有關,雖然我一直表現不在乎,但被拋下的人對人性的
Photo by Guillaume de Germain on Unsplash 有一天我在想,父母可以選擇子女,但子女卻無法選擇父母。 當然,子女生下來是怎樣父母無從選擇, 然而,父母卻可以選擇如何教導子女,使他們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父母想有一個禮貌的孩子,首先須以身作則做一個禮貌的人, 至於希
我已經分不出自己到底是不習慣說不,還是不喜歡說不。 反正結果都是一樣,只要別人向我提出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也不管我心裏願不願意,到最後總是半推半就答應下來。 一旦被別人看穿我個性上的軟弱,便隨即陷入被予取予攜的困局,對於別人提出的要求,我一直不好意思拒絕,明知理虧也盡量滿足對方,結果委屈了自己,
今天要去出席一個對談活動,沒有很充份的準備,心裏害怕極了。 其實我從不習慣站在人前,更不喜歡成為焦點,即使是介紹自己的書也覺得吃力。 我不懂得怎麼解釋,我有能力寫出一部小說,但我不懂得簡單介紹這本書。就算我看完一齣戲要我講出這齣戲如何好看,我講兩句便講不下去,所以我才喜歡寫作,透過文字我可以慢慢表達
這個月共看了20套、共27本書,其中有9本是繪本,9本是漫畫,1本是圖文書,小說則看了8本,有厚有薄,這個閱讀量在我瘋狂寫小說的日子,算是爆量了。 女兒小時候跟她看繪本《媽媽變魔術》時就覺得有趣,後來無意中借來《不老才奇怪》覺得很有共鳴,再發現童嘉原來出版了很多本繪本,於是立即全部借來看,這樣便出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不負責任的人不可能會突然沒經歷過大事就變得有責任感。 就像以前學校分組報告永遠都有不做事情丟給其他同學做的那種混帳學生一樣,這種人出社會工作以後根本是職場未爆彈,工作態度、職場倫理跟出勤狀況絕對差到不行。 其實對於這種人,根本不用自己去幻想他們會突然懂事起來。
法律的界線其實很模糊而荒誕,十八歲的界定是藩籬也是保護傘,在那之前好像所有過錯都可以被原諒,但在那之後就變成大人了。要對人生負起全責,一夕之間沒有了庇護,在現實弱肉強食的叢林裡,又該何去何從? 殊不知以為孩提時代天真的話語,才最是能帶來沉痛的傷害,扭曲糾結的教養和教育,踏錯一步便會墜落深淵粉身碎骨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瞭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面對講話不禮貌的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有時候對方可能只是受傷了還沒長大的孩子,需要被接納和愛。通過分析如何善待自己,同時寬容對方的無禮舉止,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腦中有停不下的質問好想知道「這真的是現在年輕人的樣子嗎?」。不知道是不是國情差異,還是我目前所處的環境所認識的年輕人們因為在同一個學習體制內,普遍被篩出共同的人格特質,以至於我離真實有一段距離,在這本《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中,主要在談論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們獨有的「好孩子症候群」
人不輕狂枉少年。 看到很多人似乎都有過瘋狂的年輕歲月,現在各個SNS也是許多看起來生活過得很瘋狂的網友們發文,就覺得自己是不是白活了。 從小到大我算是過著很自我克制壓抑的人生,盡力扮演好父母眼中的好女兒,順著父母的期許要求,雖然他們還是不滿意,也盡力當個好姐姐。 課業雖然讀得不怎麼樣,但也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不負責任的人不可能會突然沒經歷過大事就變得有責任感。 就像以前學校分組報告永遠都有不做事情丟給其他同學做的那種混帳學生一樣,這種人出社會工作以後根本是職場未爆彈,工作態度、職場倫理跟出勤狀況絕對差到不行。 其實對於這種人,根本不用自己去幻想他們會突然懂事起來。
法律的界線其實很模糊而荒誕,十八歲的界定是藩籬也是保護傘,在那之前好像所有過錯都可以被原諒,但在那之後就變成大人了。要對人生負起全責,一夕之間沒有了庇護,在現實弱肉強食的叢林裡,又該何去何從? 殊不知以為孩提時代天真的話語,才最是能帶來沉痛的傷害,扭曲糾結的教養和教育,踏錯一步便會墜落深淵粉身碎骨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瞭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面對講話不禮貌的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有時候對方可能只是受傷了還沒長大的孩子,需要被接納和愛。通過分析如何善待自己,同時寬容對方的無禮舉止,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腦中有停不下的質問好想知道「這真的是現在年輕人的樣子嗎?」。不知道是不是國情差異,還是我目前所處的環境所認識的年輕人們因為在同一個學習體制內,普遍被篩出共同的人格特質,以至於我離真實有一段距離,在這本《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中,主要在談論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們獨有的「好孩子症候群」
人不輕狂枉少年。 看到很多人似乎都有過瘋狂的年輕歲月,現在各個SNS也是許多看起來生活過得很瘋狂的網友們發文,就覺得自己是不是白活了。 從小到大我算是過著很自我克制壓抑的人生,盡力扮演好父母眼中的好女兒,順著父母的期許要求,雖然他們還是不滿意,也盡力當個好姐姐。 課業雖然讀得不怎麼樣,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