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靈魂便是整個世界
2018某一天,一句「你的靈魂便是整個世界」走進我的眼簾,自此之後,所有探討研究都圍繞著這些相關概念。原來,文學真的是哲學的後花園,用最美的詩句展現生命真諦。
其實,最初只是覺得這句子很美,竟然有人以世界之大來比喻靈魂。想想好像也說得通,一個人的靈魂畢竟是經歷了數十年的風霜,走過多少風雨才有的體會,體會了整個世界也不為過。但是,怎麼樣的體會才能寫出像詩一樣的優美,靈魂的虛無又怎麼用世界之具體形容呢?
馬上在網路查詢作者赫曼‧赫塞的書籍[1],只能透過國外網站等待一個多禮拜。之後拿到書的那天,興奮地熬夜讀完了《悉達多Siddhartha》(台灣中譯本為:流浪者之歌)。原來,書中主角的一生經歷的許多風霜都是為了尋找自己,只是有些人的找尋花了十年、二十年,而書中主角卻花了一輩子。
這就是“你的靈魂便是整個世界”的真義,當你經歷過生命,實實在在的生命,你會發現這個生命幾乎是整個世界的縮影,出生、成長、情慾、伴侶、朋友、夥伴、智者、隱者、挫折、困難、受幫助、衰老到死亡。
整個眾生相也不過如此,而我們每個人都走過,也正經歷著。
怎樣的視角可以把整個靈魂看成整個世界,是心理學的意識、潛意識;還是腦神經科學的頻率赫茲;還是宗教概念的覺醒;亦或者是哲學家口中的「我思故我在」。
隨後,開啟了我對量子力學、量子意識的探索,包含身體醫學、哲學、宗教、腦科學、物理學、心理學、管理學、靈性開發等,所有難以解釋的現象,似乎都可以在量子力學中找到對應的解釋。雖然,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整合和驗證。
有些人是「眼睛看到了,才選擇相信」;
有些人是「選擇相信了,眼睛才看到」。
你呢?是選擇先相信,還是眼見為憑。
我們至少可以先看看科學家-愛因斯坦 與詩人哲學家-泰戈爾 的對話。[2]
就在1930年,泰戈爾與愛因斯坦的一場對話:
愛因斯坦:你相信孤立於世界之外的神性嗎?
泰戈爾:不是孤立的。人的無限人格瞭解宇宙,宇宙的真實就是人類的真實。
愛因斯坦:這完全是人類對宇宙的概念。
泰戈爾:沒別的概念了。這是個相對世界,其實相當仰賴我們的意識。
愛因斯坦:但真實或美並不是獨立於人類之外?
泰戈爾:是的。
愛因斯坦:如果再沒有人類,美景宮的阿波羅就不再是美麗的?
泰戈爾:是的。真實是透過人而實現的。
愛因斯坦:我無法證明我的概念是正確的,但那是我的信仰。
雖然當時的愛因斯坦無法認同,但也無法否認。
泰戈爾認為,美,是因著人們的觀察才有了真實與意義。
就一個詩人而言,這樣的論點遠遠超過文學素養,
所以人們稱之為哲學家,甚至是溫柔看待事物宇宙的科學家。
美,是人們賦予事物的解釋;是個體主觀的經驗詮釋;是感質科學透過感受、影像、感覺與思考之後的實相總和。更特別的是,你的感受與我的感受還不一定有"共感"。所以,泰戈爾認為,當沒有"人的意識"來認定美麗與否,也就沒有美麗這件事情。
意思是,個人的主觀性維持在自己的意識之中,沒有我們主觀的參與,時間空間物質與科學變量,本身就不會存在。
『意識,超越了時間空間物質,是非局域性而且不朽的。』《意識宇宙簡史》
難怪,泰戈爾用他美麗的雙眼寫下了世界,用最哲學的詩句寫下了宇宙。
『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
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留下什麼,只要你經歷過,就是最大的美好,這不是無能,而是一種超然。』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生如夏花,死如秋葉。』
『若是你不說話,我就含忍著,以你的沈默來填滿我的心。我要沉靜地等候,像黑夜在星光中無眠,忍耐地低首。清晨一定會來,黑暗也要消隱,你的聲音將劃破天空從金泉中下注。那時你的話語,要在我的每一鳥巢中生翼發聲,你的音樂,要在我林叢繁花中盛開怒放。』
[1] 赫曼·赫塞、或譯作赫曼·赫賽(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國詩人、小說家,他難以列入德國文學家的任何一種流派中。赫塞不遺餘力地探索廣含人性的種種不同可能,意即「非分裂狀況中的人性」。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赫爾曼.赫塞是二十世紀德語文學中傑出的散文大師,他早期的作品常帶著淡淡的哀愁,他以抒情的筆調對人物進行真摯的內心解剖:進行直抒胸臆的心理刻劃,描繪青年人在徬徨苦悶中對人生的追求,凡此一切都激起了幾代青年人的共鳴。https://reurl.cc/WXpN0O
[2]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