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梟綺譚研究室(九)【韓愈鱟醬】

2021/12/2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鱟,約出現於四億多年前古生代奧陶紀,現生的共三屬,為保育類活化石。
距今一千多年前,咱韓文公上了奏章<諫迎佛骨表>一文,憲宗皇帝被煩得貶他閣下到潮州,好圖箇廟堂清淨。當然,一如我們振筆疾書的各位,韓文公情感特別纖細豐富(?),在食用過當地僚屬設宴接風的江海席,他竟向朋友訴苦海鮮怪味兒,作詩<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開場首句即批鱟魚,「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意思大概是:羋月啊羋月,妳丈夫秦惠文王所戴帽冠,基本和鱟殼一個模樣。眼睛長在硬殼上,母背公遊走。
鱟醬、鱟粿乃潮州名食,旅遊毋忘去品嚐「潮陽鱟粿」,以甘薯粉、大米、海鱟肉汁、鰈脯、蝦、鵪鶉蛋、豬肉末、香菇、花生等食材炊蒸。早年臺灣西部漁村,因常鱟魚成長後脫殼,故當地居民撿鱟殼代替鍋鏟,研發「鱟殼炒蚵仔麵」料理,以麵條、王功蚵仔、豆芽、韭菜、蔥段等食材燜炒。
臺灣稱鱟,別名「鋼盔魚」、「夫妻魚」、「海鴛鴦」。因外型稱「鋼盔魚」;因雌雄形影相隨,稱「夫妻魚」、「海鴛鴦」。金門流傳一句諺語:「抓孤鱟,衰到老。」(一種打擾他人戀情被狗咬的概念),所以只抓到一隻鱟魚時,必須放生回海裡。
相傳苗栗縣西南部的通霄灣(今通霄鎮),逢風起浪湧時刻,鱟妖化身赤裸男女,雙雙爬行沙灘上,後則入海相交。(好箇畫面!)。最後因為清代官員楊桂森設立石燭,於是乎鱟妖從此不現身。
蔡振豐編輯《苑裡志.古蹟考》,記載:「風鱟山在通霄灣。兩小山對排近大海。相傳漁人每朝見有兩鱟行跡連印沙埔──謂鱟性好淫,入海相交,故名為風鱟。自楊桂森竪石燭以後,無鱟行之腳跡矣。」
為何稱「風鱟」,不稱海鱟、水鱟?其一,通霄灣臨海風強;其二,鱟膽可入藥,祛風殺蟲。
楊桂森,雲南石屏人,善堪輿學,在臺灣留下不少堪輿學傳說,之後硝梟會詳說。什麼是石燭呢?石燭,即石幢,古代寺廟祠堂內刻有經咒、佛號或佛圖像的石柱子。
讀到這段記載,朋友們是不是跟硝梟想得一樣:人家好好的鴛鴦戲水、游龍戲鳳,您楊老人家打什麼岔?懂生物學的就知道,肥肥的雌鱟常馱著纖細的雄鱟行走──夫妻間樂趣,您懂不?是故硝梟替鱟妖翻轉形象,他們並不「好淫」。
比恐龍還具歷史的鱟妖,其實是對挺可愛風騷的夫妻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會員
    312內容數
    硝梟,差強人意是個專職研究神話與妖怪傳聞的閒散人。小說人物墨薔淳之經歷,即生活紀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