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處的設置與君主集權

2022/01/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軍機處 (圖釘指示位置) 靠近後宮, 顯示了它的獨特性
雍正一朝的張廷玉、鄂爾泰,乾隆一朝的傳恆、和珅,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是擁有軍機大臣身分的清初大臣。
軍機處的前身是南書房。這本來是皇帝學習的地方,康熙帝順勢親自選拔翰林學士在此當值,以「南書房行走」職銜,充當皇帝的智囊,形成君臣密議朝政的模式。
雍正帝正式設置軍機處。當時對西北用兵,雍正帝為了迅速部署及確保機密,於是於隆宗門側設置軍機處,委任親信進入辦事,隨時召見他們商討政務。從制度而言,清承明制,不設宰相,由君主直接統管六部,但皇帝不可能單靠一人處理全國政務,從實際運作,皇帝是透過軍機處管理政務,軍機處成為決策的中樞。
清初的政治架構
為甚麼軍機處被視為君主集權的象徵,甚至稱為「君主極權」?原因之一,軍機處不是一個正式的官署,內部沒有固定的官員人數,軍機大臣的數目,少至數人,多至十數人,而且各有本職,都屬於兼任,由皇帝隨心意任免和調動。對外不能直接指揮內閣,與六部也沒有從屬的關係,換言之,軍機處的權力來源在於皇帝而不在於制度。
原因之二,軍機處的運作是配合密摺制度的,軍政處以「廷寄」方式,諭旨直接向相關官員發出,不需要經過內閣,而且應用於中央與地方大臣,換言之,地方官員領承皇帝意旨,朝廷大臣可以毫不知情。換言之,軍機處強調機密性,仿似每位官員都直接向皇帝負責,建立了秘密政治的氛圍。
原因之三,軍機處組織簡單,沒有固定的規模,只有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但他們沒有明確的責權,領班也沒有絕對的統領角色,難以獨攬大權。軍機處即使如何取得皇帝的信任,其角色始終是皇帝的顧問,沒有主動籌劃政務的權力,只是秉承皇帝的意旨辦事,沒有決策權。皇帝在軍機處的協助下,展現君權更顯得心應手。
軍機處的設立代表皇權的膨漲,代表君主集權的政治模式,這觀點似乎沒有太大爭議。但評論軍機處與君權的關係時,有兩項是值得留意的。
其一,清承明制,清初是採取當時已存在的政治模式。自明太祖廢除宰相,皇帝成為政府首長,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明代設立內閣輔助皇帝施政,清初為何在內閣之上再設一個軍機處?主要目的是擺脫議政王大臣。
議政王大臣是滿清入關前的政治模式,他們不但參與重大決策,甚至影響皇位的繼任人選,順治及康熙登位都先經過他們的同意。軍機處代表融入漢制,架空議政王大臣的功能,把皇權歸於皇帝手上。至於內閣被弱化,只是軍機處運作過程的結果。
其二,在記誦軍機處如何助長君主集權時,又該如何理解君主「集權」,甚或「極權」?在今日民主制度下,「集權」是負面標籤,但從學習歷史的角度,「集權」相對於「旁落」「割據」,是一種古代政治運作的模式。
換言之,「集權」與「昏君」「暴君」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清初設置軍機處,強化君權,不是指皇帝從此任意妄為,這與清朝皇帝的形象也不吻合。君主集權是指決策的過程,除了皇帝,沒有其他的法定決策機構,皇帝是國家政策的唯一決策人。換言之,軍機大臣在決策的過程中舉足輕重,形如宰相,卻不是宰相。
19會員
85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