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可能被打到!?

2022/02/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MLB春訓再一個月多即將開打,如果在電視上看到預備區的選手正在使用一個酷東西。沒有錯,那正是幫助他們在場上提高打擊率的利器。究竟是甚麼又有甚麼用。本篇的主題就是...
加重環( Bat weight ring )

加重環

  • 別稱 : 棒球甜甜圈
  • 功用 : 裝在棒球棒末端的加重環,用於棒球比賽熱身時。被認為有助於提高揮棒速度
  • 重量 : 4 盎司( 113.40 g )~28 盎司( 793.8 g )
  • 原理 : 短時間提高神經適應
@amazon

起源

由前紐約洋基隊捕手 Elston Howard 創造的。1955 年霍華德是洋基隊名單上的第一位非裔美國球員。在洋基隊期間,他打過捕手和外野手。第一支投資霍華德產品的球隊是聖路易斯紅雀隊。也因為他發明了加重環而讓球員擺脫了需要揮動多個球棒來熱身的習慣

棒球

棒球是一項綜合
  • 投球( pitching )
  • 打擊( batting )
  • 跑壘( base running )
  • 傳球( fielding ) 等技術的運動
又可區分為"攻擊"與"防守"兩大要素,其中攻擊要素又可分為"打擊"和"跑壘"兩大技術
楊賢銘指出打擊是得分的基礎拙於打擊的球隊不易勝球,由此可知打擊是棒球比賽中積極且有效的攻擊利器。過去有研究曾指出,打擊能力優劣為棒球比賽勝負的成敗率約 52%,此數值說明了打擊優劣足以影響棒球比賽的勝負

相關研究

研究對象

  • 對象 : 十二名世新大學棒球隊野手
  • 年齡 : 平均為 22.25±0.82 歲
  • 身高 : 為 173.19±5.98 公分
  • 體重 : 為 76.71±7.66 公斤
  • 棒球運動年限 : 為 8.27 ±3.12 年

研究器材

  • 球棒 : 統一使用 870 公克重的正式比賽用白樺木球棒
  • : 正式比賽球約 147.53±0.31 公克;加重球約 296.14±0.18 公克

實驗設計

實驗前 : 五分鐘慢跑暖身、專項動態操 → 讓受試者練習揮擊正常棒球和加重棒球各五次,以熟悉不同重量棒球的擊球感覺
正式實驗時 : 受試者均以隨機的方式,分別揮擊正常棒球和加重棒球,各五次→調整打擊練習座之位置和高度
*所有受試者統一將兩手握於球棒最末端,受試者採慣用揮擊預備姿勢以及比賽用之揮棒動作,全力揮擊固定在打擊練習座上的球體;所有測試均在同一天內完成

統計分析

打擊動作分為四階段
  1. 跨步期( stride phase ) : 開始於前導腳腳踝離開地面,直到前導腳腳趾再一次接觸地面為止
  2. 揮棒期( swing phase ) : 揮棒期球棒開始向前移動瞬間,直到球棒與球接觸前為止
  3. 碰撞瞬間期( contact phase ) : 球棒與球接觸前,直到球離開球棒瞬間為止
  4. 餘勢動作期( follow-through phase ) : 離開球棒瞬間, 直到前導手肩關節外展到達最大旋轉位置
揮擊動作分期

結果

揮棒速度

經相依樣本 t 考驗後,發現在這四個階段,揮擊正常棒球和加重棒球之揮棒速度均未達顯著差異
揮擊正常棒球(虛線)和加重棒球(實線)揮棒速度變化

球撞擊後速度

結果顯示正常棒球撞擊後速度為 38.32±3.98 公里/小時,加重棒球撞擊後速度為 30.14±4.27 公里/小 時;相依樣本 t 考驗後,發現加重棒球在撞擊後的速度顯著慢於正常棒球撞擊後速度

撞擊能量

結果顯示揮擊正常棒球時的腕關節之合加速度最大值約 56.21±5.22 g,揮擊加重棒球時的腕關節之合加速度最大值約 68.25±7.19 g,經相依樣本 t 考驗後,發現揮擊加重棒球時的腕關節所受之撞擊能量顯著於揮擊正常棒球

肌肉活性

揮擊正常棒球和加重棒球肌肉活性之結果經相依樣本 t 考驗後,發現在碰撞瞬間期,揮擊加重棒球時前導手屈腕和伸腕肌群之肌肉活性均顯著大於揮擊正常棒球時

結論

上述結果發現揮擊正常棒球和加重棒球時之揮棒速度未達顯著差異
結果顯示揮擊加重棒球不會影響擊球前的揮棒表現
*但會因球體重量較重,減慢球擊出的速度,並對前臂肌群有較大的肌肉收縮刺激,且對腕關節有較大的負荷

我的看法

其實拿來訓練還行,最多就是增加前臂的肌肉活性。不過通常還是拿來用在打擊前使用,利用短時間的神經提升,讓在這個打席能表現好點。不過僅限於單次揮擊運動
Kevin-體能訓練師
Kevin-體能訓練師
擁有NSCA-CSCS、運動防護及物理治療背景的體能訓練師 希望把這些元素混合一起能帶給他人不同的體驗與觀念 目前改為不定時更新且短篇幅內容(本人在畫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