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不離》|家庭相裡的缺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即不離》是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的首部紀錄長片,在以「父親」形象為影像母題的創作切入點之下,從自己的父親,向源探往祖父身為馬共的禁忌往事,藉著爬梳家族史的手法、端視著家族裡的空缺,然廖克發欲處理的則是更龐大的家國史裡的空白。
電影的開場,即是導演直接將鏡頭對準家裡,從己身童年至今與父親的疏離開始,以私人錄像的形式,結合製作上十分質樸的家族相簿幻燈片,從中切入以廖克發一代為始,試圖向上溯源的「父親」們的共同缺席。
本片中的音畫結合總有一股不搭的玩味,例如在家族老照片裡,與輕快版 馬來國交相齟齬的是全家福中一個個木然的表情,彷彿馬來西亞的「國」之和 諧與眼前的華人家庭和樂並不共存;接下來,導演更是 zoom in 照片裡的一處 空缺,藉由懸置一個缺位的主體,再透過影片後續的不斷追憶去拼湊這個形 體。而片名《不即不離》也因著導演 zoom in / out 缺位影像的手法有了呼應, 在放大的、僅存的卻是非真實的祖父畫像,以及空白的、寫實的家庭影像的遠 近移動之間,導演嘗試從旁揉捏出真實的輪廓,並找出自己與父親、自己面對家族的合適距離。
廖克發以自己的父親為訪談的開端,父親在接受訪談時,卻也鮮少對準鏡頭,彷彿總是在迴避兒子的發問,又更像是迴避著想起任何與自己父親有關的連結。父親這般的反應大概與廖克發身份在《不即不離》中的多重性有關,私認為,自廖克發提出對自己父親的不解,並將自己置於父子關係輪迴裡的被辜負者開始,整部紀錄片就十分地受導演想尋求解答的欲求介入。因此,父親的尷尬不語背後,是清楚攝影機所代表的兒子,才感到話語的無力 — 因為當他承認了自己面對父親(廖克發祖父)的失落,同時也是承認自己對於導演所可能造成的傷害。
在確認了祖父身上的馬共標籤之後,導演轉而將鏡頭對準與自己祖父共有經歷了前馬共隊員,這些身影今日散落在廣州、香港、泰國,然在當初的應許之地 — 馬來西亞,馬共的歷史受民族主義之手抹消。
在廖克發的鏡頭裡,馬共成員回憶的多半是當時在叢林裡作戰的點滴,以 及戰時的刻苦小事或戰鬥事蹟,即便影像再如何寫實,面對這些口述歷史始終 能感受到馬共成員眼中的一股英雄氣,那是他們之於這個集體身份所共有的感 慨。但在集體的形象背後,導演更期望去捕捉這些個體的生活是如何地被集體 的理想壓縮,我想這才是身為被壓縮的當事者的廖克發真正想探問的。觀者眼 見一個個受訪者自述與出世的孩子分離,至今已成語言和習慣相隔閡的陌生 人;自己所在乎的這段經歷注定不被現在的家人認可……。到頭來,我們會發現這群人對於自身的割捨皆是有意識的,是對於這個歷史身份的認命,這許是導演在經歷了這些口述歷史之後,將自己對這些部分情感缺落的個體的同理投到了祖父身上,廖克發選擇了從馬共成員們的共同遺憾上找到了理解祖父不存在的理由,因為他也多少驗證了祖父若在,他也必會有意識地對家人感到虧欠。
也因為這層理解,在《不即不離》的末段,廖克發參與了現存馬共成員的聚會,再從集體的角度去肯定祖父也曾參與過的這段歷史。就今日的眼光看來,其實這群人的相聚與一般老友團聚、見面敘舊無異,然在這裡,剪接了馬共的歷史影像,將今昔群體融合,完成一場對歷史與個體形象的追憶。
影片行至最末,廖克發所著墨的仍是家族的生命史。前述一個個馬共受訪者所自述的困境,以及對記憶現場的描摹,到頭來匯集成馬共成員之間的集體記憶,而這份記憶在廖克發的念想裡,其實是對祖父生活的推論以及面對這份空缺的緬懷。
但,在整段紀錄片的理解中,導演所獲得的是對祖父與其所在的群體的認識,並從而感到親密,可這份感受實然難以再推及影片最初的問題:作者與自己父親的關係。我想,這個提問終究是懸置而未解的,因影片最後呈現的仍是不斷地探尋,到了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兩個失落的兒子並置,仍在憶往的樣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3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謝承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羅馬尼亞導演哈都.裘德(Radu Jude)的兩部短片 — 《一盡到底》和《晚安,噓》,皆以死亡為母題,和一鏡到底鏡頭形式來體現「死」之於生者,對於前者而言是極端化的情緒利器;對後者來說,則是潛藏在環境裡的迴鳴。
於今年北影初看增村保造,數位修復的《刺青》改編自谷崎潤一郎的短篇小說〈刺青〉與〈謀殺阿豔〉,文學裡的耽美和妖艷,在增村保造的鏡頭裡顯染成若尾文子魅惑的軀體和刺青的血墨。
在《義山》之前,先是看過張吉安的《南巫》,由此去,便會對他慣以民俗信仰為本,並藉長鏡頭的凝視裡,聚焦成一種「萬物有靈」的視角感到毫不陌生。
在觀影前聽説了《父親》有著舞台劇的前身,初執導筒費洛里安.齊勒(Florian Zeller)的改編了自己同名的劇作。
前陣子久違地鑽進電影院的黑暗看阿莫多瓦的《人聲》,看完電影散場,外頭正在暴雨,沒等到雨停就決定要回家。
在親眼看見沙加緬度如何作為一介紐約文青新血培養皿之前,先是有了《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裡的法蘭絲 — 在生活邊緣緊抓著文藝夢,一面失望,然下一秒又能忘情在街頭起舞。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演活了在紐約載浮載沉的青年面貌,儘管因害怕自己落後於別人的生命進程而心生徬徨,但那份
羅馬尼亞導演哈都.裘德(Radu Jude)的兩部短片 — 《一盡到底》和《晚安,噓》,皆以死亡為母題,和一鏡到底鏡頭形式來體現「死」之於生者,對於前者而言是極端化的情緒利器;對後者來說,則是潛藏在環境裡的迴鳴。
於今年北影初看增村保造,數位修復的《刺青》改編自谷崎潤一郎的短篇小說〈刺青〉與〈謀殺阿豔〉,文學裡的耽美和妖艷,在增村保造的鏡頭裡顯染成若尾文子魅惑的軀體和刺青的血墨。
在《義山》之前,先是看過張吉安的《南巫》,由此去,便會對他慣以民俗信仰為本,並藉長鏡頭的凝視裡,聚焦成一種「萬物有靈」的視角感到毫不陌生。
在觀影前聽説了《父親》有著舞台劇的前身,初執導筒費洛里安.齊勒(Florian Zeller)的改編了自己同名的劇作。
前陣子久違地鑽進電影院的黑暗看阿莫多瓦的《人聲》,看完電影散場,外頭正在暴雨,沒等到雨停就決定要回家。
在親眼看見沙加緬度如何作為一介紐約文青新血培養皿之前,先是有了《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裡的法蘭絲 — 在生活邊緣緊抓著文藝夢,一面失望,然下一秒又能忘情在街頭起舞。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演活了在紐約載浮載沉的青年面貌,儘管因害怕自己落後於別人的生命進程而心生徬徨,但那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第一次約出來見面是去烘爐地看夜景,聊了很多這失去的11年彼此發生過的事,之後他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他說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把媽媽跟姊姊還有孫子趕出家門
Thumbnail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如同電影《灣生回家》般,當我們試圖理解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的經歷與生活時,對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那些年、這些事的年輕人,甚至是一旁觀者而言,既非當事人,也非與當事人有共同利益時,我們為何會會想要理解眼前這位祖父母輩、父母輩等長輩的過往呢?是單純為了填補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還是在當事人還活著,甚至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前言 再"再觀照"一文中提及自己與兒女相處狀況:有事再通知,沒事少打擾;不知什麼孝親費;兒女家就是兒女家;兒女買東西送你覺得尷尬;到兒女家就像在做客。 我在複製父親與兒女的互動 寫完後,再回頭省思父親退休後的相處情形,愕然發現,我幾乎就是在複製與他的相處狀況。我們兄弟都住在離父母家不遠處,但除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第一次約出來見面是去烘爐地看夜景,聊了很多這失去的11年彼此發生過的事,之後他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他說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把媽媽跟姊姊還有孫子趕出家門
Thumbnail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如同電影《灣生回家》般,當我們試圖理解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的經歷與生活時,對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那些年、這些事的年輕人,甚至是一旁觀者而言,既非當事人,也非與當事人有共同利益時,我們為何會會想要理解眼前這位祖父母輩、父母輩等長輩的過往呢?是單純為了填補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還是在當事人還活著,甚至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前言 再"再觀照"一文中提及自己與兒女相處狀況:有事再通知,沒事少打擾;不知什麼孝親費;兒女家就是兒女家;兒女買東西送你覺得尷尬;到兒女家就像在做客。 我在複製父親與兒女的互動 寫完後,再回頭省思父親退休後的相處情形,愕然發現,我幾乎就是在複製與他的相處狀況。我們兄弟都住在離父母家不遠處,但除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