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失智者:以我父親為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摘要

常常陪父親在家附近逛逛,培養與他的新感情;換個環境,務必解除他內心的焦慮;照護父親,需要愛,更需要方法與支援;搬進養護中心,從家中帶來對父親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照片、繪畫或個人創作物等等,來創造他對「新家」的依附;頻死階段而減少進食時,會尊重病人意願決定是否放置鼻胃管;當父親病情導致生命進入末期、發生感染時不用抗生素。

keyword:第一晚效應、養護中心(第二個新家)、插鼻胃管、臨終期

現在翻看過去的行事曆,我發現除了工作外,「父親」絕對是個頻繁出現的詞,不是「照顧爸爸」、「帶爸爸去公園」,就是「接爸爸」、「送爸爸」──在那段時間裡,我經常帶父親到家裡附近逛或散步。家中其他人知道我和父親在一起,總是放心一些

父親到新環境

平常父親跟母親住,有一回將父親帶到我們家住,正常人換了床就睡不著。醫學上把這種「認床」現象,叫做「第一晚效應」(First-Night Effect)。父親倒是沒有「第一晚效應」。

不過對於失智症患者來說,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實在是挑戰多多:廁所、房間、起床後,盥洗時,毛巾?水杯?牙刷?牙膏?白天沒事的時候要做什麼?想出去怎麼辦?這一切,他內心肯定焦慮,但無法說出來。

而家裡的人呢,也得面對他因為失去認知能力而造成的種種情況:他會用我老婆的牙刷刷牙,拿我的毛巾擦臉,用我兒子的杯子喝水。鑑於父親超強的自尊心,當認知障礙發生時,我們不能說「你拿錯了」,只能另外想辦法,比如兒子把自己的水杯放到高處,這樣就不會被阿公拿到了。

不過,家人碰到這些「麻煩事」,不煩躁、不抱怨並不容易。從認知上講,不把這些事情當成「錯誤」,而是接納父親的失能,才能夠不心煩、不抱怨

照護父親,需要愛,更需要方法與支援

失智猶如一張單程車票,近乎死亡,它是不可逆的、基本上不會變好;像搭一趟慢車,經歷一趟有去無回的旅程,而照顧者就像「陪跑員」,共同上場面對這個競賽,卻要面對「離開的人有沒有記住我」的困局

長期照護父親,沒有愛的確是不行,但是只有愛,卻沒有方法,沒有支援,有時也還是不行。照護其實是很專業的一件事,所以需要經過學習,才能運用知識與科技來協助日常生活,也就是要以理性做足照護的功課,以感性和愛編織出堅固的支持網絡,讓照護父親得以有高品質的過程。

舉例來說,在治療及擬定父親的照護策略時,醫師常需要視情況調整用藥。失智症並不像其他疾病一般,可以依靠抽血或是其他檢驗來判斷情況,因此更加仰賴醫師親自診視父親,但這看似基本的要求,卻成了我跟家人的負擔。

由於,我跟我夫人有時還是要工作上班,有時無法請假陪同父親就醫,但此時若能申請或聘用具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得以協助醫囑的「居家照顧員」陪同就醫,就能讓父親的治療更加安全與細緻。

父親因失智症影響大腦許多的認知功能,注意力、記憶力、視覺空間能力,甚至是語言功能等。除了依照醫師囑咐,服用藥物之外,也應於平日加入職能活動。我父親是中度失智的個案,應接受專業的認知刺激或認知訓練治療,以促進腦部活化,延緩認知退化。

在養護中心,父親成為新住民

在養護機構有個空間,那兒是一整片的落地窗,對面是一座綠油油的小叢林,那是一個可以和父親,一同透過落地窗觀景興歎、思考活著的意義的一個幽靜地方。

父親輕輕移動了身體,倚靠在沙發上接著說:「我住進來(機構)的時候,不太習慣陌生的機構生活,跟過去在家時,想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不太一樣。在這裡要和大家一起吃飯,過團體的生活。

其實,我沒當過老人,卻不由自主、理所當然的認為長者搬進養護機構,自然就能適應機構的新生活。事實上,卻鮮少去了解父親在遲暮之年,離開自己長住多年「起家厝」的那一刻,心裡的感受與想法是什麼

身為家人,理當去同理父親在遷入機構時,伴隨而來的失落與衝擊感。試著站在他角度設想,如何在心理上接納遷居機構後的生活與自我、如何延續過往習慣的生活型態,如何在社交生活上能與他人安心的互動,並認識與欣賞和自己有不同特質的人。

另外,父親需要重新定義對「家」的理解,並從中發現不同的意義,同時也是父親必須面臨的挑戰。當父親踏進養護機構的第一天,猶如搬進第二個新家,試著鼓勵他在遷入時,利用環境因子來建構「家」的感覺,我從家中帶來對父親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照片、繪畫或個人創作物等等,來創造他對「新家」的依附,使他能延續原有的生活經驗,並更能掌握適應新環境的過程。

父親在醫院的日子

父親因故送至養護中心,與中心負責人討論,父親是否需要放置鼻胃管,主要是以餵食為考量。當父親因住在養護中心出了一些狀況,而必須送到醫院治療,是否放置鼻胃管,也與主治醫師做過討論,醫生說:「病人進入頻死階段而減少進食時,會尊重病人意願決定是否放置鼻胃管。」

他也提醒我們,病人的身體到最後階段,已不需要這麼多養分,給多了反而是負擔,「嘴巴吃不下去就不需要勉強」,放鼻胃管雖有餵食方便等優點,但仍會造成鼻孔或喉嚨不適,照護應順其自然。

近年失智症照護觀念已逐漸翻新。插鼻胃管並非必然,有插跟沒插管對生命長度沒有差異,但生活品質相差甚多。如今愈來愈多重度失智者不會插管,家屬盡量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慢慢餵食,維持進食的尊嚴。

生命末期

當綠葉悄悄落下,父親真的變老,如何讓他能活得長且久時,持續的反思著,人活著的價值與意義,不僅僅在疾病的挑戰,老後生活的經濟、照顧等種種限制。

然而,每個人臨終期的長短和瀕死前的症狀都不一樣,也可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前,就出現跡象。

其他重大疾病的病人,到末期仍有自由意志可以談末期準備,但失智病人到末期已經退化到無法思考、表達了,必須在疾病早期先了解他們的想法、意願

病人最終去世時的狀態,對家屬非常重要。以延長生命為目的照護目標與照護方式,在某些情況下,會對家屬造成心理創傷。看到末期病人出現一些症狀,家屬會緊張、不知怎麼辦,這時只要打一通電話給護理師,照著護理師的建議做可能就解決了,家屬心安,不用送病人去急診

父親瀕死症狀包含疲倦虛弱,慢慢進入無意識狀態、意識改變、吞嚥困難或不吃不喝、肌肉張力喪失腸蠕動變慢,可能大便失禁或便秘、尿量漸少、手腳冰冷、盜汗、瀕死前出現喉嚨發出嘎嘎聲、呼吸型態及心跳改變,可能張口呼吸、呼吸好像在嘆氣等。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eadre的沙龍
3會員
46內容數
類神經網路模型是運用數學、程式設計、心理學等知識的工具結構,它模仿神經元的節點,在功能上滿足了心理學研究泛用型神經網路(例如大腦)的彈性需求。要達到「使用者為中心的系統設計」目標,再以「認知工程」為手法,應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原則於系統設計,使得機器人的功能和結構能夠與使用者的認知能力和心智模型相匹配,才能有用、能用。
Jeadr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3/03
重大事件可能對人造成重大的影響,可能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它不只是扼殺和阻礙一個人的內在小孩(真實自我或失落的自我),當事人本身也時常因為反覆的壓力、極度的創傷,結果嚴重生病。
Thumbnail
2022/03/03
重大事件可能對人造成重大的影響,可能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它不只是扼殺和阻礙一個人的內在小孩(真實自我或失落的自我),當事人本身也時常因為反覆的壓力、極度的創傷,結果嚴重生病。
Thumbnail
2022/03/01
當懷抱的希望一再落空,讓人頻頻陷入谷底。但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敗,冥冥中又是一股推動自己找到新方向的助力。人生是一趟體驗之旅,春夏秋冬的景致變化、好與不好,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心,以及學會「順其自然,是活在當下」。
Thumbnail
2022/03/01
當懷抱的希望一再落空,讓人頻頻陷入谷底。但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敗,冥冥中又是一股推動自己找到新方向的助力。人生是一趟體驗之旅,春夏秋冬的景致變化、好與不好,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心,以及學會「順其自然,是活在當下」。
Thumbnail
2022/03/01
從偶像劇中,我們可以見到日常生活中關於性別議題的縮影,這也是我們應該更為謹慎面對與思考的問題。例如,愛情等於屈服,你/妳認同嗎?
Thumbnail
2022/03/01
從偶像劇中,我們可以見到日常生活中關於性別議題的縮影,這也是我們應該更為謹慎面對與思考的問題。例如,愛情等於屈服,你/妳認同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hello 進入出院返家後的第三周,時間走著走著,過程中歷經和父親相處的起伏落差,時常有種,身心似乎跟著病人一起生病。 聯想到的是「替代性創傷」一詞。 因為疾病對整個家庭帶來的影響,我爸爸給了兩個字「禁錮」。 那天他在餐桌上,爸爸突然說著:「我覺得我被輪椅禁錮,我的靈魂也被禁錮了。」我想那是在他時而
Thumbnail
hello 進入出院返家後的第三周,時間走著走著,過程中歷經和父親相處的起伏落差,時常有種,身心似乎跟著病人一起生病。 聯想到的是「替代性創傷」一詞。 因為疾病對整個家庭帶來的影響,我爸爸給了兩個字「禁錮」。 那天他在餐桌上,爸爸突然說著:「我覺得我被輪椅禁錮,我的靈魂也被禁錮了。」我想那是在他時而
Thumbnail
「照顧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句話聽在失智症患者的家屬耳哩,想必更有深刻的感觸。 因為失智症是大腦病變的疾病,許多時候,我們熟悉的家人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他會在熟悉的地方迷路、不斷重複講過去的事;有時還出現了妄想、幻覺等症狀;明明坐在家中卻不時嚷著要回家等等。
Thumbnail
「照顧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句話聽在失智症患者的家屬耳哩,想必更有深刻的感觸。 因為失智症是大腦病變的疾病,許多時候,我們熟悉的家人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他會在熟悉的地方迷路、不斷重複講過去的事;有時還出現了妄想、幻覺等症狀;明明坐在家中卻不時嚷著要回家等等。
Thumbnail
與弟弟的共同生活,如今回想起來是既珍貴也是份禮物。 知覺失調症改變了弟弟的人生,也翻轉了我與他的關係與相處方式,因著從旁觀察協助使我發覺家屬的心態對於康復者的穩定性扮演著必要的影響。 弟弟的病症,使我認識許多家屬朋友,學習一起用寬容的心態來看世界,靜待時機的耐心,並持續傾聽與鼓舞。
Thumbnail
與弟弟的共同生活,如今回想起來是既珍貴也是份禮物。 知覺失調症改變了弟弟的人生,也翻轉了我與他的關係與相處方式,因著從旁觀察協助使我發覺家屬的心態對於康復者的穩定性扮演著必要的影響。 弟弟的病症,使我認識許多家屬朋友,學習一起用寬容的心態來看世界,靜待時機的耐心,並持續傾聽與鼓舞。
Thumbnail
今天陽光普照,陪著爸媽出外走走,爸爸看著附近高樓大廈嘖嘖稱奇,這些年他的記憶漸漸的流逝,不記得身旁的媽媽是他的老婆,他說他的老婆在家裡。(我想他的記憶裡應該是〝年輕時”的媽媽吧?!照顧爸爸的媽媽真的很辛苦。) 突然,我好愛這樣子的爸爸,因為在他年老身軀裡,我似乎看見了爸爸孩童時的樣貌。❤️
Thumbnail
今天陽光普照,陪著爸媽出外走走,爸爸看著附近高樓大廈嘖嘖稱奇,這些年他的記憶漸漸的流逝,不記得身旁的媽媽是他的老婆,他說他的老婆在家裡。(我想他的記憶裡應該是〝年輕時”的媽媽吧?!照顧爸爸的媽媽真的很辛苦。) 突然,我好愛這樣子的爸爸,因為在他年老身軀裡,我似乎看見了爸爸孩童時的樣貌。❤️
Thumbnail
如果可以選擇離開的方式,你會希望被怎麼樣對待呢? 陪伴爸爸的最後這段時間,居家安寧真的給我對死亡有不同的看法 也將這段路程,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如果可以選擇離開的方式,你會希望被怎麼樣對待呢? 陪伴爸爸的最後這段時間,居家安寧真的給我對死亡有不同的看法 也將這段路程,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不管家屬照顧者或照顧服務員不可能身心無情緒與壓力,但只有愛,是不夠的,方法與支援不可少。個案管理師的諮詢或觀察,印證了照顧者「壓力負荷大」,透過他們扮演傾聽者,教導者,接受、同理照顧者的處境。最後,心理師的建議:照顧好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接受現實,理解病人、充實知識儲備、做「總指揮」,善用外援等。
Thumbnail
不管家屬照顧者或照顧服務員不可能身心無情緒與壓力,但只有愛,是不夠的,方法與支援不可少。個案管理師的諮詢或觀察,印證了照顧者「壓力負荷大」,透過他們扮演傾聽者,教導者,接受、同理照顧者的處境。最後,心理師的建議:照顧好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接受現實,理解病人、充實知識儲備、做「總指揮」,善用外援等。
Thumbnail
常常陪父親在家附近逛逛,培養與他的新感情;換個環境,務必解除他內心的焦慮;照護父親,需要愛,更需要方法與支援;搬進養護中心,從家中帶來對父親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照片、繪畫或個人創作物等等,來創造他對「新家」的依附;頻死階段而減少進食時,會尊重病人意願決定是否放置鼻胃管;生命末期、發生感染不用抗生素
Thumbnail
常常陪父親在家附近逛逛,培養與他的新感情;換個環境,務必解除他內心的焦慮;照護父親,需要愛,更需要方法與支援;搬進養護中心,從家中帶來對父親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照片、繪畫或個人創作物等等,來創造他對「新家」的依附;頻死階段而減少進食時,會尊重病人意願決定是否放置鼻胃管;生命末期、發生感染不用抗生素
Thumbnail
罹患失智症的老人會不會是在假裝?為什麼要讓自己的女兒這麼辛苦?難道老了就可以任性?老了就可以拖累晚輩?然後呼了老人家好多耳光! 《以下是此次深夜節目的文字稿,如果想直接收聽,歡迎點擊以上影片。》 聽眾朋友們晚安,因為疫情不得不宅在家的生活,還喘得過氣嗎?   家政夫記得,某天早晨叫醒孩子們準備
Thumbnail
罹患失智症的老人會不會是在假裝?為什麼要讓自己的女兒這麼辛苦?難道老了就可以任性?老了就可以拖累晚輩?然後呼了老人家好多耳光! 《以下是此次深夜節目的文字稿,如果想直接收聽,歡迎點擊以上影片。》 聽眾朋友們晚安,因為疫情不得不宅在家的生活,還喘得過氣嗎?   家政夫記得,某天早晨叫醒孩子們準備
Thumbnail
每次跟親戚談到照顧這件事的時候,每次都會讓我感覺跟他們活在一個沒有交集的世界,而最終都會淪為「該做而沒有做」的是非辨證。似乎我們對於照顧這件事,是可以轉讓跟交易的
Thumbnail
每次跟親戚談到照顧這件事的時候,每次都會讓我感覺跟他們活在一個沒有交集的世界,而最終都會淪為「該做而沒有做」的是非辨證。似乎我們對於照顧這件事,是可以轉讓跟交易的
Thumbnail
這篇長文是我的寫作起點,原是父親過世後一年寫下的心情與記錄,從憂鬱症、帕金森氏症、失智到臨終,後來才公開發表,並幸獲幾個媒體網站的轉載。2018年父親節當天,換日線於LINE Today刊出後回應踴躍,這些迴響讓我感動鼓舞,很欣慰這段故事真的直入人心,同時對許多同病家屬有所慰藉與參考價值。
Thumbnail
這篇長文是我的寫作起點,原是父親過世後一年寫下的心情與記錄,從憂鬱症、帕金森氏症、失智到臨終,後來才公開發表,並幸獲幾個媒體網站的轉載。2018年父親節當天,換日線於LINE Today刊出後回應踴躍,這些迴響讓我感動鼓舞,很欣慰這段故事真的直入人心,同時對許多同病家屬有所慰藉與參考價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