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近年香港寫實電影之問題

2022/02/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片網上,《光》
十多年前,一位香港電影界的前輩在大陸拍電影,其後他分享是次製作的事宜時,提及大陸廣電總局對其電影的評價是「難得有香港劇本如此健康」,該電影涉及勵志和親情,在當時港產片或合拍片中,這類題材並不算普及。
不過,近年香港無論短片還是長片,都有不少寫實、勵志、人文關懷的作品,部分人士視為新導演特色之一,絕不再以「難得」來形容這類電影的出現。筆者觀賞這類電影時,特別是短片,發現不少作品有以下特徵:
一.結尾為大團圓結局,至少不會悲劇收場。
二.柔和的燈光。
三.有一場小組討論戲,大家圍著,然後把電影想帶出的議題,透過小組討論說出來。
四.至少有一場痛哭或人物情緒失控的戲。
五.涉及親情。
按道理,以上都是比較平常和普及的情節內容,但為何筆者觀賞這類作品時,會覺得不妥呢?其中一個原因,是這類作品佔的比例過多,當中有不少東施效顰的作品。或許大家覺得各類型的電影都存有參差不齊,特別是香港盛行的警匪動作片,有關警匪動作片的問題,筆者曾撰描述,暫不多說,但跟警匪動作片不同的是,這類寫實電影沒有暴力、色情和「教壞細路」的指控,而且很多人把這類電影直接與健康、人文關懷掛鉤,在這個充斥審查的年代,看似最安全的類型吧?
港中電影風氣融合
看似最安全的類型,自然我到不少人垂青。筆者在大陸數年,見盡由學生作品到上映電影、由電影學院到廣電總局,都高舉一些正能量、寫實主義、沒有政治元素、沒有性和暴力、很乾淨的所謂「人文關懷」電影,這些作品探討議題通常流於表面,部份甚至刻意賣慘,容易給人虛假感覺。
可恨的是,近年香港電影都有這種趨勢,無論「鮮浪潮」作品或劇情長片,都有不少這類作品。在投資者和創作角度,這類作品好像最安全,不少導演為了得到謹有的拍攝機會,也東施效顰的拍攝這類電影,甚至有人說這類寫實電影是得獎題材,卻沒有深入研究有關拍攝議題;另外好像不少觀眾也喜歡這類電影,至少看似勵志或關注小眾,家長、教師等沒太多理由反對⋯⋯其實創作者是真心關注相關議題、對該題材感興趣及有研究、抑或是為了得獎的投機取巧之作,並不難看出,如果是還是投機取巧的話,創作者跟欠缺創作意志、或創意貧乏有何分別呢?部份觀眾因社會環境氣氛帶來的道德標準,從而帶來保守的審美觀,愈趨跟廣電總局相近而不自知⋯⋯看電影要看正能量,哪怕電影中的正能量何等虛無!
近年不少人說香港電影同中國電影愈來愈沒有分別,說的多數是合拍片,其實很多所謂的本地寫實主義電影,其背後的意識形態,跟上兩段所提及的大陸背景相似。如果寫實主義、人文關懷電影大量出現,變成另一種類似維穩的風氣,或者把這類作品視為理所當然,投資者乃至觀眾視其他風格的作品漸漸視為異類的話,也扼殺了其他類型電影的發展。假如一位新晉導演,他希望或擅長於拍攝三級片,包括各種暴力和色情,如果他帶著這類型的劇本,大家覺得他得到賞識的機會有多大呢?即使能拍成電影,至少部份人說仍存在偏見、或者覺得拍攝首部劇情長片不宜如此「偏激」。
保守和維穩
當然我們的社會壓抑創意和大膽,鼓勵迎合和穩重,但制度的局限,從來不是創作者保守的理由,這看你有沒有勇氣作嘗試。或許有人說,可能有些導演只想拍寫實類型電影,沒問題,只要不是投機取巧、沒犯下文中所提及的問題就可以了。其實只要人生有一定經歷的人,都會對廉價的勵志和人文關係存保留態度,而且有關類型看似安全,但電影政治審查從不講及邏輯,普羅大眾覺得沒有觸碰敏感政治題材,但政權說你有就是有,簡單來說,沒有人能保證自己所拍攝的,可避開政治紅線,更何況稍為深入拍一些社會議題和實況?或許觸碰審查紅線也不意外,如果拍攝社會議題和實況,又要做到「政治正確」,很容易讓作品流於表面。
創作及思維保守,是自我審查及維穩的最佳表現,如果新導演只會跟風,那麼香港電影跟以往有多大進步呢?別忘記,寫實主義只是表達人文關懷的其中一種類型,拍攝小眾題材、弱勢社群,不代表你的作品有人文關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袁廸旗,「筆記電影會」召集人,影視工作者,眼見香港影視業問題多多,因此撰文分析及批評現今香港影視問題,希望問題得到大眾注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