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近年香港寫實電影之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片網上,《光》
十多年前,一位香港電影界的前輩在大陸拍電影,其後他分享是次製作的事宜時,提及大陸廣電總局對其電影的評價是「難得有香港劇本如此健康」,該電影涉及勵志和親情,在當時港產片或合拍片中,這類題材並不算普及。
不過,近年香港無論短片還是長片,都有不少寫實、勵志、人文關懷的作品,部分人士視為新導演特色之一,絕不再以「難得」來形容這類電影的出現。筆者觀賞這類電影時,特別是短片,發現不少作品有以下特徵:
一.結尾為大團圓結局,至少不會悲劇收場。
二.柔和的燈光。
三.有一場小組討論戲,大家圍著,然後把電影想帶出的議題,透過小組討論說出來。
四.至少有一場痛哭或人物情緒失控的戲。
五.涉及親情。
按道理,以上都是比較平常和普及的情節內容,但為何筆者觀賞這類作品時,會覺得不妥呢?其中一個原因,是這類作品佔的比例過多,當中有不少東施效顰的作品。或許大家覺得各類型的電影都存有參差不齊,特別是香港盛行的警匪動作片,有關警匪動作片的問題,筆者曾撰描述,暫不多說,但跟警匪動作片不同的是,這類寫實電影沒有暴力、色情和「教壞細路」的指控,而且很多人把這類電影直接與健康、人文關懷掛鉤,在這個充斥審查的年代,看似最安全的類型吧?
港中電影風氣融合
看似最安全的類型,自然我到不少人垂青。筆者在大陸數年,見盡由學生作品到上映電影、由電影學院到廣電總局,都高舉一些正能量、寫實主義、沒有政治元素、沒有性和暴力、很乾淨的所謂「人文關懷」電影,這些作品探討議題通常流於表面,部份甚至刻意賣慘,容易給人虛假感覺。
可恨的是,近年香港電影都有這種趨勢,無論「鮮浪潮」作品或劇情長片,都有不少這類作品。在投資者和創作角度,這類作品好像最安全,不少導演為了得到謹有的拍攝機會,也東施效顰的拍攝這類電影,甚至有人說這類寫實電影是得獎題材,卻沒有深入研究有關拍攝議題;另外好像不少觀眾也喜歡這類電影,至少看似勵志或關注小眾,家長、教師等沒太多理由反對⋯⋯其實創作者是真心關注相關議題、對該題材感興趣及有研究、抑或是為了得獎的投機取巧之作,並不難看出,如果是還是投機取巧的話,創作者跟欠缺創作意志、或創意貧乏有何分別呢?部份觀眾因社會環境氣氛帶來的道德標準,從而帶來保守的審美觀,愈趨跟廣電總局相近而不自知⋯⋯看電影要看正能量,哪怕電影中的正能量何等虛無!
近年不少人說香港電影同中國電影愈來愈沒有分別,說的多數是合拍片,其實很多所謂的本地寫實主義電影,其背後的意識形態,跟上兩段所提及的大陸背景相似。如果寫實主義、人文關懷電影大量出現,變成另一種類似維穩的風氣,或者把這類作品視為理所當然,投資者乃至觀眾視其他風格的作品漸漸視為異類的話,也扼殺了其他類型電影的發展。假如一位新晉導演,他希望或擅長於拍攝三級片,包括各種暴力和色情,如果他帶著這類型的劇本,大家覺得他得到賞識的機會有多大呢?即使能拍成電影,至少部份人說仍存在偏見、或者覺得拍攝首部劇情長片不宜如此「偏激」。
保守和維穩
當然我們的社會壓抑創意和大膽,鼓勵迎合和穩重,但制度的局限,從來不是創作者保守的理由,這看你有沒有勇氣作嘗試。或許有人說,可能有些導演只想拍寫實類型電影,沒問題,只要不是投機取巧、沒犯下文中所提及的問題就可以了。其實只要人生有一定經歷的人,都會對廉價的勵志和人文關係存保留態度,而且有關類型看似安全,但電影政治審查從不講及邏輯,普羅大眾覺得沒有觸碰敏感政治題材,但政權說你有就是有,簡單來說,沒有人能保證自己所拍攝的,可避開政治紅線,更何況稍為深入拍一些社會議題和實況?或許觸碰審查紅線也不意外,如果拍攝社會議題和實況,又要做到「政治正確」,很容易讓作品流於表面。
創作及思維保守,是自我審查及維穩的最佳表現,如果新導演只會跟風,那麼香港電影跟以往有多大進步呢?別忘記,寫實主義只是表達人文關懷的其中一種類型,拍攝小眾題材、弱勢社群,不代表你的作品有人文關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袁廸旗,「筆記電影會」召集人,影視工作者,眼見香港影視業問題多多,因此撰文分析及批評現今香港影視問題,希望問題得到大眾注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圖片來源:香港電影金像獎 Hong Kong Film Awards 過往二十年,一直存在著「香港電影已死」的說法,雖然香港電影沒有真正的死去,但無可否認的是,今天的青年,就是成長於香港電影不斷衰落的年代,即使間中出現港產片發展不錯的年份,但之後呢?  近十年香港電影好像較以往多元化,不再是合拍片完
就《2021電影檢查(修訂)條例草案》同香港電影現況,電影工作者、評論人乃至觀眾,仍有基本嘅原則:  一.繼續堅持原有嘅創作同評論 二.反對任何政治審查 三.尊重創作自由,每個創作人都有表達其觀點之權利 四.唔出賣尊嚴,無忘對電影同自身嘅初衷 五.任何電影都有放映權利 
原本的電影宣言約四千字,主要針對香港電影業一直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建議。不過基於上星期《電影檢查修訂條例草案》的出現,於是決定一改方向,把原有的草稿閒置,重新起草,直接回應條例草案,並於九月初發佈!  其實現時電影宣言只有簡單幾句話,跟早前的四千字長文完全不同,宣言內的幾句話,每個人都有能力寫出來,
網上圖片 由於疫情及經濟帶來的影響,大部份人對今年香港電影發展並不樂觀,加上國安法的實行,香港電影未來數年或出現頗大的變數,筆者嘗試透過現今政局推測未來數年,香港電影業可能發生的困局及疑問:  一.措施推出與疑問  政府及「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或會繼續推出不同措施,以解決行內一些問題。「香港電影工作
網上圖片 早前筆者主理的「筆記電影會」舉辦活動,其中有導演表示,現時的提拔措施如「鮮浪潮」、「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對他們不少畢業生沒太大幫助,一來「鮮浪潮」早已取消大專組,讓大專畢業生入圍「鮮浪潮」變得困難;而得益「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人更少,而且大專組得獎者多為碩士畢業,而過百個電影學科學士畢業的
網上圖片 電影幕前幕後每個崗位,都涉及專業知識及技能,有關的知識,在不少的大專院校能夠學習。但為何仍然有不少人認為,電影幕後崗位不需要學、甚至認為一般人都可以擔任呢?   相比攝影、燈光等涉及器材的崗位,編劇的技能或較容易讓大家忽略,過往筆者看過不少沒有相關經驗、沒讀過相關課程、自稱很有創意的人自薦
圖片來源:香港電影金像獎 Hong Kong Film Awards 過往二十年,一直存在著「香港電影已死」的說法,雖然香港電影沒有真正的死去,但無可否認的是,今天的青年,就是成長於香港電影不斷衰落的年代,即使間中出現港產片發展不錯的年份,但之後呢?  近十年香港電影好像較以往多元化,不再是合拍片完
就《2021電影檢查(修訂)條例草案》同香港電影現況,電影工作者、評論人乃至觀眾,仍有基本嘅原則:  一.繼續堅持原有嘅創作同評論 二.反對任何政治審查 三.尊重創作自由,每個創作人都有表達其觀點之權利 四.唔出賣尊嚴,無忘對電影同自身嘅初衷 五.任何電影都有放映權利 
原本的電影宣言約四千字,主要針對香港電影業一直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建議。不過基於上星期《電影檢查修訂條例草案》的出現,於是決定一改方向,把原有的草稿閒置,重新起草,直接回應條例草案,並於九月初發佈!  其實現時電影宣言只有簡單幾句話,跟早前的四千字長文完全不同,宣言內的幾句話,每個人都有能力寫出來,
網上圖片 由於疫情及經濟帶來的影響,大部份人對今年香港電影發展並不樂觀,加上國安法的實行,香港電影未來數年或出現頗大的變數,筆者嘗試透過現今政局推測未來數年,香港電影業可能發生的困局及疑問:  一.措施推出與疑問  政府及「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或會繼續推出不同措施,以解決行內一些問題。「香港電影工作
網上圖片 早前筆者主理的「筆記電影會」舉辦活動,其中有導演表示,現時的提拔措施如「鮮浪潮」、「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對他們不少畢業生沒太大幫助,一來「鮮浪潮」早已取消大專組,讓大專畢業生入圍「鮮浪潮」變得困難;而得益「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人更少,而且大專組得獎者多為碩士畢業,而過百個電影學科學士畢業的
網上圖片 電影幕前幕後每個崗位,都涉及專業知識及技能,有關的知識,在不少的大專院校能夠學習。但為何仍然有不少人認為,電影幕後崗位不需要學、甚至認為一般人都可以擔任呢?   相比攝影、燈光等涉及器材的崗位,編劇的技能或較容易讓大家忽略,過往筆者看過不少沒有相關經驗、沒讀過相關課程、自稱很有創意的人自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香港黑幫電影以黑幫江湖恩怨情仇為主線,充滿政治背景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體現了香港特殊的地理和政治環境。古惑仔系列電影表現了香港在回歸中國後的社會變遷,反映了黑社會的與時並進。本文回顧了古惑仔系列電影的經典之作,呈現了香港黑幫世界的地下秩序以及其與政治和時事的關聯。
Thumbnail
《樹大招風》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犯罪電影,它通過真實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展示了90年代香港的社會現實和人性複雜。電影的緊張敘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畫,使其成為一部不僅僅是娛樂觀眾,更是讓人反思的佳作。對於喜愛犯罪片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Thumbnail
在當代港產電影中,《潛行》的出現可能是對港片的某一種致敬,也是對港式警匪片傳統的一次回味。然而,這部影片也無形中凸顯了香港電影的多重困境和挑戰,以及在數位時代下的文化定位和市場變遷。
Thumbnail
像《查無此心》這種犯罪懸疑驚悚片,我覺得是香港片商會買的片種呢!想不到在去年HKAFF上映過後,12月尾便直上Netfilx 當時我恰好也在追Netflix的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兩套作品也是關於外籍移工(外勞),有點好奇只是偶然,還是有甚麼特殊原因令台灣人越來越關注這個議題呢?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看慣過去港產娛樂商業片的觀眾,總覺得題材越來越…偏門?反正大家總愛說「香港電影已死」,新導演(不代表是業界新鮮人)如何計算都未必取得大眾歡心,還不如拍熟悉擅長的東西,先「說好自己故事」!大家以為「拍自傳」只會流於孤芳自賞、自我沉溺(俗稱「自肥」),其實可以從小見大,從個人片段窺探整個社會的軌跡…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香港黑幫電影以黑幫江湖恩怨情仇為主線,充滿政治背景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體現了香港特殊的地理和政治環境。古惑仔系列電影表現了香港在回歸中國後的社會變遷,反映了黑社會的與時並進。本文回顧了古惑仔系列電影的經典之作,呈現了香港黑幫世界的地下秩序以及其與政治和時事的關聯。
Thumbnail
《樹大招風》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犯罪電影,它通過真實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展示了90年代香港的社會現實和人性複雜。電影的緊張敘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畫,使其成為一部不僅僅是娛樂觀眾,更是讓人反思的佳作。對於喜愛犯罪片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Thumbnail
在當代港產電影中,《潛行》的出現可能是對港片的某一種致敬,也是對港式警匪片傳統的一次回味。然而,這部影片也無形中凸顯了香港電影的多重困境和挑戰,以及在數位時代下的文化定位和市場變遷。
Thumbnail
像《查無此心》這種犯罪懸疑驚悚片,我覺得是香港片商會買的片種呢!想不到在去年HKAFF上映過後,12月尾便直上Netfilx 當時我恰好也在追Netflix的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兩套作品也是關於外籍移工(外勞),有點好奇只是偶然,還是有甚麼特殊原因令台灣人越來越關注這個議題呢?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看慣過去港產娛樂商業片的觀眾,總覺得題材越來越…偏門?反正大家總愛說「香港電影已死」,新導演(不代表是業界新鮮人)如何計算都未必取得大眾歡心,還不如拍熟悉擅長的東西,先「說好自己故事」!大家以為「拍自傳」只會流於孤芳自賞、自我沉溺(俗稱「自肥」),其實可以從小見大,從個人片段窺探整個社會的軌跡…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