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納博科夫,除了Lolita,我一無所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裸體午餐》實在不容易閱讀,我決定繼續讀巴黎評論的納博科夫訪談。看得出來編輯又問他一些令人不耐煩的問題,可能是Lolita太「成功」了,不論過了多久還是要被提起;也問他針對評論家的看法,我喜歡納博科夫的回應,簡單的是說,若這些人有許多樣本數並觀察多國的作家即可以相信評論家,反之,無需在意他們所言。

於納博科夫,除了Lolita,我一無所知

並非我沒讀過他的其他著作,只是沒有深刻印象⋯⋯就連Lolita好像也是早知道這個形象,不管書中內容是否打動我。評論家其實也對他有如此的認知——作品存在驚人的相似之處,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述說本質上一模一樣的東西。

納博科夫對此的回應是:「非原創的作家看起來八面玲瓏,因為他們大量模仿別人;原創只能拷貝其自身。」(但我不太懂非原創作家的意思。)

我是有意的想了解像他那時期經歷過俄羅斯「滅亡」的作家或者是那時代流亡海外的俄羅斯難民,雖然是不同的身分背景,但因為我正在進行的非虛構寫作《千年家族》也是因為革命被迫離鄉背井。

raw-image

突然想起在巴黎遇到讀政治的俄羅斯女孩——事實上當時很不以為然,有種「一個俄羅斯人讀什麼政治?」的心態。那女孩「過分」的有錢,我不禁猜測她是某大商賈的女兒⋯⋯她並非賺流量的網紅,但碩士畢業後就沒有工作,每天Instagram都是到歐洲各奢華飯店旅遊的照片或是到頂級夜店辦各種派對。根據我看過《當女孩成為貨幣》,了解以她的顏值和身高,勢必屬於夜店的「客戶」而非「女孩」——討論過俄國文學,當時她不以為然的說:「每次我聽到有外國人讀俄國文學,我就想知道為什麼!」

也沒和她多說什麼,我個人並不喜歡俄國文學。想到她會有這樣的看法大概也是媚外吧?因為她總特意強調自己是「歐洲人」或者是因為那些作家描繪的場景是革命前的,雖然她也成長於蘇聯瓦解後,但價值觀應該和「古典文學」中已有不同。(這段完全是根據我的刻板印象或有點歧視,勿太當一回事。)

納博科夫是一個老派的自由主義者,他一直與蘇聯刻意保持距離。《巴黎評論》問到他如何評價勃洛克和曼德爾所塔姆等他離開俄國之前的詩人?他說,透過悲劇命運的折光鏡,使曼德爾斯塔姆的詩歌顯得名聲比實際水平高。

使用非母語對於創作的激發

這幾天都在讀作家訪談,他們有個共同點是居住在(過)使用非自己母語的地方。亨利米勒認為在巴黎生活讓他對於母語的感受更加銳利。「經常聽別人說另一種語言,會讓你自己的語言變成銳利,意識到以前無法察覺的微妙之處。」會擔心遺忘自己的語言,對此產生強烈的願望。

我猜想,大概做成功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種迫切之情,才會珍惜。

《巴黎評論》提到納博科夫的採訪前事先經他要求寄出問題,再以書面回應。他笑稱自己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不夠好(其實不是);他認為自己是道地的美國人。俄羅斯的語言和風光滋養他,不可能在精神上與美國本土文學相同;在歐洲邊境出示美國護照時,會感到一種自豪。對美國事務粗暴的批評也會讓他感到生氣難過。

他說自己在政治上的立場不確定時,只要讓左派和羅素們不滿,就會維護。(他說的應該是羅素哲學

關於以上,我想正是他身為「俄國難民」的一種表態,像我在自己祖先故事中想尋找出的一點,以支持《千年家族》寫作的論點。

在他訪談紀錄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寫作習慣。想到讀小學時,外公買了有兩個洞的A5彩色活頁紙卡給我,他說這樣記筆記比較清楚——納博科夫在卡片上寫作,構思故事,但他寫作時卡片是打亂的,不按照情節順序,每張卡片會重複的寫,寫完後順序才會固定,然後他再請他的夫人打字出來。

納博科夫在寫作之於喜歡捕捉蝴蝶,研究顯微鏡底下的蝴蝶,發現新的器官。他說,相比之下,文學靈感所帶來的愉悅和收穫根本不算什麼,如果俄國沒發生革命,他根本不會寫小說。

想到之前「十本書」的選擇,我在無意識中(立即浮現腦海)都是與存在有關的小說,那些作家剛好都經歷過戰爭、殖民、移民,不論那些小說的題材為何,都是探討自身的存在,也因為他們經歷過異文化而激發出寫作的動力,為了表達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n的沙龍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Ch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25
在《碎片》中有封信看起來是出版社要求費蘭特針對「當時的義大利時事」寫一篇政治寓言小說被她拒絕了,她認為這些並不會起到什麼作用,提到「一個寫作的人,當然會冒一定的風險,但不會有生命危險或會進大牢」
Thumbnail
2023/06/25
在《碎片》中有封信看起來是出版社要求費蘭特針對「當時的義大利時事」寫一篇政治寓言小說被她拒絕了,她認為這些並不會起到什麼作用,提到「一個寫作的人,當然會冒一定的風險,但不會有生命危險或會進大牢」
Thumbnail
2023/06/05
費蘭特寫給出版社的書信基本上就是很有禮貌地一再強調自己隱身的立場,祝賀出版社成立十五週年,說的她可以寫出任意主題的內容表達恭賀,但即使寫了事實也會受到懷疑,這次她決定只真摯的祝福,不賣弄文學⋯⋯
Thumbnail
2023/06/05
費蘭特寫給出版社的書信基本上就是很有禮貌地一再強調自己隱身的立場,祝賀出版社成立十五週年,說的她可以寫出任意主題的內容表達恭賀,但即使寫了事實也會受到懷疑,這次她決定只真摯的祝福,不賣弄文學⋯⋯
Thumbnail
2023/04/30
皇冠出版的艾諾中譯版的《La Place》中加上了《Une Femme》,兩本書分別寫其父親與母親的生平,父母親死亡相隔約二十年(出版年份相差四年),但在中文書名中只保留了《位置》,如果要更無聊的說,出版商在新的一版中為何要將以女性為主軸的故事附加在男性故事之下?
Thumbnail
2023/04/30
皇冠出版的艾諾中譯版的《La Place》中加上了《Une Femme》,兩本書分別寫其父親與母親的生平,父母親死亡相隔約二十年(出版年份相差四年),但在中文書名中只保留了《位置》,如果要更無聊的說,出版商在新的一版中為何要將以女性為主軸的故事附加在男性故事之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對於一個在外地生活的人、生活的一切漸漸被新世界所覆蓋是怎麼樣的感受?就算展現出的一切都不再讓人覺得特殊,但自己心中的感情是無法被輕易抹滅的。
Thumbnail
對於一個在外地生活的人、生活的一切漸漸被新世界所覆蓋是怎麼樣的感受?就算展現出的一切都不再讓人覺得特殊,但自己心中的感情是無法被輕易抹滅的。
Thumbnail
要在一個文學創作者組成的團體中討論文學是身為會議發起人壓力最大的部分,每位創作者皆有自己閱讀的喜好與審美,很明顯的挑選波特萊爾和契訶夫的作品純粹是個人愛好
Thumbnail
要在一個文學創作者組成的團體中討論文學是身為會議發起人壓力最大的部分,每位創作者皆有自己閱讀的喜好與審美,很明顯的挑選波特萊爾和契訶夫的作品純粹是個人愛好
Thumbnail
當我說自己不懂一件事情不是在謙虛,是確實不明白。但我依然想從個人的欣賞角度去分享,例如從中學時讀了沙特、卡繆或其他與哲學沾點邊的文學,談論的都只是文藝上的欣賞而非哲學。
Thumbnail
當我說自己不懂一件事情不是在謙虛,是確實不明白。但我依然想從個人的欣賞角度去分享,例如從中學時讀了沙特、卡繆或其他與哲學沾點邊的文學,談論的都只是文藝上的欣賞而非哲學。
Thumbnail
電視上播著歐蘭德的演講,我隨口問了一句:「你會去投票嗎?」他說自己從沒有投票過。在台灣的青年沒投過票也不敢說出來吧?他沒注意到我吃驚的表情,口氣平淡的說:「不論左派或右派當選,對我們而言都沒差,我幹嘛投票!」
Thumbnail
電視上播著歐蘭德的演講,我隨口問了一句:「你會去投票嗎?」他說自己從沒有投票過。在台灣的青年沒投過票也不敢說出來吧?他沒注意到我吃驚的表情,口氣平淡的說:「不論左派或右派當選,對我們而言都沒差,我幹嘛投票!」
Thumbnail
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波特萊爾似乎對於知識份子有些微詞。
Thumbnail
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波特萊爾似乎對於知識份子有些微詞。
Thumbnail
昨天在一陣慌亂中接受了《後綴》主編下酒菜的採訪。對他實在太客氣,又礙於自己只是偽小作家的身分,當然不能像海明威直接甩頭不回應、像亨利米勒說「這問題真無聊」,或是如納博科夫那樣隔著螢幕(電子閱讀器)都能感受出的不屑⋯⋯
Thumbnail
昨天在一陣慌亂中接受了《後綴》主編下酒菜的採訪。對他實在太客氣,又礙於自己只是偽小作家的身分,當然不能像海明威直接甩頭不回應、像亨利米勒說「這問題真無聊」,或是如納博科夫那樣隔著螢幕(電子閱讀器)都能感受出的不屑⋯⋯
Thumbnail
Poshlust(poshlost)是俄羅斯文「庸俗」的意思,但它沒有一個對應的英文字,因此我也不太確定自己了解是否正確,但就先假裝我理解而寫了這篇雜談。 我沒帶過小孩也沒研究過教育,但我猜測應該有專家說「不要在繪本後告訴孩子該學到什麼」吧?
Thumbnail
Poshlust(poshlost)是俄羅斯文「庸俗」的意思,但它沒有一個對應的英文字,因此我也不太確定自己了解是否正確,但就先假裝我理解而寫了這篇雜談。 我沒帶過小孩也沒研究過教育,但我猜測應該有專家說「不要在繪本後告訴孩子該學到什麼」吧?
Thumbnail
《裸體午餐》實在不容易閱讀,我決定繼續讀巴黎評論的納博科夫訪談。看得出來編輯又問他一些令人不耐煩的問題,可能是Lolita太「成功」了,不論過了多久還是要被提起;也問他針對評論家的看法,我喜歡納博科夫的回應,簡單的是說,若這些人有許多樣本數並觀察多國的作家即可以相信評論家,反之,無需在意他們所言。
Thumbnail
《裸體午餐》實在不容易閱讀,我決定繼續讀巴黎評論的納博科夫訪談。看得出來編輯又問他一些令人不耐煩的問題,可能是Lolita太「成功」了,不論過了多久還是要被提起;也問他針對評論家的看法,我喜歡納博科夫的回應,簡單的是說,若這些人有許多樣本數並觀察多國的作家即可以相信評論家,反之,無需在意他們所言。
Thumbnail
這篇寫作靈感還是從《巴黎評論》的作家訪談而來,在甜點店一邊寫,好像還是寫的有點多。 在1950年代接受採訪的名作家們是當代流行的,其中有些人現在也成為經典,而他們喜愛閱讀的文學大多也是更早之前的經典,或者與其同年代而現在也稱為經典的著作——畢竟作家們的品味不會偏。
Thumbnail
這篇寫作靈感還是從《巴黎評論》的作家訪談而來,在甜點店一邊寫,好像還是寫的有點多。 在1950年代接受採訪的名作家們是當代流行的,其中有些人現在也成為經典,而他們喜愛閱讀的文學大多也是更早之前的經典,或者與其同年代而現在也稱為經典的著作——畢竟作家們的品味不會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