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藝術的原罪、沒有突然之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波特萊爾似乎對於知識份子有些微詞。

波特萊爾談藝術

以他的出身又曾求學於巴黎的名校路易大帝中學(他庇護一名同學而被退學但之後有取得高中會考資格),理論上應該是會讀個大學以符合自己的身份,而他沒有。不過以那時代的標準來看,他也可說是知識份子。

喜愛閱讀文學又愛創作的波特萊爾在取得中學會考資格後並沒有申請大學,不知道是天性叛逆或是對於教育體系的不認同,畢竟他在高中創作的詩作並不被導師所認可,反而說那是超越他年齡的黑暗。

十九歲的波特萊爾住在拉丁區並為報社寫稿,過著糜爛又揮霍的生活,導致家人不得不為他指定一名監護人來管理他的財產。

在波特萊爾眼中的美是不受限制的,美不需要與善有關聯。依然讀著他的藝術評論,這類型的文字不適合一下子讀完,就是偶爾拿出來讀個幾篇,而我發現他對於有天賦的創作者有著較高的評價,「一種有敏銳的觀察力,一天真純樸而必然神奇!」

我在幾個月前的文章中有寫到波特萊爾說藝術感是由現代感及永恆各佔一半所結合的,因為他一直提起這件事,所以我又寫到了,但原來十九世紀的畫家有將人物畫像的衣服畫成古代衣著的習慣——中古世紀、文藝復興或東方風格的服飾——或許是當時的衣服較不容易畫,但麻煩的就是後代人就無法從畫中看出年代。

將藝術中的「現代感」移除,在波特萊爾的眼中即是犯下原罪。

他說,過往的畫像中,人物都是穿著當時的服飾,流露出完美的和諧,經由服裝、髮式,甚至動作、眼神和笑容。他還註解:每個時代有其專屬的姿態、眼神和笑容。所以他說,畫家沒有權力輕蔑其短暫及過度的美感之重要,若將這些移除,必落入抽象難以定義之美的虛無茫然。

沒有突然之事

我看波特萊爾敘述「藝術中的現代感」此一段落,總不自覺想到文學中的「現代感」。合乎時宜的服飾是必然的,若用其他取代則是違背了常理。即使多數觀眾不懂拿坡里方言,但在《拿坡里的故事》改編的影集中也堅持使用方言以貼近原著,那時代拿坡里老城區的人多半沒有受中學以上的教育,自然不說標準義大利文。

影評都說影集是百分之百還原了原著小說,但我還是看到了一個關鍵的差異。主角之一和同一街區長大的鄰居結婚,後來自己的朋友(甚至還是遠房表親)當了小三,在戲劇中這是很突然發生的,但在小說中「小三」在初中時就已經暗戀這男孩。

「沒有突然之事」本來要寫在週末雜談中,但週末剛好看到有文章的標題中有「突然」,擔心會造成誤解。

沒有一件事情是突然發生的,雖然在文章中會這樣說。突然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轉折,其實不合邏輯的。不會有人突然相愛、相恨,工廠不會突然倒閉,工人也不會突然的失業⋯⋯早在事情發生就已有跡象。

但我們會突然想起某一件事情。就像我不久前想起到歐洲工作或求學的人通常是沒什麼閒暇時間,我在這篇文章中有說到,在巴黎讀書的學生為了支付生活費必須打工已無法好好的體驗那座城市。除此之外,讀書的壓力很大,若是外國人還要克服語言的障礙,更是困難。

我想起第一次考試期間,雖然早就發現法國學生讀書的氛圍跟我們不一樣,但還是沒立即轉換法國模式,依舊悠哉的在校園散步,中午還在自動販賣機買咖啡跟餅乾,正要找位子坐下吃,自以為已經很克難。後來發現各個角落都有人在念書,突然覺得自己很愚蠢,隨即挑了一個桌椅坐下趕快惡補,不久有個美國女同學也來坐我旁邊,我還禮貌問她要不要吃餅乾。

對方一臉不屑,說她要看書,沒空吃東西。整個校園中,只有我在進食,有體會過的人知道考試的壓力已經滿到讓胃翻騰打攪,根本沒心情吃下一塊餅乾。

順帶一提,開頭說波特萊爾對於知識份子似乎有所微詞,指的是自以為的「知識份子」。那些逛逛博物館而認為懂藝術,或者是讀過波蘇埃和拉辛,就以為掌握了文學史的人。他一直強調不要專注於古典的美感,只追求永恆的價值,但也不否認理解古典才能欣賞現代感,雖然我贊同這樣的說法,但他說的也不是聖旨。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拍五下,支持我繼續創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n的沙龍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Ch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15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2024/07/15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2024/07/11
前陣子忘了方格子帳密,今天重新登入。距離上篇文章也已經過了將近一年,對於站上的修改還需要一些時間習慣,也還在揣摩該寫哪些文章,或者就直接寫下去?
Thumbnail
2024/07/11
前陣子忘了方格子帳密,今天重新登入。距離上篇文章也已經過了將近一年,對於站上的修改還需要一些時間習慣,也還在揣摩該寫哪些文章,或者就直接寫下去?
Thumbnail
2023/07/18
這是一篇很臨時起意的隨想,一陣子沒有時間發文章,看到出版文化界的動態又有些忍不住想參與討論,可是又不能像以前一樣純粹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看事情。
Thumbnail
2023/07/18
這是一篇很臨時起意的隨想,一陣子沒有時間發文章,看到出版文化界的動態又有些忍不住想參與討論,可是又不能像以前一樣純粹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看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藝術史大家貢不里西在《藝術的故事》說: 「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 藝術的美,藝術的善,藝術的質樸與真摯, 往往可以在許多地方提醒我們:藝術與我們同在。
Thumbnail
藝術史大家貢不里西在《藝術的故事》說: 「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 藝術的美,藝術的善,藝術的質樸與真摯, 往往可以在許多地方提醒我們:藝術與我們同在。
Thumbnail
如果說,文藝復興是世界這本大書濃烈又輝煌的一個篇章,應該沒什麼人會反對。哈佛大學歷史教授,《大轉向》的作者葛林布萊在書中這樣形容:「文藝復興擴大了美與愉悅的內容,使其更加豐富…
Thumbnail
如果說,文藝復興是世界這本大書濃烈又輝煌的一個篇章,應該沒什麼人會反對。哈佛大學歷史教授,《大轉向》的作者葛林布萊在書中這樣形容:「文藝復興擴大了美與愉悅的內容,使其更加豐富…
Thumbnail
要在一個文學創作者組成的團體中討論文學是身為會議發起人壓力最大的部分,每位創作者皆有自己閱讀的喜好與審美,很明顯的挑選波特萊爾和契訶夫的作品純粹是個人愛好
Thumbnail
要在一個文學創作者組成的團體中討論文學是身為會議發起人壓力最大的部分,每位創作者皆有自己閱讀的喜好與審美,很明顯的挑選波特萊爾和契訶夫的作品純粹是個人愛好
Thumbnail
電視上播著歐蘭德的演講,我隨口問了一句:「你會去投票嗎?」他說自己從沒有投票過。在台灣的青年沒投過票也不敢說出來吧?他沒注意到我吃驚的表情,口氣平淡的說:「不論左派或右派當選,對我們而言都沒差,我幹嘛投票!」
Thumbnail
電視上播著歐蘭德的演講,我隨口問了一句:「你會去投票嗎?」他說自己從沒有投票過。在台灣的青年沒投過票也不敢說出來吧?他沒注意到我吃驚的表情,口氣平淡的說:「不論左派或右派當選,對我們而言都沒差,我幹嘛投票!」
Thumbnail
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波特萊爾似乎對於知識份子有些微詞。
Thumbnail
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波特萊爾似乎對於知識份子有些微詞。
Thumbnail
這篇寫作靈感還是從《巴黎評論》的作家訪談而來,在甜點店一邊寫,好像還是寫的有點多。 在1950年代接受採訪的名作家們是當代流行的,其中有些人現在也成為經典,而他們喜愛閱讀的文學大多也是更早之前的經典,或者與其同年代而現在也稱為經典的著作——畢竟作家們的品味不會偏。
Thumbnail
這篇寫作靈感還是從《巴黎評論》的作家訪談而來,在甜點店一邊寫,好像還是寫的有點多。 在1950年代接受採訪的名作家們是當代流行的,其中有些人現在也成為經典,而他們喜愛閱讀的文學大多也是更早之前的經典,或者與其同年代而現在也稱為經典的著作——畢竟作家們的品味不會偏。
Thumbnail
 ►時間軸: 課程從早期至近期,講解了1. 埃及、2. 希臘羅馬、3.中古世紀、4. 古典時期、5. 印象派、6. 現代美術、7. 當代藝術的西洋美術史。   ►大綱: 藝術的創造過程,是人的感官接收外界的東西,經過腦袋轉換之後,用手繪將其轉化為藝術作品。而藝術的重點,並非在於畫得多厲害,而是腦袋
Thumbnail
 ►時間軸: 課程從早期至近期,講解了1. 埃及、2. 希臘羅馬、3.中古世紀、4. 古典時期、5. 印象派、6. 現代美術、7. 當代藝術的西洋美術史。   ►大綱: 藝術的創造過程,是人的感官接收外界的東西,經過腦袋轉換之後,用手繪將其轉化為藝術作品。而藝術的重點,並非在於畫得多厲害,而是腦袋
Thumbnail
最後一組藝術家是波拉克(1912年-1956年)與德庫寧(1904年-1997年),德庫寧在荷蘭鹿特丹出生,曾上過美術學校,從他早期的速記能看出他的素描畫非常精細,在他決定在美國生活後,極力拋棄自己的學院派畫技,這對一位畫工精細的畫家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兩位藝術家的出生背景相當不同...
Thumbnail
最後一組藝術家是波拉克(1912年-1956年)與德庫寧(1904年-1997年),德庫寧在荷蘭鹿特丹出生,曾上過美術學校,從他早期的速記能看出他的素描畫非常精細,在他決定在美國生活後,極力拋棄自己的學院派畫技,這對一位畫工精細的畫家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兩位藝術家的出生背景相當不同...
Thumbnail
Credit: Daderot 在美國,對本科生而言,最好的學校也許不單是哈佛、耶魯、斯坦福等研究型的高等學府,而是多所在鄉郊和小市鎮的博雅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博雅學院由此至終關心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如何通過教育的規訓塑造學生的主體性。
Thumbnail
Credit: Daderot 在美國,對本科生而言,最好的學校也許不單是哈佛、耶魯、斯坦福等研究型的高等學府,而是多所在鄉郊和小市鎮的博雅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博雅學院由此至終關心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如何通過教育的規訓塑造學生的主體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