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西晉開國君主武帝司馬炎的第二個年號。
在十多年的政治鬥爭,與精密謀畫後,西晉的天下一統戰爭,正式吹響了號角。
咸寧四年十一月,征南大將軍羊祜病逝,晉武帝司馬炎改拜度支尚書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
隔年,杜預抵達前線,厲兵秣馬,開始了伐吳之戰的準備。
但無論如何,此前杜預並未有領軍作戰的經驗。
加上鮮卑再次入侵涼州,讓司馬炎又對於大舉興兵猶豫了起來。
這個時候,一個不世出的奇才站了出來,請募三千五百兵,前往討伐西涼鮮卑。
宛如以卵擊石的兵力,卻傳回了捷報。
當大家的眼光集中在即將開始的伐吳之戰,這個名為馬隆的男人,依靠著蜀相諸葛亮留下的八陣圖,平服西涼。
相關經過可參考:
【歷史上的武侯八陣圖】但馬隆實際上花了一年的時間,其中多數時候更與朝廷消息斷絕。
司馬炎只好叫杜預先上陣練練兵,攻打當初羊祜沒能拿下的西陵城。
那時候,晉吳邊界在羊祜的治理下,可說是雙方交好,互不侵犯。
杜預就趁著吳軍還很鬆懈的時候,挑選了少數精銳,展開了進攻。
當然,把西陵城拿下是不可能,但面對鬆懈的吳軍,杜預很是抓了一些俘虜。
他知道,西陵主帥張政也不是個易與之輩。
一次偷襲成功,杜預就開始打探消息。
結果被他發現,張政因為覺得很丟臉,並沒有向吳主孫皓報告這次交戰。
水啦,杜預立刻擬了一封書信,發往建業給孫皓。
就說自己治下不力,晉軍擅自攻打了西陵,還抓了不少人。
為了向您道歉,特地把俘虜送還。
孫皓一看,這三小,為什麼荊州打了一個敗仗我當皇帝的都不知道?
二話不說,立刻下令抽換張政。
杜預一看這個老牌戰國式離間計生效,連忙寫信給司馬炎,表示該是時候伐吳了。
這邊暫停一下。
像這種本國北方戰事糾結,然後荊州守將就自己開始放離間計要開戰的故事,其實三國時代就發生過了。
也就是劉備跟曹操進行漢中之戰的同時,關羽所興起的襄樊之戰。
當年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只可惜天下分三國,被東吳背骨仔給刺了。
如今,南北對立,杜預卻以同樣的方式揭開滅吳的序幕……
卻說杜預的請求到了洛陽,司馬炎也不得不擋下來。
涼州戰局未明,貿然出兵攻打東吳,萬一鮮卑挺進,就算守得住關中,益州蜀漢也只怕要拱手讓人。
司馬炎表示,我們明年再打。
杜預連忙再上書兩次,痛陳良機莫失。
第二封上表抵達時,司馬炎正在跟張華下圍棋。
張華聽見是鎮南大將軍再次上表,索性直接認輸,對司馬炎說:「打吧。」
司馬炎終於下定了決心。
晉武帝紀說,當年十一月,晉朝大舉展開六路伐吳。
杜預傳卻說,他是隔年正月才出動的。
這邊就麻煩看一下圖了,方便。
為什麼要六路並進?
羊祜留下的戰略核心,其實是「順流而下戰術」。
也就是說,主力是從巴蜀長江上游出發的王濬。
而其他五路要幹嘛?
從簡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長江沿岸的要鎮,其實屬於吳國。
要知道,長江是一條夭壽寬的河。
你不可能派出十萬陸軍走到河邊,突然變水軍。
那樣的大河,對面又有敵軍,你要做浮橋工事過去,除非對面都是瞎子跟死人。
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時代,我們可以注意到,長江有「易渡口」。
也就是孫策下江東的「歷陽」,對面則是「尋陽」。
曹操派人所築的「合肥舊城」,孫權派人所建的濡須塢,也都在這個附近。
可以說,廣義三國時代,長江南北戰爭,最重要的爭奪區就在這裡。
想要消滅江東勢力,北方部隊從這邊進軍,是最佳選擇。
只有一個超世之英才,首先想到,我他媽不會從長江上游坐船過去,幾天就到吳郡了嗎?
這天才就是曹操了。
那相信大家也知道,曹操的這套水路進軍戰法,因為什麼而失敗。
不是「火之意志」啦。
是「半路攔截」。
當敵人佔據了長江沿岸的登陸要點,這套快速倒重兵入江東的想法,就只能在夢裡實現。
這也就是為什麼,羊祜規劃了六路伐吳。
除了巴蜀兵船,其他五路的重點,就是牽制甚至消滅長江沿岸吳軍。
只要能達成牽制效果,巴蜀運兵船甚至能快速幫助正在作戰的友軍進行補給。
多快速?
我唯一的概念就是「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中間對現在沒幫助先省略掉。
江陵要一天,到建業大概就兩天吧?
大型運兵船可能沒那麼快,但速度也不會差到十倍。
事後的上表,有寫是十五日,當時用干支計日,所以十五應該是時間長度沒錯啦。
王濬在巴蜀打造的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又畫鷁首怪獸於船首,以懼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一步寬就將近一公尺,這船有一百二十米平方那麼大,什麼意思?
大概是一個小學運動場那麼大面積。
上面的裝飾跟武裝就感受一下吧。
簡單說,長江將會成為晉軍大約三到五日的運輸線。
更可減少中央資源耗損。
一口氣把東吳的天險,變成北方部隊的康莊大道。
有這麼厲害的大招,東吳憑什麼能立國這麼久?
啊之前就三國咩。
孫家有劉禪罩咧。
曹魏想發動順流戰,那至少要拿下江陵跟武漢三鎮(這樣寫方便些)。
需要複習曹丕的三路伐吳怎麼打嗎?
所以說,我們張遼同學做為當時的戰略建議者,應該也是有想到這些事情的。
不過當時是下游牽制區成功了,上游就死打不下來。
喔,想直接打下江陵也是不現實的,人家不會支援嗎?
這時候我們可以注意到一件事。
西陵之戰,羊祜最終沒能勝過陸抗。
但他進入了江陵。
也或許,就是這一步,才讓整個藍圖浮現在羊祜心中。
大致看一下。
首先是杜預,將大軍進駐江陵後,自然是選擇西進取城。
務必要幫巴蜀兵船開出路來。
「琅邪王伷督率所統,連據塗中,使賊不得相救」。
司馬伷的戰功描述,最具代表性,證實了我們「牽制」戰的想法。
而巴蜀王濬的部分,也清楚寫了「濬自發蜀,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夏口、武昌,無相支抗。」
一路直取建業。
六路軍中,遭到最頑強抵抗的,應該就是從壽春出發的王渾了。
壽春之所以為曹魏西晉淮南戰區首鎮,就是因為這條路線便是具有傳統價值的歷陽尋陽戰線。
而迎戰王渾軍的,則是東吳四大家,顧陸朱張(執政順序)的最後一位丞相。
張悌。
一般研究不會把張悌算進四大家,因為他出身襄陽,少有名理,在孫權過世後就被諸葛恪所欣賞,後來出任禁軍校尉。
在陸家丞相陸凱的推薦下,獲得了吳主孫皓的重用,舉為軍師,後於交州反亂時升為丞相。
王渾軍初時進展順利,很快渡過長江,佔領了南岸尋陽附近的「城陽」,並就地駐紮。
面對已經殺入腹地的敵軍,張悌率領三萬大軍迎戰,在最前線的晉軍都尉守了幾天,決定投降。
這時,他的副將,也就是當初淮南第三叛主角諸葛誕的兒子,靚仔表示,應該殺了這傢伙。
諸葛阿靚說:「這個一定是詐降。」
張悌說,強敵當前,殺降不祥。否決了這個提議。
吳軍繼續推進,與王渾的第二波部隊展開交鋒。
一開始,吳軍節節勝利,但等到與晉軍精銳「淮南軍」對壘,吳的刀盾兵就衝不破了。
正打算先退後,但吳軍後方就開始出現混亂了。
果然是那個腦後有反骨的城陽都尉在搞事。
張悌作夢也想不到,只是一場先鋒交戰,居然就讓三萬部隊潰不成軍。
是役,張悌等主將盡皆被捕。
孫皓見此情狀,便派出司徒何植、建威將軍孫晏送印節請降。
王渾當然很開心啊。
不過,這一戰安排的殺手是王濬。
司馬炎在開戰前下詔,在江陵以西的地帶,王濬要受杜預指揮。
一旦接近建業這邊,就該受王渾管轄。
王渾就想說,不如先通知王濬,來商量商量。
就此按兵不動。
豈料,王濬見了使者,心知不妙,直接回答:「風勢正順,船隊不能停。」
就在使者回報王渾的同時,王濬大船直攻建業。
而除了王渾,王濬,瑯琊王司馬伷也已經逼近了。
這時,東吳中書令建議孫皓,同時對三名大將請降。
為什麼要這麼做?
畢竟,孫皓投降跟劉禪投降不同。
有看過《光武傳奇》就知道了,先降的會被厚待,用來讓仍在抵抗的人心動。
而最後一個被中央政府鎮壓的,政府當然是殺你全家。
當此之時,孫皓最害怕的,就是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衝進來屠城啊。
一旦三路敵軍都收到降書,如果王渾想屠城劫掠,另外兩個必然會制止。
王渾跟司馬伷本來就是大官重臣,果然就被牽制住。
但王濬已經七十幾歲啦,不過一個邊疆監軍,好不容易領到這個任務,要是沒搶到頭功,還要回去跟南蠻孟獲的孫子玩泥巴嗎?
王濬心一橫,搶先進入建業受降。
這事情當然鬧大,朝廷有司要求直接逮捕王濬,司馬炎則讓他有個辯解的機會。
最終,司馬炎仍是干涉有司判決,功可抵過,讓王濬成為了西晉朝廷的新寵豪強。
吳國雖滅,天下一統。
但司馬炎的性格,註定了這個王朝即將迎向更多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