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與文字創造結界然後再打破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 — 攝影操作手冊8

raw-image

《報導者》最新戰力「跳跳哥」林雨佑加入不到一個月,原本在做的第一個題目瞬間從天堂跳到地獄,華山草原發生毀滅性的事件,讓這個題目變得非常棘手。在跟編輯台的多次討論精煉,這個題目面向開始立體起來,後來跳跳哥提出一個很有趣的想法 — 「結界」;原本設定的篇幅是1+1,有很多精彩的採訪內容,一篇草民群像,另一篇是草原事件的思考;但如果一瓶滴雞精就能提供相同的養分,好像我們也不必強求要喝一鍋雞湯。

坦白說,自己一開始是對草民的影像有較高的興趣,從跳跳哥及手邊的影像瀏覽,認為可以用「之前/之後」的概念來把每個草民的形象立體起來,在時間的軸線上放入每位草民的4~5張不同面向的照片,有局部也有整體,「結界」反而不是我們一開始關注的重點。後來文章經過調整精煉成一篇,若還是依照原本設定,那麼在影像上就會變得分配不均,讓整體報導閱讀上變得斷裂,所以我們必須重新擬定策略。

我們重新找回「結界」概念,營造更強烈的「結界」感。「結界」是佛教術語,是指在一定範圍內具有法力作用;後設的來看這個概念應用在這題目或事件上,我認為是非常恰當而且傳神。首先我們採用了深底色的版型,象徵著夜晚是草原的主場,報導的主照選擇了案發前晚上的草原,而在臉書的og image則選擇了案發後白天撤收的草原,透過網際網路的超連結,建立起讀者的第一個「結界」感 — 點下臉書的白天照片後,進到夜晚的草原結界。

文章續讀,因為深底色版型的使用,讓說明方塊成為對比色,於是在視覺上會感受到明顯的界線。再來是5位草民特寫,利用互動拉把將每位草民個人的2張照片並置,呈現影像的鏡面效果,外在閱讀因為不同影像並置而突兀,內在閱讀則時間不明,但隱含晝夜/內外/現實與虛幻/秩序與解放的抗衡,在此讀者會感受到強烈的視覺「結界」體驗。

結束草民特寫,視覺頂峰已過,但文字高潮正要湧起,影像則在每段高潮湧起之前,吁噓著、綿延著前面的輝煌,一段一段,晝夜明暗潛行,與文字流向江洋而去。影像在此奏鳴,並不獨唱高調,開場亮相為的是緊接而來的好戲上場,以細微的肢體醞釀,更華麗身段的展現。劇終,期待觀者淋漓盡致,驀然回首時尚能餘韻猶存、若有所思。這是我們的設想,但我們不是觀眾,或許這一切只是我們想得太多。

遁逸的結界──他們為什麼湧向華山草原?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報導者》在兇案爆發前即走入草原,記錄「草民」面孔與生活,重現這場3個月生活實驗:他們為何而來?⋯www.twreporter.or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偉的沙龍
1會員
35內容數
新聞攝影在台灣就如同雞肋,看似重要又不重要,從媒體呈現的架構看起來就是一個圖像世界,事實上就像果蠅的複眼看世界,氾濫而失焦。新聞攝影是另一種白色巨塔,外人看起來巨大而神秘,按圖索驥、緣溪行,或許就能發現箇中天地。就自己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十餘年的心得分享所思所聞,提供觀看新聞影像的多重視角。
小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3/25
意念與影像實踐的落差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急劇擴散,全球大流行導致各國紛紛祭出嚴格的邊境及防疫管制措施,超過35個國家對境內各城市進行外出、聚集禁令。紐約時報在3月23日推出《The Great Empty》影像專題,呈現世界著名城市景點的空無照片,以一連串的景觀震憾讀者的視覺。
Thumbnail
2020/03/25
意念與影像實踐的落差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急劇擴散,全球大流行導致各國紛紛祭出嚴格的邊境及防疫管制措施,超過35個國家對境內各城市進行外出、聚集禁令。紐約時報在3月23日推出《The Great Empty》影像專題,呈現世界著名城市景點的空無照片,以一連串的景觀震憾讀者的視覺。
Thumbnail
2019/07/25
看不見的線上博弈帝國--攝影操作手冊10 台灣幾已成為亞洲的線上博弈代工之島,跨國博弈公司如何登台,在法律風險下用高薪徵才?3萬名以上的年輕人又如何進入、深陷這個充滿投機的產業?政府有對策嗎
Thumbnail
2019/07/25
看不見的線上博弈帝國--攝影操作手冊10 台灣幾已成為亞洲的線上博弈代工之島,跨國博弈公司如何登台,在法律風險下用高薪徵才?3萬名以上的年輕人又如何進入、深陷這個充滿投機的產業?政府有對策嗎
Thumbnail
2019/04/11
看見黑洞與影像的事件視界(EV) 我們看見的並非是黑洞「本身」,而是事件視界外黑洞的影子。我們常常無法看見「本身/真」,因為我們就陷在「本身/真」裡面,於是看見影子便開槍。因此我特別敬佩身在其中卻能看見的人。
Thumbnail
2019/04/11
看見黑洞與影像的事件視界(EV) 我們看見的並非是黑洞「本身」,而是事件視界外黑洞的影子。我們常常無法看見「本身/真」,因為我們就陷在「本身/真」裡面,於是看見影子便開槍。因此我特別敬佩身在其中卻能看見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根岸森林完全忽視我的灰頭土臉,繽紛並喧鬧地歡騰在除了我的鑽牛角尖以外的地方。
Thumbnail
根岸森林完全忽視我的灰頭土臉,繽紛並喧鬧地歡騰在除了我的鑽牛角尖以外的地方。
Thumbnail
今年7月我參加了我們系上的田野技術調查課,這門課會到南投縣蓮華池研究中心進行野外的調查,利用我們所學的研究方法來對台灣這塊有趣的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這課程中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穿山甲,半夜聽著豎琴蛙的鳴叫聲,還有最後一天大家半夜一起趕出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有好多好多讓我用文字呈現給大家吧。
Thumbnail
今年7月我參加了我們系上的田野技術調查課,這門課會到南投縣蓮華池研究中心進行野外的調查,利用我們所學的研究方法來對台灣這塊有趣的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這課程中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穿山甲,半夜聽著豎琴蛙的鳴叫聲,還有最後一天大家半夜一起趕出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有好多好多讓我用文字呈現給大家吧。
Thumbnail
延續建國眷村參訪學習行動,東海大學學生發展暨領袖培育中心推出系列活動二「正值眷戀期 村落創意拼貼趣」,讓前往建國眷村參訪的同學們,將所見化為內心的感動,透過紙膠帶創作記錄眷村獨特的風景和元素,變成一幅幅繽紛拼貼藝術作品。 授課講師顧天緣老師表示,同學們探索紙膠帶的多樣應用,挑戰以往對於紙膠帶的
Thumbnail
延續建國眷村參訪學習行動,東海大學學生發展暨領袖培育中心推出系列活動二「正值眷戀期 村落創意拼貼趣」,讓前往建國眷村參訪的同學們,將所見化為內心的感動,透過紙膠帶創作記錄眷村獨特的風景和元素,變成一幅幅繽紛拼貼藝術作品。 授課講師顧天緣老師表示,同學們探索紙膠帶的多樣應用,挑戰以往對於紙膠帶的
Thumbnail
撰稿人:黃子烜 Diego Huang(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東海大學學生發展暨領袖培中心,籌備多面向系列豐富的企業學習參訪活動,這回舉辦「雲林虎尾建國眷村」,吸引同學們及教職人員熱烈報名,透過建國眷村營運管理中心老師們的經驗分享,同學們對「地方創生」、「眷村文化」和「青年創業」有了更多了解。
Thumbnail
撰稿人:黃子烜 Diego Huang(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東海大學學生發展暨領袖培中心,籌備多面向系列豐富的企業學習參訪活動,這回舉辦「雲林虎尾建國眷村」,吸引同學們及教職人員熱烈報名,透過建國眷村營運管理中心老師們的經驗分享,同學們對「地方創生」、「眷村文化」和「青年創業」有了更多了解。
Thumbnail
心靜為尋找創作空間來到東勢,開啟了與山林的連結。四年間,在這片山水間漫步,與自然共舞,感受雲霧和生態的變化。把感受轉化為詩與畫,並在當地咖啡店展出,與鄉親共享這份山居之美。這是一段尋找創意與自我實現的旅程,也是一次心靈與自然對話的體驗。在這裡,每一個善念都可能引發無限的可能。
Thumbnail
心靜為尋找創作空間來到東勢,開啟了與山林的連結。四年間,在這片山水間漫步,與自然共舞,感受雲霧和生態的變化。把感受轉化為詩與畫,並在當地咖啡店展出,與鄉親共享這份山居之美。這是一段尋找創意與自我實現的旅程,也是一次心靈與自然對話的體驗。在這裡,每一個善念都可能引發無限的可能。
Thumbnail
「我們從哪裡開始,哪裡結束?你的名字從哪裡開始,哪裡結束?所有名字都是相連的,一如我們是相連的脈系。」──台灣北部的山靈
Thumbnail
「我們從哪裡開始,哪裡結束?你的名字從哪裡開始,哪裡結束?所有名字都是相連的,一如我們是相連的脈系。」──台灣北部的山靈
Thumbnail
  開始荒野求生  也許一講到修行或閉關,大多數人在腦海中所浮現的,都是很美化過的畫面,也許老僧入定,也許佛前誦經,至不濟也有個掃落葉泡茶或讀經之類的場景吧。但山居獨修,最大的重點還是在於離開舒適圈,在各種不舒適不方便的起心動念中,尋求安定的解方,然後再漸漸把身心安定下來,所以即使如好久以前有
Thumbnail
  開始荒野求生  也許一講到修行或閉關,大多數人在腦海中所浮現的,都是很美化過的畫面,也許老僧入定,也許佛前誦經,至不濟也有個掃落葉泡茶或讀經之類的場景吧。但山居獨修,最大的重點還是在於離開舒適圈,在各種不舒適不方便的起心動念中,尋求安定的解方,然後再漸漸把身心安定下來,所以即使如好久以前有
Thumbnail
轉身180度 這一幅就是上一幅轉身180度的景色,那時為了要求速度,所以根本不挑選景色是什麼樣子,反正看到什麼就放什麼,也就是要所見所得的意思。但如果純粹只是寫實化景物,這種畫法似乎又太過於單調、沉悶。嘗試著用對話的方式,也就是跟香蕉樹對話、什麼時候會長出香蕉?跟田野裡面的野草對話,你們什麼時候會
Thumbnail
轉身180度 這一幅就是上一幅轉身180度的景色,那時為了要求速度,所以根本不挑選景色是什麼樣子,反正看到什麼就放什麼,也就是要所見所得的意思。但如果純粹只是寫實化景物,這種畫法似乎又太過於單調、沉悶。嘗試著用對話的方式,也就是跟香蕉樹對話、什麼時候會長出香蕉?跟田野裡面的野草對話,你們什麼時候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