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攝影操作手冊8
《報導者》最新戰力「跳跳哥」
林雨佑加入不到一個月,原本在做的第一個題目瞬間從天堂跳到地獄,華山草原發生毀滅性的事件,讓這個題目變得非常棘手。在跟編輯台的多次討論精煉,這個題目面向開始立體起來,後來跳跳哥提出一個很有趣的想法 — 「結界」;原本設定的篇幅是1+1,有很多精彩的採訪內容,一篇草民群像,另一篇是草原事件的思考;但如果一瓶滴雞精就能提供相同的養分,好像我們也不必強求要喝一鍋雞湯。
坦白說,自己一開始是對草民的影像有較高的興趣,從跳跳哥及手邊的影像瀏覽,認為可以用「之前/之後」的概念來把每個草民的形象立體起來,在時間的軸線上放入每位草民的4~5張不同面向的照片,有局部也有整體,「結界」反而不是我們一開始關注的重點。後來文章經過調整精煉成一篇,若還是依照原本設定,那麼在影像上就會變得分配不均,讓整體報導閱讀上變得斷裂,所以我們必須重新擬定策略。
我們重新找回「結界」概念,營造更強烈的「結界」感。「結界」是佛教術語,是指在一定範圍內具有法力作用;後設的來看這個概念應用在這題目或事件上,我認為是非常恰當而且傳神。首先我們採用了深底色的版型,象徵著夜晚是草原的主場,報導的主照選擇了案發前晚上的草原,而在臉書的og image則選擇了案發後白天撤收的草原,透過網際網路的超連結,建立起讀者的第一個「結界」感 — 點下臉書的白天照片後,進到夜晚的草原結界。
文章續讀,因為深底色版型的使用,讓說明方塊成為對比色,於是在視覺上會感受到明顯的界線。再來是5位草民特寫,利用互動拉把將每位草民個人的2張照片並置,呈現影像的鏡面效果,外在閱讀因為不同影像並置而突兀,內在閱讀則時間不明,但隱含晝夜/內外/現實與虛幻/秩序與解放的抗衡,在此讀者會感受到強烈的視覺「結界」體驗。
結束草民特寫,視覺頂峰已過,但文字高潮正要湧起,影像則在每段高潮湧起之前,吁噓著、綿延著前面的輝煌,一段一段,晝夜明暗潛行,與文字流向江洋而去。影像在此奏鳴,並不獨唱高調,開場亮相為的是緊接而來的好戲上場,以細微的肢體醞釀,更華麗身段的展現。劇終,期待觀者淋漓盡致,驀然回首時尚能餘韻猶存、若有所思。這是我們的設想,但我們不是觀眾,或許這一切只是我們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