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經常醒在陽光薄澈,市聲隱約的時刻。這樣的清晨我總有置身時間之外的錯覺,就像將要動筆寫作的瞬間。或許這也是時間的本質。它是延續不斷的,但也是可以被打斷的。它開放給時間的步行者,在其中鑿開一個又一個的站立點。」──張惠菁
正文
因看了《給冥王星》及《比霧更深的地方》開始認識張惠菁,進而又有書友推薦了這本〈步行書〉。
這是本步行於時間之外的文字。收錄的是作者於2005-2007年的周刊專欄文字。除了是對生活的感悟,也是對書籍、電影、音樂的人文筆記,充滿了細膩的眼光,及對古往今來的思索,深刻且具有禪機,若要說有什麼主軸,大概就是生命吧。
留下了那些消逝當下的聲音及影像,成為了永恆。
有時,我有一種想要袒露世界的衝動。在不斷談論著愛情的白領女孩們當中,打開一個癌症病房的敘述。在膜拜著文學的青年面前,打開那個在拉斯維加斯因販毒被捕的華人少年的故事。想要平衡比例,使我們眼下的談論,恢復到它在這更大的世界、更多的經驗前所僅有的,微小的比重。
小從螞蟻、老鼠、屋頂漏水,到鄭成功的土地測繪師、蘇子的身不繫、遣唐史的客死異鄉、〈東尼瀧谷〉中由物而衍生到人的記憶、〈春琴抄〉中對美的耽戀與義無反顧、〈惡童日記〉中的敘事的殘酷與虛構。然後到西伯利亞冰封的長毛象、宇宙的月之石,張惠菁的文字總是抽離時間與空間。
是一種業感,平衡、閱讀、聲色、書信、宇宙、美、語言、生活。成功地補綴了對世界的樣貌。
特別喜歡〈外雙溪的故事〉,講述的是隨著文物來台的故宮人,一待就是一輩子的故事,用文字補捉了那些珍貴的小事;而〈素食突圍〉講述著素食者面臨種種「吃肉邊素沒關係啦」、「妳怎麼這麼麻煩」等等的問題時,看作者如何化解或是不能化解時,都很有感。
讀《步行書》,像是放大了我們的感官,從聲音的大小;溫度的冷熱;生命與死亡;失散與相認;私密與公眾;寧靜與風浪。讀出了空氣中瀰漫的未知與惶惶,又在不知不覺後幡然醒悟。
喜愛指數:🌕🌕🌕🌕🌗
(惟最後幾篇編排上聚焦多在作品,脫離生活,有點疲乏)
語句摘錄
「這是一種反叛嗎?但逐漸地,我感到更接近的字眼是『補綴』。只是渴望對 世界進行補綴。想說出件事,一件完全在眼前話題、談話邏輯以外的事。不是去挑戰、替代他人的邏輯。人不會只有一個方面,世界不是只有一場戀愛,一個名牌手袋,但我也不需要去質疑她們的戀愛與手袋。只想補上一件我聽說過、看到過、或親歷過的經驗與記憶,在戀愛與手袋之外的。 於是不斷從記憶中翻出那些事兒來。記憶便是你補綴世界的工具。」
「閱讀為你創造出一個半封閉的世界。使你隱身。使你忘記身邊的人,周遭的事。使你彷彿進入一個更廣大的世界,但也縮小了那一刻其他的感知能力。你專心。但對他人而言你是永遠的分心者,眼望那個他們不明白的世界。」
「他在聚的時候已經看到了散,擁有的時候已經放手。」
「當我們死去,它們仍然存在。」
「妳總是想把自己準備好。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就上路了的。那就是一個過程啊,妳會在過程裡學會怎麼做。沒有人是已經完成了訓練,然後才像就位登基一般站上他的位置的。」
「閱讀與書寫佔據我生活中相當大的比重。有些朋友會說:『把妳的書拿走,妳就不知道怎麼生活了吧。』」
「學術研究常是這樣的,學者付出心血,長期地追索一個問題,當他抵達結論時,也只是淡然處之。世上有太多的事同時在發生,更多的是同時被遺忘。」
「這幾年隨著。MSN、Email、手機簡訊流行,很多從前用說的話,現在用鍵盤來表達,每天我們在沉默中,用手指說出大量的話。這可能是我們長大後另一波語言世界的重新建構吧。」
「經常想用某種方式記下這些......有時我起念想把這些從記憶裡打撈出來,但立刻就明白,即使描寫了具體發生的事,也還不是它的完整面目。它們多麼單薄,它們的意義迅速逝去......它們很可以沒有發生過。或是發生了而沒有被看見,不曾記得。我怕敘述了它,還不夠誠實,非得同時說出它是多麼短暫易逝,多麼在發生的瞬間就已然淹沒,以至於耗費在說它的易逝,比記得它存在更多。」
「戀愛中的作家寫的信是好看的。因為他是那樣想把這世界最美好的一切說給另一個人聽。他從外在的現實裡,提煉出最精華的部分,用最好的文字寫出來。因為有了一個訴說對象的存在,沈從文的這一路西行,眼睛所看到的,都轉化成戀人的絮語。這就使得絮語有點接近宗教裡的供奉。只是,對象是一個凡人,因此他為她說的也是從凡俗的人世裡擷取而來,那些她會喜歡,或者他希望她能懂得的事物。」
書籍資訊
作者: 張惠菁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8/11/14
規格:平裝 / 224頁
個人IG 塵世迷走書僮
重拾以往敲打部落格的心情,覺得紀錄的當下可能並不知道,但事後會是一件重要的事。更是為了抵抗遺忘,抵抗因邊際效應而忘記的怦然心動。
搭配歌曲 陳粒-當我在這裡
「千絲萬縷其中 一系
安靜是穿越的 羽衣」
「偋息在凝望的語境
今夕是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