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大帝篇:變法圖強】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永嘉之亂後,中國北方大亂,但嚴格說起來,還是有兩個很重要的政權,很重要的皇帝,維持著漢人的勢力不墜。
第一個是後趙明帝,羯人石勒。
第二個則是前秦昭帝,氐人苻堅。

昭跟明,大致上的意思是相同的。
通常都出現在國力鼎盛期。

盛極而衰,天之道也。

前秦是後來史書為了便於區別的名稱,當時,那個以中國北方「三秦」區域為領地的國家,名叫大秦。
苻堅,原本也只是大秦皇帝的堂弟。
因為看堂哥太過暴虐無道,所以決定出手革命。

你相信這個說法嗎?
又或者,歷史是勝利者所寫,所以一定是假的?

中國的史書作者們,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會把不同的說法都記錄下來。
對苻堅有利,放在苻堅的傳記中。
而其他的訊息,則藏在不同人的故事之中。

了解這一點,我們才算是摸到了「讀史」的門檻。

甚至,苻堅本人的載記中,也有著蛛絲馬跡。
你說堂哥暴虐無道嘛,事實上苻堅殺了皇帝之後,得到的支持有限,政局仍是動盪不安。
沒有全體鼓掌通過,就沒有辦法繼承皇帝的位子,這是中國帝制一直以來很重要的原則。

怎麼辦呢?苻堅只好說,那我來擔任「無帝攝政王」吧。
當時北方的專門職稱叫做「天王」。

名詞是石勒發明的,不過性質上來說,其實非常接近項羽首創的「霸王」。

成為大秦天王後,苻堅第一件事情,當然是收掉堂哥的餘孽。
也把自己的哥哥給收掉了。

接下來行德政,獎勵農業跟學習,舉拔人才。
特別要說的是,苻堅的謀主並不是王猛,而是權翼、薛贊兩人。

這兩人不但鼓動苻堅叛亂,也提醒苻堅「懷遠以德,山河之固不足恃也」。
因為當時大秦在關中嘛,天然要塞,難攻不落。

但謀主們還是要提醒主子,以德服人才能長治久安。

儒家學者會吸引儒家學者,就跟替身使者一樣。
至於吸引過來之後是敵是友,那是另一個問題。

在權翼、薛贊的施政建議下,酷吏王猛嶄露了頭角,越發得到苻堅的信賴。
謀主們沒什麼表示,但氐族人就有意見了。

王猛是漢人,更精確一點說,是齊人。
權翼、薛贊一個天水出身,一個太原人士,雖然沒有被書名其血統,但這兩個地方自漢代以來,就是胡漢混雜區。

特別氐羌本一家,天水根本隔壁鄰居而已。

一個氐族老臣,國策顧問那個級別的,就在公開場合跟王猛嗆了起來。
「你算什麼東西?我們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現在是我種田給你吃嗎?」

王猛淡淡答:「我覺得你不像種田啊,比較像殺羊宰牛的屠夫。」
老氐怒罵:「老子要是不把你的頭砍下來掛在長安城門口,當真負我一世英名!」

好的,畢竟是公開場合,雙方還是沒有你死我活。

但王猛就回去跟苻堅說了。
這對君臣就設下計謀,請老臣前來。

苻堅說:「我想幫公主找個駙馬爺,就決定是楊璧了。」

哇,老氐馬上跳腳:「楊璧是我家未過門的女婿耶。」
王猛站出來:「放肆,你現在是跟陛下搶女婿?明天不就來搶皇位了?沒大沒小!」

……你才沒大沒小吧。
老氐一拳就要過去,又聽得一聲罵!

「放肆,天子跟前膽敢動武?拖出去斬了。」

老氐哥掰。
皇帝的威嚴,是吧?

開玩笑,這一殺,氐族高官諸侯都炸鍋了,紛紛上書靠北王猛,一付就是你有本事把我也殺了的態勢。
這種幼稚園等級的政爭,苻堅也很火大,但因罪量刑,苻堅不敢超過。

要嘛找來罵一罵,嚴重一點的鞭數十驅之別院。
這樣大家就怕了嗎?肯定不會退縮的。

權翼看事有蹊蹺,就也上了一書:「陛下您向來英明神武,善於用人,重視才能勝過缺失,我一直都認為您很有漢高祖劉邦的風格……不過劉邦那些罵人的話,還是不要學的好。」
苻堅哈哈一笑:「這倒是朕的不是了。」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來找王猛麻煩了。

故事雖小,背後十分驚悚。
首先要注意到,苻堅不是皇帝,是天王,不是天子。
誰反對他當皇帝?就是那些老氐哥。

所以第一步是,起用王猛,刺激老氐們「犯上」。
我們可以看到,王猛把重點放在「天子威嚴」上。

接下來好像事情不妙?但其實被壓縮在一個很小的範圍。
而且苻堅這邊,把氐人們誘進了「漢式辯論領域」與「律法」中。

這其實跟商鞅變法時在做的事情很相似。
不是徙木立信。除了讓百姓們信服,恩威並施讓卿大夫們低頭更重要。

重點就是讓他們嚐嚐法的好,見識見識法的恐怖。

最後權翼出來,那就致命一擊了。
對於那些胡性比較重的人來說,漢人儒學是沒興趣的。

但故事人人愛聽,特別劉邦的故事,那是後趙明帝石勒就大加讚揚,著力推廣的故事。
別看權翼只有拍馬屁跟規勸,劉邦在那邊耍嘴皮子嗆人的時候,多少還看著老弟兄情份。

劉邦不罵人?那就是天子的架子要擺出來。
就算盧綰都照打不誤。

這種漢式套路,被王猛權翼等人變化了一下,用在氐人身上,也是略有奇效。
只是「略」而已。

王猛,走上了為大秦變法圖強的道路。
首要的難題,仍然是各地豪強。

江湖傳言,王猛是可比諸葛亮的謀士。
但謀士再好,也要有人拿刀。
諸葛亮再精,也要趙雲執行。

王猛擔任京兆尹期間,就獲得了他的最佳幫手:鄧羌。
後來,鄧羌在戰場上,被人稱作「萬人敵」。

兩人同心協力整頓首都,史稱「百僚震肅,豪右屏氣,路不拾遺,風化大行」。
苻堅這時才說:「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為尊也!

一切,從首都做起。
這是戰國第一秦獻公發明的手法。

新大秦走在古大秦的路上,下一步,就是推廣到各地去。
苻堅派出了使者巡察四方,郡縣城池,戎夷部落。扶苦助弱,獎農勸學。

這邊的重點其實是「戎夷部落」。
漢人城池要把律法規矩推廣開來,按照老套路也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情。

但大秦地處關中。
隨著北方漢人政權的沒落,匈奴啦,鮮卑啦,氐啦,羌啦,各個部落都張牙舞爪了起來。

耶不對啊,大秦不是氐人政權嗎?
漢人一家親,胡蠻也應該一家親吧?

會有這種事情嗎?
你相信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客家人不打客家人嗎?

當然不可能啦。

更重要的是,苻堅成功平服四夷,是中國聖主之德。
同時,也把更多的「外國人」,帶進了中國戰場。

在東晉即將結束的這個時代,前秦就是這樣具有關鍵性質的特殊政權。
匈奴衛辰,烏丸獨孤,鮮卑沒奕,屠各張罔,紛紛請降。

五年的時間,苻堅少征戰,多治國,令大秦越來越是興旺,頗有當年西晉休養生息,以備稱雄天下之意。

但三國鼎立,終將一戰。
事實上,大秦之所能偏安一隅,完全要歸功於東晉桓溫。

先前桓溫攻打關中失利,改行東路,又把姚襄羌族打到讓苻堅吞下。
接下來,桓溫主要都是與慕容大燕作戰,平白肥了大秦。

而隨著慕容家主阿俊跟大將軍阿恪相繼過世,眼看東晉戰線逐步推進,已佔上風時……

三國究竟是三國。
大燕內部提議,割地請求大秦出兵相助。

國富民強,有利可圖,豈有不戰之理?

然而,太平盛世過得久了,一旦兵鋒再起,大秦內部的隱憂,就一一浮現出來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3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07/12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2024/07/12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1. 慕容氏的四燕 2. 華北的統一:前秦苻堅的武功 3. 般若、緣起性空
Thumbnail
1. 慕容氏的四燕 2. 華北的統一:前秦苻堅的武功 3. 般若、緣起性空
Thumbnail
十三歲的少年嬴政,即將展開他征服全中國的人生。 屁蛋。 整個春秋戰國,二十歲之前當上國君還能掌權的人,不存在。嬴政這時候不過就是個吉祥物,象徵著權力仍在他父親:秦莊襄王的派系手上。 真正的執政者,當然是莊襄王最信任的丞相呂不韋。
Thumbnail
十三歲的少年嬴政,即將展開他征服全中國的人生。 屁蛋。 整個春秋戰國,二十歲之前當上國君還能掌權的人,不存在。嬴政這時候不過就是個吉祥物,象徵著權力仍在他父親:秦莊襄王的派系手上。 真正的執政者,當然是莊襄王最信任的丞相呂不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