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女性主義(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多數的社會運動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隱藏了使其自我終結的種子。

女權主義起源自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其內涵在於相信社會中的男女地位建構是基於建構而不是物質現實,譬如說某些行業男性比女性更有優勢是因為女性受到制度上不公平的壓制,而不是女性在這些職業就天生不適合。而這事實上就是今日跨性別能夠作為女性與生物女性競爭的理由。

既然女性與男性之間的不平等完全是由制度的建構,而非天生的事實所造成的,那樣的話開放跨性別女性進入女性專屬的群體內應該也不會產生問題,在認為男女具有本質不同的時代(大多數歷史上的人類社會型態),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只有在現代兩性平等作為思想基礎的社會,生物男性能夠透過思想自我認同為女性的思潮才有可能傳播,而不是被當成精神病看待。

作為一個在二十一世紀初,國民教育中學習的人,我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本身就已經在消除男女之間競技的區隔,過去許多男性女性之間有區隔的競技,像是圍棋、游泳、慢跑等,已經逐步地消失,因為認為女性在這些領域沒辦法贏男性本身就是一種性別歧視。事實上直到十四歲開始使用學校電腦查資料後,我才知道世界上還有男性女性分開來的競技的現象。

這同時也是因為跨女問題開始想辦法區隔生物女性與生物男性會導致左派本身分裂的原因,區隔生物男性與生物女性的邏輯,本質上是十九世紀前生物學家們的基礎常識,啟蒙主義後女權主義者/兩性平等主義者們為此與科學家們戰鬥,最後勝利並將強調生物學現實的科學家們從學界中逐出,並將兩性差異是100%社會建構的思想殖入學界之中。

這也是凱薩琳.史托克(Kathleen Stock)會被指為性別歧視者的原因,因為她嘗試將兩百年來女權主義者們好不容易從學界中消滅的性別歧視科學「復活」,而她自稱女權主義者的宣稱則使她成為了更巨大的目標,因為一個女權主義者在思想上居然求助於十九世紀的(且被許多左派視為偽科學)生物學邏輯來反對跨女進入女性專屬的活動,這本身即構成了退步;這個女權主義者屈服於十九世紀老白男科學研究的圖像,極容易被各種右派用來佐證傳統社會的有效性,而作為中間派的女權主義其實還真的被兩面夾殺,面對右派,這類女權主義者不能反對生物學邏輯稱兩性天生平等,只能說女性在生物學上「劣」於男性,所以需要男女性分隔的保護,而這本身就又有同意右派邏輯的意思,面對左派強調生物現實本身又是在拆過去一兩百年「女權主義科學」建的台。

現狀競技兩性區隔的穩定態,我不認為會回到二十世紀那種男女有隔的狀態,更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男女性區隔完全取消,因為將跨性別自女性運動中排除涉及歧視,而男女區隔本身又隱含了女性事實上(Fact)不如男性的暗示,因此將男女區隔自運動中消除就是邏輯上的最優解。當然現實上走到那一部仍然需要幾十年的步驟,但是現在跨性別運動歸屬問題導致一部分女權主義人士必須反過來引用「偽科學」來作為反方論點本身就是西方(又名「現代」)女權主義這一兩百年的發展即將達到最終態的趨勢,在下一章中我會繼續推論即將到來的最終態可能的形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其實任何無視生物科學現實的說法,都只是妄想,偏偏這種反科學的無神論很受某些妄想症患者歡迎,因為無神論作為心智癌的最大症狀表現,其實就是「我神論」。
avatar-img
龜兔的沙龍
108會員
172內容數
本專題目的在於介紹德國歷史哲學家史賓格勒,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一個歷史哲學體系,目的在於讓更多人了解更多看歷史的角度,並破除漢字圈對於啟蒙進步史觀的崇拜。
龜兔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9
這週寫寫我關於目前國際局勢的一些看法。
Thumbnail
2025/04/19
這週寫寫我關於目前國際局勢的一些看法。
Thumbnail
2025/04/12
老歐洲的問題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利益比意識形態更重要;並且他們也不真正的相信自己的意識形態值得捍衛。今天在貿易戰的混亂中,來稍微講講一下,我對歐洲的一些問題的看法。
Thumbnail
2025/04/12
老歐洲的問題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利益比意識形態更重要;並且他們也不真正的相信自己的意識形態值得捍衛。今天在貿易戰的混亂中,來稍微講講一下,我對歐洲的一些問題的看法。
Thumbnail
2025/04/05
習近平缺乏發動戰爭的能力,其權力正越來越像是名義上的領袖。同時,大量中國精英早已帶著大量的資源抵達了他國,並正在斷開中國的連結,以擺脫他們對於中國的義務。
Thumbnail
2025/04/05
習近平缺乏發動戰爭的能力,其權力正越來越像是名義上的領袖。同時,大量中國精英早已帶著大量的資源抵達了他國,並正在斷開中國的連結,以擺脫他們對於中國的義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由於女權主義提倡性別平等,所以國內外的網絡世界裡都不難發現一些「戰男女」的情況,如爭論男女之間的義務與權力、刻板印象、感情關係等,雙方各執一詞,誰也無法說服對方,甚至認為對方智力有問題,爭論之激烈隨著互聯網的發達而日漸嚴重,導致爭論雙方更加分化,形成了各種偏激的小團體,但到底誰才是對的?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由於女權主義提倡性別平等,所以國內外的網絡世界裡都不難發現一些「戰男女」的情況,如爭論男女之間的義務與權力、刻板印象、感情關係等,雙方各執一詞,誰也無法說服對方,甚至認為對方智力有問題,爭論之激烈隨著互聯網的發達而日漸嚴重,導致爭論雙方更加分化,形成了各種偏激的小團體,但到底誰才是對的?
Thumbnail
关于男女差异,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是以什么为根据的? 本章通过具体事例对男女差异知识,特别是生物学知识的历史进行探讨。 科学地发现并正当地承认今天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两个性别的差异知识,事实上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Thumbnail
关于男女差异,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是以什么为根据的? 本章通过具体事例对男女差异知识,特别是生物学知识的历史进行探讨。 科学地发现并正当地承认今天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两个性别的差异知识,事实上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Thumbnail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尤其是當我自己第一次接觸女性主義時,也確實想過: 為何要強調「女性」,而不是強調「性別」就好? 尤其是,當我出生時,早就有各式各樣的性別平等法案、婦女保障名額……我確實不懂女性到底還有什麼需要爭取的,還需要什麼「特權」。
Thumbnail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尤其是當我自己第一次接觸女性主義時,也確實想過: 為何要強調「女性」,而不是強調「性別」就好? 尤其是,當我出生時,早就有各式各樣的性別平等法案、婦女保障名額……我確實不懂女性到底還有什麼需要爭取的,還需要什麼「特權」。
Thumbnail
為什麼我認為我們需要女性主義: 1.我們常理所當然的認為所謂女性和男性的特質是天生的,我不同意,我認同女性主義先鋒者—Simone de Beauvoir所說的:女人不是生來就是女人,而是後天變成的。不論男女,我相信每個人的個性特質,都源於信念,這樣塑造一個人的本質,是基因所無法左右的。
Thumbnail
為什麼我認為我們需要女性主義: 1.我們常理所當然的認為所謂女性和男性的特質是天生的,我不同意,我認同女性主義先鋒者—Simone de Beauvoir所說的:女人不是生來就是女人,而是後天變成的。不論男女,我相信每個人的個性特質,都源於信念,這樣塑造一個人的本質,是基因所無法左右的。
Thumbnail
女權主義思想上的高峰期已過,現在還存在的只是不具思想創造力的破壞性運動,自二十世紀後期,女權主義就已經抵達了我稱為「晚期」的階段,其最有可能留在世界傳承的大多數結論/文化/藝術影響絕大多數是其於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產出,也就恰恰是「後現代」女權主義者們急於攻擊的目標,也是「現代」保守主義者們保護的
Thumbnail
女權主義思想上的高峰期已過,現在還存在的只是不具思想創造力的破壞性運動,自二十世紀後期,女權主義就已經抵達了我稱為「晚期」的階段,其最有可能留在世界傳承的大多數結論/文化/藝術影響絕大多數是其於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產出,也就恰恰是「後現代」女權主義者們急於攻擊的目標,也是「現代」保守主義者們保護的
Thumbnail
女權主義起源自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其內涵在於相信社會中的男女地位建構是基於建構而不是物質現實,譬如說某些行業男性比女性更有優勢是因為女性受到制度上不公平的壓制,而不是女性在這些職業就天生不適合。而這事實上就是今日跨性別能夠作為女性與生物女性競爭的理由。
Thumbnail
女權主義起源自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其內涵在於相信社會中的男女地位建構是基於建構而不是物質現實,譬如說某些行業男性比女性更有優勢是因為女性受到制度上不公平的壓制,而不是女性在這些職業就天生不適合。而這事實上就是今日跨性別能夠作為女性與生物女性競爭的理由。
Thumbnail
上個月花了不少時間看完貓頭鷹出版社的《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讀完後想寫心得文,但仔細想想,要結合自己作為生理男性的體驗,才是這篇「心得」比較良好的體裁。
Thumbnail
上個月花了不少時間看完貓頭鷹出版社的《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讀完後想寫心得文,但仔細想想,要結合自己作為生理男性的體驗,才是這篇「心得」比較良好的體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