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業態觀察丨“無預約,不出遊”你習慣了嗎?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2021年國內旅遊預約資料封包告》。報告認為,經過兩年的預約型態推廣、普及,廣大城鄉居民對預約出遊的接受度和適應度不斷提高,“〈無預約,不出遊〉”已融入居民的生活日常。


raw-image

可以用聽的🤣

內文

報告察看,58.7%的受訪者表示經常使用在線平台進行旅遊預約,35.2%的受訪者表示有時使用。47.8%的受訪者表示掃碼、APP、等使用很方便,44.9%的受訪者表示可以通過預約大概掌握客流情況,合理安排出行,遊客對於現有預約作業和服務體驗整體滿意。

報告察看,2021年,都市區域遊、鄉村遊、周邊遊等預約頻次快速增長。區域遊客遊玩區域,七成以上遊客選擇當天預約。非區域、長線遊場景下,超過32%的遊客會選取提前一天預約好做好出遊規劃。

2021年國內旅遊預約資料

中國旅遊研究院:目前,“「無預約,不出遊」”已融入居民的生活日常,隨着旅遊預約規模的快速增長和不斷均衡,預約效率和效果也有顯著提升,對於保障疫情防控和優化遊客體驗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
盤點2021年國內旅遊預約的主要趨勢和重要特徵,發布2021年國內旅遊預約資料封包告核心觀點如下:

01 預約已成為居民出遊的常態 即時預約更加普遍

經過兩年的預約型態推廣與普及,廣大城鄉居民對預約出遊的接受度和適應度不斷提高,“「無預約,不出遊」”已融入居民的生活日常。2021年遊客行為專項調查資料察看,58.7%的受訪者表示經常使用在線平台進行旅遊預約,35.2%的受訪者表示有時使用。預約資料察看,52.4%的旅遊預約發生在工作日,周末、節假日分別占比19.4%和28.2%,常態化、高頻化預約成為主流型態。

2021年,都市區域遊、鄉村遊、周邊遊等預約頻次快速增長,預約資料察看,區域遊客遊玩區域,七成以上遊客選擇當天預約。區域、近程出遊主導下,短時間、近距離出遊的隨機性和高頻次特徵更加突出,臨時規劃即時預約更加普遍。非區域、長線遊場景下,超過32%的遊客會選取提前一天預約好做好出遊規劃。文化場館、旅遊目的地均需提前預約,啟動遊客提前規畫行程。以熱門景區與博物館場所在旅遊旺季需要提前3天甚至1周以上才能預約到門票。提前一天以上預約的遊客,女性占比比男性高,女性對於出遊提前規划的訴求和偏好更為顯著。

02 旅遊預約規模與交易體量快速增長 市場下沉不斷深化

2021年,常態化疫情防控穩步推進,國內旅遊景區、文化場館等休閑場所積極落實預約制度,廣大城鄉居民按照防控要求踐行“預約、錯峰、有序”的出遊方式,文化和旅遊休閑預約型態和市場運營日趨成熟

隨着旅遊預約意識不斷提升、預約型態和技術支撐日趨成熟,旅遊預約的目的地下沉不斷推進,預約出行不再僅局限於熱門旅遊城市的預約人次和預約門票總額增幅顯著。2021年預約增速顯著超過了2020年,預約型態的景區下沉正在快速推進。

03 預約內容需求階層式日益凸顯 主題公園備受年輕遊客青睞

2021年,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主題公園較往年人氣更旺。38%的遊客選取自然景觀。其中,主題公園備受年輕遊客青睞,在線預約人數較2019年門票增長超過37.1%。演藝作為室內型景區,因受疫情防控要求,室內場館和傳統場館受到了限制,門票在線預約人數較2019年下降15.2%。2021年,在教育背景下,親子遊、研學遊產品消費人次同比2020年增長超過30%。

2021年,旅遊預約內容也側面反映出了遊客的需求階層式趨勢。近六成的00后遊客更傾向選擇獨自出遊,37%的90后遊客更喜歡結伴出遊(2-3人),30%的80后遊客選擇舉家出遊(3人以上)。80、90后群體對親子、研學等優質互動產品的預訂和體驗需求更高,80后、90后的寶媽辣媽更熱衷親子遊,選擇親子遊體驗現行人群中的80后和90后寶媽占比均超過60%,女性逐漸成為家庭出遊重要決策者和執行者,逐步啟動該去哪兒出遊,該怎麼消費”的旅遊市場風向。超過44%的60后和70后遊客人群更喜歡人文景觀,因為不必舟車勞頓,便可享受舒心舒適的旅遊環境。

04 夜間旅遊增幅顯著 門票優惠促進消費

2021年,夜間旅遊市場熱度不斷攀升,夜間旅遊預約人次和產品預約數量快速增長,主題公園夜遊預約增長顯著。主題公園熱度快速增長,夜間主題公園預約占比從2020年的15.1%增長至2021年的22.5%,夜間演藝、自然景觀、休閑度假比重有所下降,人文景觀夜遊保持穩定。疫情之下,為最大限度吸引客流推進工業復甦,各景區都推出了各種優惠現行,降低了門票價格。

05 旅遊預約中的“限流與錯峰” 優化遊客體驗

2021年7月以來,國內局地多點疫情散發,文化與旅遊場所依托預約制度加強遊前防控,通過疫情防控前置保障旅遊安全,助力居民出遊權利實現和工業復甦,目前,預約分為實名制預約和實名制分時預約兩種型態,通過分時預約,可以有效實現限流與錯峰,提升遊客體驗和滿意度。通過分時預約的前端預核驗、檢票前置啟動、門索合檢等功能,檢票效率提高了1倍左右,檢票工作人員減少一半左右,節約了人力勞動和成本,同時實現了景區資源配置優化。

預約型態顯著客流控制和遊客體驗。通過落實文化和旅遊部推行預約制度,既為遊客提供便捷、高效的預約服務與入園方式,景區在旅遊旺季通過“「預約、限流、錯峰」”實現精細化管理與遊客接待服務,旅遊旺季遊客排隊時間大幅縮減。中國旅遊研究院2021年遊客行為專項調查資料察看,47.8%的受訪者表示掃碼、APP、小程式等使用很方便,44.9%的受訪者表示可以通過預約大概掌握客流情況,合理安排出行,遊客對於現有預約作業和服務體驗整體滿意。但也有6%的受訪者反映有時約不上熱門景區比對遺憾,老年人等少數不擅長網路作業群體體驗較差。

06 趨勢建議

在景區營銷與運營方面,未來可通過預約型態促進景區私域流量運營推廣,提升景區營銷能力。基於預約資料,構建遊客需求、遊客出遊意願、遊客評價等資訊程式庫,利用大資料解析優化景區推廣和內容運營型態,形成既有預約資料的數字化營銷推廣。

在景區數字化管控方面,通過預約實現景區的客流精準管控、人力資源排程更科學,提升景區現代化治理能力。通過完善景區數字化建設與資料協調,實現景區從粗獷管理型態到資料化、精細化管理型態轉變,降低景區運營成本同時提升管理效率。

在景區服務提升方面,以“「預約、限流、錯峰」”疏導客流達到削峰填谷的效果,優化遊客體驗。基於旅遊預約情況,結合遊客評價與回饋需求,增加更多預約產品內容與服務,如車位預約、導遊預約、特殊人群服務內容預約等,保障遊客安全、品質出遊。EN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旅遊/K社長的沙龍
23會員
84內容數
疫情的反復導致旅行社業務的持續低迷,今天的話題并非討論開展副業來保證企業的持續生存,而是聚焦旅行社的核心產品,團隊遊業務該如何發展,如何最大程度的避開疫情的影響…… 疫后旅行社市場的變化值得我們細心觀察小心應付
2022/05/27
同為東亞,無論是台灣地區,還是日本,當下他們的一些小創意、小情感、小藝術在農業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值得大陸學習。在當下農文旅結合的情勢下,“農業+文化+藝術”跨界合作具有極其廣闊的前景,當農業遇上文化創意,農耕文化、現代藝術、地域文化會給農業開啟一扇無比想象的空間,會給農業注入可思議的活力。
Thumbnail
2022/05/27
同為東亞,無論是台灣地區,還是日本,當下他們的一些小創意、小情感、小藝術在農業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值得大陸學習。在當下農文旅結合的情勢下,“農業+文化+藝術”跨界合作具有極其廣闊的前景,當農業遇上文化創意,農耕文化、現代藝術、地域文化會給農業開啟一扇無比想象的空間,會給農業注入可思議的活力。
Thumbnail
2022/04/29
“K社長對話"旅遊企業創始人終於要進行了,一些產業內的朋友發來話題和邀約,沒想到受到很多喜歡。 但對話現行我想只要有時間就多進行幾期,一方面把我想聊的話題聊完,一方面疫情第三年還有人在聊旅游應該如何做、還有人願意來聽,這也說明,旅游這個工業還是很有活力。 周下對話:《人文旅行的內涵與交付》
Thumbnail
2022/04/29
“K社長對話"旅遊企業創始人終於要進行了,一些產業內的朋友發來話題和邀約,沒想到受到很多喜歡。 但對話現行我想只要有時間就多進行幾期,一方面把我想聊的話題聊完,一方面疫情第三年還有人在聊旅游應該如何做、還有人願意來聽,這也說明,旅游這個工業還是很有活力。 周下對話:《人文旅行的內涵與交付》
Thumbnail
2022/04/26
近年來,占國內遊總人數60%的自駕遊市場有哪些特徵? 自駕遊成為國內遊的主體。2021年,全國自駕遊人數占國內出遊總人數的近六~七成,台灣兩年來長短假期因疫情管制無法出國在台灣境內假期出行工具以自駕汽車租車居多,自駕遊網域將面臨更成熟的發展機遇。 客群明確 特徵清晰 數字賦能 引客“下鄉”
Thumbnail
2022/04/26
近年來,占國內遊總人數60%的自駕遊市場有哪些特徵? 自駕遊成為國內遊的主體。2021年,全國自駕遊人數占國內出遊總人數的近六~七成,台灣兩年來長短假期因疫情管制無法出國在台灣境內假期出行工具以自駕汽車租車居多,自駕遊網域將面臨更成熟的發展機遇。 客群明確 特徵清晰 數字賦能 引客“下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最近出國的人越來越多了,放寬到3+4之後,真的相對人性許多,雖然跟其他國家比較起來還是有點麻煩,但比起要待在家裡一周,真的是好很多了。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旅遊業,如果大家有在看各種自媒體的話,應該會發現許多人都紛紛出國遊玩了,最直覺的反應一定是旅遊業的復甦,還有整體帶動的旅遊商機拉! 結論 航空
Thumbnail
最近出國的人越來越多了,放寬到3+4之後,真的相對人性許多,雖然跟其他國家比較起來還是有點麻煩,但比起要待在家裡一周,真的是好很多了。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旅遊業,如果大家有在看各種自媒體的話,應該會發現許多人都紛紛出國遊玩了,最直覺的反應一定是旅遊業的復甦,還有整體帶動的旅遊商機拉! 結論 航空
Thumbnail
摘要 疫情改變生活,改變消費行為,改變旅游格局。隨之而來的則是大眾休閒發展背景下旅游的變化,形成以周邊市場為主,以區域消費為主,以農鄉村式(內迴圈)為主的旅游新型態。 雖然受到路徑依賴影響,業界很希望疫情儘快過去,回復到從前,不過傳統的思維型態已經無法適用當下。
Thumbnail
摘要 疫情改變生活,改變消費行為,改變旅游格局。隨之而來的則是大眾休閒發展背景下旅游的變化,形成以周邊市場為主,以區域消費為主,以農鄉村式(內迴圈)為主的旅游新型態。 雖然受到路徑依賴影響,業界很希望疫情儘快過去,回復到從前,不過傳統的思維型態已經無法適用當下。
Thumbnail
筆者2018年底彙整國內旅遊業面臨之觀光困境,並針對體驗型的旅遊業者,提出消費者在意的事項。本文有4個重點: 1. 2017年國內旅遊三大指標皆負成長 2. 國內旅遊的3結構性問題 3. 個人化、學習型、體驗型的旅遊較受旅客青睞 4. 親友旅遊口碑將高度影響旅遊地點與規劃 ※註:本文撰寫於2018年
Thumbnail
筆者2018年底彙整國內旅遊業面臨之觀光困境,並針對體驗型的旅遊業者,提出消費者在意的事項。本文有4個重點: 1. 2017年國內旅遊三大指標皆負成長 2. 國內旅遊的3結構性問題 3. 個人化、學習型、體驗型的旅遊較受旅客青睞 4. 親友旅遊口碑將高度影響旅遊地點與規劃 ※註:本文撰寫於2018年
Thumbnail
Covid19疫情造成旅遊業空前的大蕭條,悶了二年多,「好想出國玩」成了很多人的心聲,因此「報復性」旅遊或消費成了後疫情時代的樣貌。很多人認為疫情讓世界回不去原本的樣貌了,『慢遊』『回歸自然』『workation』等新概念,下一波新型態的旅行風潮正在醞釀中,也帶來全新的商機,業者在這波熱潮再起前應該
Thumbnail
Covid19疫情造成旅遊業空前的大蕭條,悶了二年多,「好想出國玩」成了很多人的心聲,因此「報復性」旅遊或消費成了後疫情時代的樣貌。很多人認為疫情讓世界回不去原本的樣貌了,『慢遊』『回歸自然』『workation』等新概念,下一波新型態的旅行風潮正在醞釀中,也帶來全新的商機,業者在這波熱潮再起前應該
Thumbnail
提到跟團遊似乎我們印象中首先想到的是大巴團、人數眾多、進購物店、很凶的導遊和很差的體驗,也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說,“未來是自由行的天下”,今天想來聊聊我對跟團遊的一些理解。 — 1— 傳統跟團遊顯然不是今天想討論的重點,我想和你分享的是跟團游的未來可能會是什麼? 那跟團遊可以滿足剩下的兩層需求嗎?
Thumbnail
提到跟團遊似乎我們印象中首先想到的是大巴團、人數眾多、進購物店、很凶的導遊和很差的體驗,也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說,“未來是自由行的天下”,今天想來聊聊我對跟團遊的一些理解。 — 1— 傳統跟團遊顯然不是今天想討論的重點,我想和你分享的是跟團游的未來可能會是什麼? 那跟團遊可以滿足剩下的兩層需求嗎?
Thumbnail
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旅遊泡泡」出現,這表示在回到過往習慣的旅遊方式前,觀光業和消費者需要先適應這些新變化,有些甚至有點麻煩~
Thumbnail
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旅遊泡泡」出現,這表示在回到過往習慣的旅遊方式前,觀光業和消費者需要先適應這些新變化,有些甚至有點麻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