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重寫】Ep.50 豐盛,缺少的那道光 III:聚焦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話嘮不用錢

總覺得每 10 集的出現,都是一個小小的里程碑,沒意外的話,第一季要迎來結尾啦!
其實當初做這系列的時候,有大約 20% 左右的感覺是秉持著「陪伴」在寫的,雖然寫的東西、說的未必都是好聽話,也未必都是正向發展的結尾;但無論如何,哪怕只是偶然一次的碰面、走過一次的路。
就算不復存在,也是一種「永遠」的形式吧。
記得以前高中一位老師和我說「傻傻讀」的概念;就是當知道要讀書的時候,這個時間已經是拉出來的,那就沒什麼好想接下來的發展,包括擔心成績、突然間想到什麼還沒回的訊息,都不太重要,只需要專心一下就可以了。
不知道算不算是老師發現了這可能是我的潛力之一,所以現在在寫作的過程我最多會去追求「這次的文章結尾,我又貫通了什麼邏輯」,可能是這種想取得的東西比較單純、容易,又能說服自己,就沒什麼技巧的走到今天。
那,重寫系列的最後幾集來寫一下豐盛的主題,應該還是有點說服力的吧。XD

本週優質節選

最特別,不是很棒的事情嗎?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沉澱?給自己安靜的空間
  • 藍圖?什麼是人一生當中必須追求的事情
終於到豐盛系列的第三集,當初以為這集最難寫,原來一下就結束了。起因是連我都不知道要拿什麼東西出來說服人我有良好的規劃;事實上怎麼去做很多事並不稀奇,怕的是我們抄別人生活抄習慣了,「為什麼」都不曉得了。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禁止意圖三杯我的喵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沉澱?

很意外對 20 歲階段的人來說「清理內在」已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了。
有覺知很棒,再配上行動就更好了
可能是填鴨式教育的遺毒,讓我們習慣,以及不允許生活有空白的這件事。
我們的生活很強調交換、強調有用、強調有價值,事實上這些東西也不是不能追求,總的來說它還是身外之物,以及也用不著時時刻刻讓自己的生活,攤在陽光下讓社會大眾檢視有沒有合格。
甚至當我們讀到曾參的故事時,心裡多少會訕笑:哪有人這麼假掰,一日三省吾身?睡前只要檢查今天能不能睡飽三小時就可以了吧。
不過當前有些市面上的書籍確實有類似的概念存在,只是用了很現代化的表達方法,叫做「學習迴圈」。
學習迴圈就是利用洗澡,或是睡前的時間想想看,如果要專注改善一件事情,我們要改善什麼?怎麼改善?明天打算怎麼辦?這樣的感覺;而且通常只需要 15 分鐘,就算是把今天「復盤」完了。
不過總覺得有很奇怪的地方,是書內並沒有說明遇到瓶頸怎麼辦
大一時我有復盤的習慣,後來中斷主因就是:找不到復盤的理由。
這很弔詭,如果我今天要讓一件事情做到極致,不大可能只復盤個兩、三個月就可以做到高標準。
細想想,這非常有可能發生在「其實我們所做的事情本身價值就不高」的情形。
不過請注意,附註給新來的朋友:在我的世界觀裡所謂的「價值不高」並不是用世俗觀點對所做的事情秤斤兩,被社會評論是稀鬆平常的事;事實上問題正好出在反面:大家特別認同的一件「好事」未必就是最適合自己體質的。
這很妙,因為做著的主要是別人認同的事情,那我們本身除了檢討績效,其實是盤不太出什麼鬼。
比如說:
  • 做這件事我們有感到充實嗎,還是頭腦在欺騙自己?
  • 下一次的深夜小品怎麼寫,寫了這題會有人回饋嗎?(但其實很重要嗎)
  • 會不自覺想盤:為什麼有「沒什麼好檢討」的問題存在?
就像從前在 Medium 信誓旦旦覺得這是一個開啟生涯的好辦法,還不是動筆不到 10 集就棄坑了,是一樣的概念。
那我們要怎麼挖掘、沉澱自己內在的聲音呢?
不難辦到,但要鼓起勇氣是真的:只要一個人的時候不感到焦慮,第一步就成功了
很多事情不都是這樣嗎,第一步踏出去後面就沒什麼困難的了;這也是我喜歡強調凡事不要太依賴外界聲音的理由所在,因為外在的資訊量很多,只要邏輯正確就可以取代我們的世界觀,算是不得不防
再來就是把內心的聲音用合適的方式記起來就可以了;比如說「對寫作特別感到寧靜」就是我挖掘到自己的其中一個點,後續才是我想怎麼做、我要從寫作系列裡得到什麼 ... 等這些內容,就會開始跑出一窩蜂的想法。
然後就真的打點筆記、真的讓第一篇文章在還沒發布前就生出來,也是一種記憶方式:用的是讓感受能變成一種成就感來記憶
這些可以稱之為「第一步驟」的東西,每一次都能踏穩的話,就是讓習慣去驅動自己完成整個計畫而已了。
可以不是很難,只要有莫名的信心相信自己夠強就好。

藍圖?

開創的年紀就在想怎麼迎合大眾口味,好歹等到需要調整的時候再說嘛。
當然反向就是,出頭的機會大些
最近當朋友問到我有沒有生涯規劃的時候,多半會說沒有,事實上也確實沒有,沒有認真仔細規劃可能接下來的什麼階段要到哪裡去,一種好像講出來也不怎麼冠冕堂皇的樣子,那就說沒有吧。
不過心中還是有藍圖的,總是會把想描繪出來的自己想個一遍。
這很抽象,我想像出來的是一個模樣而已,只是要達成這個模樣,要嘛有很多的小事要做,或者必須要做個兩、三件大事才能辦到。
以前國文課的老師分享到國父孫中山講過的話:把每一件小事徹頭徹尾的做好,就足以稱作大事
這也是為什麼我很少會表現出崇尚現在社會風氣的樣子,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靠「做什麼事」來彰顯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因為知道自己擁有什麼價值,才選擇在一個領域裡好好的發揮。
換言之,我追求的不是人們口中的「幹大事」,有什麼事情其實很小但我們很少面對的?
大概就是「善待自己」。
比方說,有沒有相信不用把自己全力付出去給社會,也能得到很好待遇的可能?有沒有真心的在一個時間內,坐下來好好和自己的心對話過幾次?是不是總讓焦慮感推著自己前進,累的時候也不知道好好休息。
讓我想到從前面試的時候大學教授對我的回應相當不以為然:什麼是發現自己的價值?
在社會裡發現有一片能安放自己的地方,那個就是自我價值
聚焦一下,我用的是「安放」這個詞。
在那個點,我們是因為相信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知道能怎麼樣發揮長才給其他人,達到我好、你也好的境界,並非是身上真的背了好多、好多能力才能被人看見;當然這是我也認同的一種生存方式,只是還不到委屈自己的時候。
所以,當我想通「藍圖」未必是一種很工具性概念的時候,為什麼轉而去翻看人類圖、為什麼會想了解神秘學的理由就在這。
直接透過我喜歡的原始方法,單刀直入發現自己這個人,我的組成成分是什麼。
我不要別人來告訴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不要告訴什麼是我最好最棒的,我想要自己去找能說服自己的答案,而不知道你相不相信,最好的藍圖其實一直都藏在自己身上,不假外求。
在這個世代,我們或許會一直追逐讓履歷更加鮮豔明彩,做完了一個名目,還有下一個名目。
照理說,在這過程會發現做什麼事多半已經不是最新奇,而是我們為什麼去做這些事:因為我本身是一個自由的人,所以要了解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框架;因為我要全權掌控自己的生活,所以要發現我被什麼東西控制著,一體兩面。
所以在現在的文章裡,你不會看到一個理想的藍圖是一個什麼樣的組成,這答案只有讀者自己知道,我只能提供思路。
當大家都看不起抽象的「追逐自我」的時候,那片空出來的空地就像為我們這種人量身打造一樣;物以稀為貴,現在踏上去不就成為稀有種了嗎?

還差一點直覺而已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豐盛的三集,分別講述「認知、減法、再出發」三個概念,雖然組成的論述和小事物比較瑣碎,但都會環繞一個主旨想法是:先有念頭,才有機會知道要怎麼樣為自己調整。
真心覺得想讓生活變得豐富的過程,最難的就是「清理內在」,除了生活的忙碌一般人是很少有時間可以坐下來自己靜靜,感覺生活的每一步選擇都是在很急迫的時間下決定的,但事實上有很不寬裕嗎,好像也還好,有心的話。
如果要為自己開發很難得、很喜歡又很少見的碩果,相信不用我多說,往人少的地方去就對了,可是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的人「不自由」?
因為我們習慣相信體制,多過於相信自己。
往往檢討的聲音來自大腦的時候,只會覺得自己蠢笨如豬,好像不聰明一點就會被這個社會遺棄;好像「相信自己」是一個無效的指標,所以轉而發展對外尋求認同才能讓自己安心。
這些都會讓我們和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
事實上,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豐盛的密碼從有自我意識開始就已經握在自己手上。回頭看看自己都是忙什麼、為誰而忙,想得到的都是什麼樣的身外之物?
最後,豐盛的第三集,我想告訴讀者的是:其實豐盛,就是講起來很俗的,是那些由目光用力、專心,聚焦在「自己身上」的種種舉動,組合起來的。
簡單易懂的事情,卻是最需要生活型態來搭配的唷,別看輕了。
13會員
227內容數
文字沒有立意討喜,專注書寫人際與自我議題,應酬者需慎入;無開啟文內廣告穿插,可舒適閱讀,文章轉載不讓著作權,來信詳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訂閱破千人!訂閱文就該這麼寫,我心目中的典範訂閱破千人!訂閱文就該這麼寫,我心目中的典範
Thumbnail
avatar
承熙
2023-09-12
沒有人幫你完成的事,就自己來吧!比如說:把寫在網路的文章編成書!我的人生有沒有想過「要靠寫作賺錢」呢?當然是有的!後來我知道「寫作」不會是我的職業,也不會是我的收入來源,更不是我擁有的才能,但我總還是可以起身動手去做那些「沒有人會幫我完成的事」,而我只是想完成它而已!
Thumbnail
avatar
換日線
2023-09-07
《從語音到文章: 運用AI工具,激增寫作效率》2:設定好你專屬的思考自動化流程,一不小心就寫出大量原創文章 透過Zapier建立出「思考自動化工具」真的很有意思。 透過將語音轉換為文字,每個人都可以更輕鬆自在地記錄自己的想法,進一步透過GPT4等AI,幫助我們找出自己談話逐字稿中的重點,並且根據生成文章的大標題與段落的小標題。
Thumbnail
avatar
王啟樺
2023-09-01
《從語音到文章: 運用AI工具,激增寫作效率》1:使用Zapier自動化工具,不用5分鐘就能從「想法」到「文章草稿」目前我使用Zapier的方式,是先上傳一個我在手機上錄的聲音檔(m4a格式)到Googl Drive,然後把聲音檔案串接到OpenAI的Whisper API作為語音辨識的手段,將手機上錄的聲音黨轉換成
Thumbnail
avatar
王啟樺
2023-08-31
《20230817發文兼2023打狗祭》預告,緯創本蛙推薦價112呀,文章下方寫了三千字,十張圖解~就有人鬧場說不算耶TTXC 2023 Takao Rock打狗祭 策展也是必應創造主要業務,花錢看人打狗應該很爽,幫高雄觀光做個宣傳,十月不是吃冰季,再想想如何盡地主之誼,呃,怎樣人狗盡歡。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681611629692219393 呃,狗兒子跑哪去了
Thumbnail
avatar
井底之蛙
2023-08-17
《首爾大學ㄧ開課就秒殺的邏輯寫作課》掌握四個要點,寫出批判性文章寫作就像任何一項技能一樣,需要不斷刻意練習。有邏輯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並寫下成為文章,是現在人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 相信大家都聽過批評性思考,首爾大學朴注勇教授即時將這套方式運用在寫作上。能夠讓大家,邏輯正確,有憑有據,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發表個人主張之前,應該先參考前人思考的脈絡 教授說:在開始
Thumbnail
avatar
駱和煦
2023-01-11
想法發展101:三個原子寫作想法發展主階段,讓數位寫作者在失去興趣之前就完成文章,為自己的寫作履歷加瓦添磚,持續輸出創造你好,我是王啟樺,目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擔任統計機器學習方向的博士後研究員。 為了成為多產的數位寫作者, 從2022年4月開始,實踐原子短文(Atomic Essay) 已經有7+個月。這段期間我輸出了120+篇原子短文,幫助我很有效率地完成平日作為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學習與生活。我也
Thumbnail
avatar
王啟樺
2022-11-11
怕死就寫不出好文章今天的標題好像比以往更為聳動了:) 其實也不是說我想成為什麼很偉大的作家,而是在看完「午夜。巴黎」後,內心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只是我心裡的「文章」,一如既往的替換成「人生」。
avatar
Dying
2022-04-06
善用這兩種能力,就能寫出高CP值百搭款文章開頭!在記敘或抒情類書寫開端,拋出一個故事或畫面,揉合平日累積的生活觀察,善用感官摹寫,以示現手法來呈現符合題旨的情境,達到使讀者感同身受、產生共鳴或引發好奇,願意繼續閱讀的效果。這類「情境式開頭」,在文學作品以及會考寫作測驗所公布六級分樣卷中,都是常能見到的方式。
Thumbnail
avatar
陳冠穎(冠冠老師)
2022-02-23
不會寫程式就去寫文章! / 如何找到天職 / 完美主義是一種阻礙我們習慣被一種思維受限:別人怎麼做有效果,我們就照著做,應該會有用吧? 對,我相信有些適用,但事實上,事情不完全是這樣子運作。 在未知的道路上,你也可以發揮創意,彈性的嘗試不同的方法,因為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單一制式的。
Thumbnail
avatar
馬斯卡彭
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