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重寫】Ep.50 豐盛,缺少的那道光 III:聚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話嘮不用錢

總覺得每 10 集的出現,都是一個小小的里程碑,沒意外的話,第一季要迎來結尾啦!
其實當初做這系列的時候,有大約 20% 左右的感覺是秉持著「陪伴」在寫的,雖然寫的東西、說的未必都是好聽話,也未必都是正向發展的結尾;但無論如何,哪怕只是偶然一次的碰面、走過一次的路。
就算不復存在,也是一種「永遠」的形式吧。
記得以前高中一位老師和我說「傻傻讀」的概念;就是當知道要讀書的時候,這個時間已經是拉出來的,那就沒什麼好想接下來的發展,包括擔心成績、突然間想到什麼還沒回的訊息,都不太重要,只需要專心一下就可以了。
不知道算不算是老師發現了這可能是我的潛力之一,所以現在在寫作的過程我最多會去追求「這次的文章結尾,我又貫通了什麼邏輯」,可能是這種想取得的東西比較單純、容易,又能說服自己,就沒什麼技巧的走到今天。
那,重寫系列的最後幾集來寫一下豐盛的主題,應該還是有點說服力的吧。XD

本週優質節選

最特別,不是很棒的事情嗎?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沉澱?給自己安靜的空間
  • 藍圖?什麼是人一生當中必須追求的事情
終於到豐盛系列的第三集,當初以為這集最難寫,原來一下就結束了。起因是連我都不知道要拿什麼東西出來說服人我有良好的規劃;事實上怎麼去做很多事並不稀奇,怕的是我們抄別人生活抄習慣了,「為什麼」都不曉得了。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禁止意圖三杯我的喵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沉澱?

很意外對 20 歲階段的人來說「清理內在」已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了。
有覺知很棒,再配上行動就更好了
可能是填鴨式教育的遺毒,讓我們習慣,以及不允許生活有空白的這件事。
我們的生活很強調交換、強調有用、強調有價值,事實上這些東西也不是不能追求,總的來說它還是身外之物,以及也用不著時時刻刻讓自己的生活,攤在陽光下讓社會大眾檢視有沒有合格。
甚至當我們讀到曾參的故事時,心裡多少會訕笑:哪有人這麼假掰,一日三省吾身?睡前只要檢查今天能不能睡飽三小時就可以了吧。
不過當前有些市面上的書籍確實有類似的概念存在,只是用了很現代化的表達方法,叫做「學習迴圈」。
學習迴圈就是利用洗澡,或是睡前的時間想想看,如果要專注改善一件事情,我們要改善什麼?怎麼改善?明天打算怎麼辦?這樣的感覺;而且通常只需要 15 分鐘,就算是把今天「復盤」完了。
不過總覺得有很奇怪的地方,是書內並沒有說明遇到瓶頸怎麼辦
大一時我有復盤的習慣,後來中斷主因就是:找不到復盤的理由。
這很弔詭,如果我今天要讓一件事情做到極致,不大可能只復盤個兩、三個月就可以做到高標準。
細想想,這非常有可能發生在「其實我們所做的事情本身價值就不高」的情形。
不過請注意,附註給新來的朋友:在我的世界觀裡所謂的「價值不高」並不是用世俗觀點對所做的事情秤斤兩,被社會評論是稀鬆平常的事;事實上問題正好出在反面:大家特別認同的一件「好事」未必就是最適合自己體質的。
這很妙,因為做著的主要是別人認同的事情,那我們本身除了檢討績效,其實是盤不太出什麼鬼。
比如說:
  • 做這件事我們有感到充實嗎,還是頭腦在欺騙自己?
  • 下一次的深夜小品怎麼寫,寫了這題會有人回饋嗎?(但其實很重要嗎)
  • 會不自覺想盤:為什麼有「沒什麼好檢討」的問題存在?
就像從前在 Medium 信誓旦旦覺得這是一個開啟生涯的好辦法,還不是動筆不到 10 集就棄坑了,是一樣的概念。
那我們要怎麼挖掘、沉澱自己內在的聲音呢?
不難辦到,但要鼓起勇氣是真的:只要一個人的時候不感到焦慮,第一步就成功了
很多事情不都是這樣嗎,第一步踏出去後面就沒什麼困難的了;這也是我喜歡強調凡事不要太依賴外界聲音的理由所在,因為外在的資訊量很多,只要邏輯正確就可以取代我們的世界觀,算是不得不防
再來就是把內心的聲音用合適的方式記起來就可以了;比如說「對寫作特別感到寧靜」就是我挖掘到自己的其中一個點,後續才是我想怎麼做、我要從寫作系列裡得到什麼 ... 等這些內容,就會開始跑出一窩蜂的想法。
然後就真的打點筆記、真的讓第一篇文章在還沒發布前就生出來,也是一種記憶方式:用的是讓感受能變成一種成就感來記憶
這些可以稱之為「第一步驟」的東西,每一次都能踏穩的話,就是讓習慣去驅動自己完成整個計畫而已了。
可以不是很難,只要有莫名的信心相信自己夠強就好。

藍圖?

開創的年紀就在想怎麼迎合大眾口味,好歹等到需要調整的時候再說嘛。
當然反向就是,出頭的機會大些
最近當朋友問到我有沒有生涯規劃的時候,多半會說沒有,事實上也確實沒有,沒有認真仔細規劃可能接下來的什麼階段要到哪裡去,一種好像講出來也不怎麼冠冕堂皇的樣子,那就說沒有吧。
不過心中還是有藍圖的,總是會把想描繪出來的自己想個一遍。
這很抽象,我想像出來的是一個模樣而已,只是要達成這個模樣,要嘛有很多的小事要做,或者必須要做個兩、三件大事才能辦到。
以前國文課的老師分享到國父孫中山講過的話:把每一件小事徹頭徹尾的做好,就足以稱作大事
這也是為什麼我很少會表現出崇尚現在社會風氣的樣子,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靠「做什麼事」來彰顯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因為知道自己擁有什麼價值,才選擇在一個領域裡好好的發揮。
換言之,我追求的不是人們口中的「幹大事」,有什麼事情其實很小但我們很少面對的?
大概就是「善待自己」。
比方說,有沒有相信不用把自己全力付出去給社會,也能得到很好待遇的可能?有沒有真心的在一個時間內,坐下來好好和自己的心對話過幾次?是不是總讓焦慮感推著自己前進,累的時候也不知道好好休息。
讓我想到從前面試的時候大學教授對我的回應相當不以為然:什麼是發現自己的價值?
在社會裡發現有一片能安放自己的地方,那個就是自我價值
聚焦一下,我用的是「安放」這個詞。
在那個點,我們是因為相信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知道能怎麼樣發揮長才給其他人,達到我好、你也好的境界,並非是身上真的背了好多、好多能力才能被人看見;當然這是我也認同的一種生存方式,只是還不到委屈自己的時候。
所以,當我想通「藍圖」未必是一種很工具性概念的時候,為什麼轉而去翻看人類圖、為什麼會想了解神秘學的理由就在這。
直接透過我喜歡的原始方法,單刀直入發現自己這個人,我的組成成分是什麼。
我不要別人來告訴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不要告訴什麼是我最好最棒的,我想要自己去找能說服自己的答案,而不知道你相不相信,最好的藍圖其實一直都藏在自己身上,不假外求。
在這個世代,我們或許會一直追逐讓履歷更加鮮豔明彩,做完了一個名目,還有下一個名目。
照理說,在這過程會發現做什麼事多半已經不是最新奇,而是我們為什麼去做這些事:因為我本身是一個自由的人,所以要了解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框架;因為我要全權掌控自己的生活,所以要發現我被什麼東西控制著,一體兩面。
所以在現在的文章裡,你不會看到一個理想的藍圖是一個什麼樣的組成,這答案只有讀者自己知道,我只能提供思路。
當大家都看不起抽象的「追逐自我」的時候,那片空出來的空地就像為我們這種人量身打造一樣;物以稀為貴,現在踏上去不就成為稀有種了嗎?

還差一點直覺而已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豐盛的三集,分別講述「認知、減法、再出發」三個概念,雖然組成的論述和小事物比較瑣碎,但都會環繞一個主旨想法是:先有念頭,才有機會知道要怎麼樣為自己調整。
真心覺得想讓生活變得豐富的過程,最難的就是「清理內在」,除了生活的忙碌一般人是很少有時間可以坐下來自己靜靜,感覺生活的每一步選擇都是在很急迫的時間下決定的,但事實上有很不寬裕嗎,好像也還好,有心的話。
如果要為自己開發很難得、很喜歡又很少見的碩果,相信不用我多說,往人少的地方去就對了,可是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的人「不自由」?
因為我們習慣相信體制,多過於相信自己。
往往檢討的聲音來自大腦的時候,只會覺得自己蠢笨如豬,好像不聰明一點就會被這個社會遺棄;好像「相信自己」是一個無效的指標,所以轉而發展對外尋求認同才能讓自己安心。
這些都會讓我們和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
事實上,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豐盛的密碼從有自我意識開始就已經握在自己手上。回頭看看自己都是忙什麼、為誰而忙,想得到的都是什麼樣的身外之物?
最後,豐盛的第三集,我想告訴讀者的是:其實豐盛,就是講起來很俗的,是那些由目光用力、專心,聚焦在「自己身上」的種種舉動,組合起來的。
簡單易懂的事情,卻是最需要生活型態來搭配的唷,別看輕了。
avatar-img
23會員
322內容數
致力打造質量創作,涵蓋「人際關係、自我覺察、生涯規劃」等深刻觀察主題:註明作者與原文連結方可文句引用,轉載不讓著作權,未盡事宜來信詳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類量測事務所 的其他內容
我們是如何給自己建立起對未來生活藍圖的?真的是因為我們本身就是有自主想法的人嗎?還是因為腦海裡,其實在哪裡聽過、見識過類似的事情存在,然後對這樣的畫面賦予行動,然後把「夢想」當真了。
金星人的維度和地球不同,所以對於金星人而言,在他們的星球只要依靠意志就能活動,只是來到地球上被迫套上肉體,還得上廁所;事實上他們來到地球有目的,因為他們覺得地球人正偏離原本的方向在發展。
其實現代人很不相信自己,所以總做著希望得到認可、能獲得名利財富、社會地位的事,然後碰壁的時候還依然看不出「為什麼會停滯」;這並不難解,因為有太多的東西可以是身外之物。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一位學霸朋友就說:證明不就是記好定義就會寫的東西嗎。你坐在那雖然都聽得懂,可是聽的懂跟考試會不會寫是兩件事啊。請注意,他說的是:記好定義。
可以確定只有一項專業,有越來越難生存的趨勢。這個前提下你會覺得,哪些人最有可能遇到危機?
前幾天遇到一個「課題感」很重的朋友,他總是和我說很確定自己在追求什麼,結果牌卡一翻出來就是明滉滉的世俗名利。沒有要批判這件事,不過既然找上了我,就很大膽的問他:這就是你想要的。
我們是如何給自己建立起對未來生活藍圖的?真的是因為我們本身就是有自主想法的人嗎?還是因為腦海裡,其實在哪裡聽過、見識過類似的事情存在,然後對這樣的畫面賦予行動,然後把「夢想」當真了。
金星人的維度和地球不同,所以對於金星人而言,在他們的星球只要依靠意志就能活動,只是來到地球上被迫套上肉體,還得上廁所;事實上他們來到地球有目的,因為他們覺得地球人正偏離原本的方向在發展。
其實現代人很不相信自己,所以總做著希望得到認可、能獲得名利財富、社會地位的事,然後碰壁的時候還依然看不出「為什麼會停滯」;這並不難解,因為有太多的東西可以是身外之物。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一位學霸朋友就說:證明不就是記好定義就會寫的東西嗎。你坐在那雖然都聽得懂,可是聽的懂跟考試會不會寫是兩件事啊。請注意,他說的是:記好定義。
可以確定只有一項專業,有越來越難生存的趨勢。這個前提下你會覺得,哪些人最有可能遇到危機?
前幾天遇到一個「課題感」很重的朋友,他總是和我說很確定自己在追求什麼,結果牌卡一翻出來就是明滉滉的世俗名利。沒有要批判這件事,不過既然找上了我,就很大膽的問他:這就是你想要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世堅無奇不有,如果以一種單一的方式存活,豈不是錯過很多種可能性?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回顧碩一生活,比一般人晚了二、三十年,而這一年也算是人生最充實的一年。每個人學習成長的課題不同,自知自己在回校園學習的動機是在圓自己的夢,優異的成績、專業的知識研究已經不是自己的重點,而如何面對自己、成為想要的自己,逐漸在生命中有了樣貌。
Thumbnail
國中時期,是自我探索的重要啟蒙,此階段的生涯探索大致上可以分為3個重點: 現階段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很正常、探索需要時間的累積、找到讓自己全心投入的事
為什麼瞭解自己很重要?又為什麼面對任何事物就算沒興趣,基本的認識依然需要有? 既不是為了避開從眾也不是為了擺脫社會框架的拘束,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這輩子要好好保護自己安然度過一生。 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好好讓自己活得開心快樂、免於災厄,就只是如此而已。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我想這個標題大家已經熟了熟了,說我這個講師應該說我的文章中都只有我都只有在想你都不會想說有沒有青春第1刻有沒有青春第三課第四課第五課第六課第七課第100課哎呦我告訴你啦,這個我也不知道是說這個書超級厚的有好多期呀,媒體都值得人家慢慢品味今天我來寫一個大標題我選了在森林中的迷惘告訴你你知道嗎?想法呢?
日常瑣碎小想法也很重要 人們往往都想將自己最精華、最濃縮的內容產出
Thumbnail
因為習慣在單純的世界中,不喜歡事情干擾自己的修辦道生活。   是學校生活中,與學生的互動,尚有衛生組長的職責,我全心的投入,但是腦中常常出現伙食團道務的成長,以及如何加強學弟妹的修辦理念。   是佛堂生活中,每天作息正常,晨起運動,如果没有好的身體,如何有體力全力衝剌呢?   是增進道學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世堅無奇不有,如果以一種單一的方式存活,豈不是錯過很多種可能性?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回顧碩一生活,比一般人晚了二、三十年,而這一年也算是人生最充實的一年。每個人學習成長的課題不同,自知自己在回校園學習的動機是在圓自己的夢,優異的成績、專業的知識研究已經不是自己的重點,而如何面對自己、成為想要的自己,逐漸在生命中有了樣貌。
Thumbnail
國中時期,是自我探索的重要啟蒙,此階段的生涯探索大致上可以分為3個重點: 現階段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很正常、探索需要時間的累積、找到讓自己全心投入的事
為什麼瞭解自己很重要?又為什麼面對任何事物就算沒興趣,基本的認識依然需要有? 既不是為了避開從眾也不是為了擺脫社會框架的拘束,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這輩子要好好保護自己安然度過一生。 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好好讓自己活得開心快樂、免於災厄,就只是如此而已。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我想這個標題大家已經熟了熟了,說我這個講師應該說我的文章中都只有我都只有在想你都不會想說有沒有青春第1刻有沒有青春第三課第四課第五課第六課第七課第100課哎呦我告訴你啦,這個我也不知道是說這個書超級厚的有好多期呀,媒體都值得人家慢慢品味今天我來寫一個大標題我選了在森林中的迷惘告訴你你知道嗎?想法呢?
日常瑣碎小想法也很重要 人們往往都想將自己最精華、最濃縮的內容產出
Thumbnail
因為習慣在單純的世界中,不喜歡事情干擾自己的修辦道生活。   是學校生活中,與學生的互動,尚有衛生組長的職責,我全心的投入,但是腦中常常出現伙食團道務的成長,以及如何加強學弟妹的修辦理念。   是佛堂生活中,每天作息正常,晨起運動,如果没有好的身體,如何有體力全力衝剌呢?   是增進道學